
中国人的玉石情缘
文/毕海平
1
离我家老房子不到三百米处,有一片树林,里面有一块空地,呈方形,是小时候碾稻谷的地方,如今长满了杂草,荒在那里,周围分布着零零碎碎的石块,是碾轮的残片,从这些石头里面,可以瞥见岁月的痕迹,以及历史的沉淀。
2
中国人与石头是结了缘的。
3
石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已经从物质层面演变成精神层面。不知道人们什么时候开始钟爱石头。关于石头的故事也变得扑朔迷离。
女娲用七彩石补天,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贾宝玉是玉石的化身……这些都给石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现实生活中,石头的身影更是到处可见。尤其是古代衙门门前,必有一对貔貅(很多人认为是狮子,中国本土没有狮子,因此不会将其作为爱物)。貔貅,是一种传说中的猛兽,极像麒麟,头上长有一角,能够判别是非。后来貔貅的角慢慢没有了,变得越来越像狮子了,或许人们觉得这样比较好看。但是它的制造基本上是石头雕刻的,形象逼真,甚至凶神恶煞,让人畏惧。
石头,就这样被搬到生活当中了,一些达官显贵也在门前立了两尊“狮子”,用以镇宅。这些石头已经不是简单的石块了,而是被人们赋予了神秘色彩,渗透了精神内涵。人们从石头里面找到了某些心灵的慰藉,这让他们很有一种安全感。
4
石头的存在,是国人的一种文化心理。
人们希望通过这些石头,看到一丝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对于先人,人们立碑传世。碑刻文化于是烙印在这些石头上,它的存在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把历史和文化带进了后来人的眼里。从他们的条纹中,可以探寻到很多深刻的事物。那些有杰出才能的将军或者文人墨客,或者因为一次战争,或者因为某首诗词,或者是光彩的事迹,都希望通过这些石头来铭记这些点点滴滴的故事。于是石像便兴起了。
每个城市都有它们自己的石像,这些石像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从它们的身上感受远去的岁月。
5
石头,最宏伟壮观的就是石窟的开凿。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可见一番。人们宁愿耗费巨大的物力和人力也要把石头的意义放大,或许是一批信徒完成一个精神归宿,或许是某个有巨大权力的人在完成一项向往已久的梦。这些石窟后来演变为一种文化,人们远涉千里前来观摩,从这么巨大的石头中或许可以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6
有一天,一个不懂石头的人从野外捡到一块不一样的石头,结果一个石匠以高价买下。石匠对这块石头很倾心,光滑的外面,透彻的质地,清脆的声音,绝不是普通的石头。于是加工后,成了一块翠绿的泛着光的石头。这就是玉石、宝石。
他们更是人们钟爱的物品。
古代的人都有配玉的习惯,或许是一种气质的象征,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因为只有富家子弟或贵族人群才有配玉的资格。玉的价格也因此提高。后来连皇帝也喜欢了,并且规定各地方官员必须把所得宝玉献上,除部分玉石外不准乱用,那是皇权的象征。皇帝命巧匠把这些玉石打造成玉盘、玉杯、玉枕……渐渐地玉石又从庞大的身份变为小巧的玩物。
宫中的玉石,是稀世珍宝,它们不仅仅是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生活品味。很多大臣为了得到罕见的玉石,不惜犯着欺君的罪名而私自藏起来。可见玉的价值在某些人眼里早已经超越了生命的价值。
7
这几日读到一篇文章,是解密《清明上河图》的文章。这些解读的文字被称为“历史密码”。张择端用高超的技法绘画出这幅世俗长卷,整个北宋社会都可以从这幅画中窥见。其中里面画有许多运粮食的私船,作者于是推断,公船的去向,原来都被宋徽宗调出运花石纲了,就是为了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垦岳。我读完,不禁惊愕,这些冰冷的石头何来如此魔力,竟让一个皇帝不惜一切代价,从全国各地把这些石头运来。有些石头非常大,必须临时造大船,而且沿途还要拆桥,才能顺利运到京城。
历史上真正把石头酷爱到极点的就是这么艺术天才的宋朝皇帝。他独爱石头。玉石,宝石,花岗石等都是他的挚爱。皇宫里到处可见石头的踪影,俨然成了一座石城。尤其是花岗石,这位皇帝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从遥远的地方花费全国的人力为其寻石。
最后,这位皇帝的命运就像这些石头一样,被运到金朝,那个冷冷的黑龙江。从此,他和他的北宋王朝就石沉大海,成了历史。
8
可以说,中国人对于石头的热爱那是“走火入魔”的。
究竟石头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它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没有人告诉你答案,也不需要告诉你什么答案。一切的缘都在人们的眼里。或许因为它的坚硬,顽劣;还是石头本身就透着一种精神力量,不得而知。
9
随着时代的变迁,石头并没有消亡,而是越来越火。如今的古玩市场,各种奇石琳琅满目,很多人热爱于石的收藏。他们并不是单纯地喜欢这些质地坚韧的石头,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石一样的生活。
石头,从荒郊被发现后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甚至融入了身体里。人们把顽劣的石头变得柔软,把粗糙的石头变得光滑。大的放在院子里,小的戴在身上,过着一种与石为伴的生活,连死去后也要与石为伴,也许有石头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
10
我家树林里的那些碎石,或许现在已经是古石了,从它们身上我感受到了老一辈人的生活,这些一块块不完整的石头不就是一段段残留在岁月风尘里的故事吗?
如此可见,中国人与石头的缘分不浅。石头,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中国,这才是石头的意义。
作者简介:
毕海平,笔名小毕拉,80后,江西省鄱阳县人,15岁开始创作,上饶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鄱阳青年诗社副社长,提出诗歌主张“立根乡土”。
目前出版作品集《写在城乡边上》,作品散见于《中国诗选刊》《散文诗》《当代教育》《诗海》《作家选刊》《北方诗刊》《诗人与诗》《中国诗风》《新诗歌》《世界汉语文学》《新文学》《世界华文作家》《长风诗刊》《军山湖》《新作文—写作新思维》《江西工人报》等,有作品入选《中国短诗选编》(第四卷)《2013年南昌诗歌精选》《2012中国诗歌年鉴》《新乡土诗选》《中国新派诗人档案》(2012年卷)《金土地》等。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