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洛宁王范街人习惯把每年正月十五耍的响器(打鼓)、龙灯、旱船、狮子、竹马等艺术形式统称为“耍活”。每种耍活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见证了商镇王范的兴盛与衰落,可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并没有因政治经济的变化而衰败、绝迹,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并长期流传于民间。
我生也晚,从上世纪70年代初记事起,王范街每年正月十五都有耍活,旱船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耍旱船一般有撑船的老艄公、坐船的千金小姐或老年女人(老旦)组成,有时后面还跟随一两只海蚌(竹器糊纸的艺术形式)相伴。同时也有化妆的演员相随进行演唱助兴。通常由鼓、擦、锣奏乐,王范人耍旱船的鼓点与龙灯鼓歌相近;唱戏还有乐队(骨板、弦子、笙、梆子等)伴奏。
王范旱船是竹制中间起花拱棚,两头起船梆的样式。船的骨架是由洛宁绿竹编制而成,有的部位还要破竹成蔑进行组合。一般一架旱船需要隔年原竹80斤左右。洛宁绿竹之乡,竹匠颇多,王范编旱船最有名的要数陈邦柱先生,他早年在家乡学会竹编,每年旱船多由其制作,解放后到西安竹笆市王协人王建功开的四兴城竹器社工作,公私合营后到碑林区电炉厂工作至退休。1957年梅兰芳先生到西安演出,其中《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花篮便是陈邦柱编制。后来,王范竹匠杨科、韦元、石黑蛋都曾编制旱船。
旱船骨架编制成后还要进行糊裱,糊裱匠当时最出名的要数李振环先生。李先生祖上曾任考城县(今兰考)县长,父亲李廷彩系洛宁县第一日本留学生,李振环青年时代曾代表洛宁学生参加陕州区体育比赛,获三项体育冠军,名噪一时。李烧浆子用的是冬天的雪水,炒过的面粉,不稠不稀,粘度适宜,不起疙瘩。裁纸糊裱精细美观。旱船糊裱好后还要配花。剪花最好的好是崔焕采先生(也曾撑过旱船),崔先生自幼受其父王范明绅崔之城影响心灵手巧,喜好摆设,还会制作戏厢(戏曲服饰),曾任县剧团箱管,加上其是美术教师,绘画、剪纸、做花轻车熟路,恰到好处。这样一艘美观大方的彩棚旱船就制作完成。

王范街撑旱船的老艄公最出名的要数回族人马宝才先生。马先生以经营牛肉包子为生,已历三世,兼管王范竹园,十里八乡的乡邻都熟识老马,他人缘好,性诙谐。撑旱船扮相三花脸丑角(文丑),光头撑辫,加上粉丝多,戏已赢了三分。坐旱船的张凤鸣(又名黑子),个头高大,长方脸,青衣(正旦)扮相端庄娴雅,丝毫看不出年过花甲之态。一对黄金搭档居家是前后邻,生意上又是东西邻,宝才的包子,黑子的面皆是上世纪的名吃。老马非黑子坐船不撑,老张非宝才撑船不坐。一对老旱船艺人演绎了王范旱船的一段情话。
耍旱船的主要情节为跑旱船,旱船搁浅排难,游船唱戏三种。观众多时跑旱船能打场子,这初场面,鼓点紧密,擦锣拍响不停,演员也最显功夫,最为费劲。坐旱船的艺人双肩交叉背带,双手紧握船梆;撑旱船的随着鼓点,手持船桨点地,紧随旱船,两位艺人还要显示艺术动作,常常一初跑旱船全身湿透,赢得不停掌声。紧张场面过后便开始抖包袱,演第二初旱船搁浅排难。

旱船搁浅后,坐船艺人双脚蹲地暂缓不动,老艄公双眉紧蹙,编袖挽腿,前跳后蹦,左垫、右抬,鼓点舒缓期间,终于排除搁浅,船行水面。这初传统旱船场面动中有静,静中含动,老艄公的动作有夸张,有实写,也引人注目观看。旱船第三初游船唱戏,主要由戏曲演员随乐队伴奏演出。戏曲演员除了本街的戏曲爱好者外有时还要从专业剧团请请些名角来帮忙。乐队主要由本地人组成,郭旦旦、张春子、马廷财(回族)的弦子,王新章的唢呐、王金涛的骨板都很有名气。
王范街的旱船过了正月初六开始制作排练,鼓声嘹亮,传递着节日耍活演奏的气息,给人以节日祥和的涌动感。正月十三、十四要在本街试演,十五踩街新城汇演观摩,十五晚上还要到新城机关演出,十六继续到机关、住户演出。旱船带着吉祥、人气,每到一处一挂鞭响便是邀请旱船演出的信号,演出后主人会以烟、酒、点心相酬。
王范旱船名老艺人还有杨才、姜双豹等,进入二十世纪,旱船老艺人歇演,崔汉德、刘绍升、张春女、陈小改等艺人时有演出。
王范旱船因疫情等原因多年没有演出,令人惋惜。伴随着二十大春风的号角,乡村振兴的鼓声,我们期待王范耍活旱船演出早日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传承历史,振奋民声,振兴王范,民族复兴再立新功。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域经济》、《书城》、《牡丹》等杂志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