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在濉溪老城的石板街上走一走
作者/范淼
诵读/自由的心
我的家乡淮北,发展于濉溪县——一座颇有历史的古城。
离家多年,一年探乡一次,只停留在城市,爷爷离世后,就鲜有机会再下县里。而今年,顶着零下10度的寒风,爸爸说:去濉溪石板街走走吧。
.
跨进凝曦门,就穿越回了几百年前。老街最早因水运码头兴起,宋代时又因水运交通便利而兴盛,被称为“濉溪口”,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清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完工后的老街用青色瓦子石铺成,街面青石板路被岁月摩挲,光滑如镜,凹凸不平的地面又留有抗日战争炮弹轰炸的呻吟。历史在这条街上,一层叠一层,像是折叠了的时间,深邃而平静。

街两旁的店铺还保留着木头的联门,店门不会大开,仅仅拉开一块木门,就代表营业了。墙外竖挂的旗子上,写着“壮馍”“茶”“皮影”“银楼”… 药材店铜牌下的红布条早已褪了色,在风中晃晃悠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踏入店里,斑驳的木头桌上摆着各种干支草木,穿着小熊棉袄的老板娘在忙着整理药材。这是这家店的第几代主人了? 我不得而知。 再往前,浓郁的香油味钻入鼻子,往门中探去,大大的机器正在摇晃着芝麻油,老板自豪的说:咱家的香油香得很!

顺着石板街一直走,邂逅了一个美术展览馆,里面正在展出淮北本地画家的作品,古代的建筑配上现代的油画,别有一番冲撞的美。爸爸正在开心拍照,碰巧遇到了此馆的馆主,原来是多年的友人,招待进屋,一群人正围炉煮茶,真正的“围炉煮茶”。兴起,穿着一袭青衣的阿姨弹奏一曲古琴。当下,古城、诗画、古琴、沏茶就这样轻而易举的交织;当下,我才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何为“文人雅致”“弹琴说画”。
天色渐暗,灯笼亮起,更显热闹。此时,包子油茶鳝丝汤,南坪杠子馍,王家油茶,壮馍的摊前开始排起长队,笼屉一揭,便是烟火人间。

爸爸手举相机,在人群中穿梭又停留,寒风吹的他脸色泛红,眼睛却熠熠发光。他说: 这是他儿时上学放学的路。他说:穿过那个九道弯(琵琶巷),就到家了。我知道,这里也叠了爸爸的过去。
踏出凝曦门,外面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回望老街,灯火闪耀,道旗摇曳。我突然想到了《大话西游》里的月光宝盒,这条街,不就是家乡的月光宝盒吗?不管何时,只要你走进凝曦门,踏上这青石板路,叠放着一层又一层历史的月光宝盒就被打开,是托着粮食的马蹄声,是战火轰炸的炮弹声,还是放学回家的嬉笑打闹声,任你聆听。

作者:范淼,淮北一中毕业,香港浸会大学传媒专业研究生,现在上海从事品牌传播工作。

朗读:自由的心
责编/刘欣悦
审核/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