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家凯书法 
江城子•步李家勋诗友《战役》原韵
魏传良 阳升阴伏劫难逃。恨魔魈,乱糟糕。隐匿迷踪,猖獗甚尘嚣。为祸人间千户指,愁载道,怒燃烧。 挥戈再着战时袍。路迢迢,雨萧萧。修我甲兵,溃疫健康桥。强将雄军谁匹敌,传捷报,满春朝。 江城子·战疫 李家勋 序:无端的,我,阳了。五天后,转康。个中症况,莫可名状。然全家皆阳,而我独轻,何哉?一、不怕。怕无可怕,何须再怕。向死而生,人生常态。老朽年逾八旬,见惯生死,知交凋零,恰可携手无常,一探奈何之桥。二、不降。扩军备战,以战止战。营养护之,汤汁养之,药物疗之,睡眠保之,调动五脏六腑之抗体,围而歼之。因之,赋俚词一阕,爰而纪之。 闲居端坐亦难逃。这新魈,忒糟糕。匿迹难寻、偷袭却嚣嚣。席卷千家人病倒,喉若割,体如烧。 兴师呼我著征袍。夜迢迢,马萧萧。六府屯兵、百战踏康桥。满嘴燎泡皆战果。开笑靥,向春朝。 念奴娇·赞佘氏为袁崇焕守墓(新韵) 庄来喜(大庆) 守辽自荐,探敌情,单骥出关察境。两度大捷,轰太祖,伤重归途丢命。皇太极接,施离间计,明帝盲颁令。凌迟崇焕,将军屈死民痛。 佘氏夜盗头颅,秘埋家后院,辞官耕种。义士临终,叮子孙,世代守灵坚定。清至乾隆,冤魂昭雪,慰九泉名正。后人铭记,效忠华夏昌盛。 注: (1)袁崇焕: (1584—1630)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万历进士,明朝军事家。皇太极承父业后,设反间计,誘崇祯上当,怒杀督师,致明灭亡。150年后,乾隆为其平反。 (2)两度: 系指宁远和宁锦两次大捷。 (3)太祖: 系指,清太祖努尔哈赤。 (4)佘氏: 名,佘义士,广东顺德马江人。临终前,留遗嘱,一是,死后葬将军墓旁,二是,祖祖辈辈必守墓,不许回老家。后人恪守祖训,到2002年动迁止,历18代,连续守墓327年。 【中吕·喜春来】松风雪韵 陈廷玲 琼花飘洒增寒韵,松柏凛岩傲挺身。浸侵叠压亦无嗔。抖精神,笑对满头银。 步韵恭和李家勋先生《江城子·战疫》 苏林生 天灾人祸劫难逃。罪源魈,甚糟糕。裂变倍增,转瞬世凶嚣。口罩全球千古怨,阴阳怪,鬼神烧 。 请缨壮士挂征袍。路遥迢,朔风萧。携手军民,共筑富康桥。大白情深难识面,华夏颂,数今朝。 注:“罪源魈”指甩锅我国的西方霸权主义。 满路花·癸卯年漫思 徐长华 光寒冬日短,风劲乱云飞,倾城笼雾抑清晖。梅花妆额,破腊雨中归。望中心荡漾,只见妖氛灭处,乐此毋疲。 舜山淮水依旧,偎倚且相随。折腰何必计毫厘?痴心不巳!浩叹路逶迤。放眼吟窗外,云天冥漠,草庐月冷人稀。 朝中措·正月初八谷日(顺星节) 陈俊昌 春风送暖碧空晴。五谷必丰盈。放炮祈求祥瑞,顺星渴盼安平。 雪融化水,风醒田野,稼穑传承。鱼鸟放归野外,大千世界繁荣。 【巫山一段云】赏花灯 程 光 簧学逢佳庆,棂星枕细流。赏灯仙兔不思愁,旅楚乐悠悠。 解谜先儒下,寻花俗士幽。舞龙春夜动狂喉,淝上说清休。  
风递腊梅香 作者:田 珍(陕西) 正月过完三分之一 还未踏“立春”的门槛 多年少有的遇见 最寒冷的时光 降临在新年那几天 明知是季节的强弩之末 偏要耍够威风才罢休 晴好的天气 并没有预期的暖 孩子在公园尽情玩乐 大人们悠闲晒太阳 一些腊梅即将凋谢 清风傲骨尚存 一些腊梅正在盛开 晶莹剔透,俏丽香馨  为吊塔放歌 作者:连国民 你是一个高耸入云的巨人 你更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英雄 你稳立大地,把高楼写入云中 你高举长臂,把星星拽入梦中 你身披朝霞 昂首挺胸 你迎风斗雪 北战南征 你把理想撒遍九州 你把诗情写上苍穹 你把城市描绘成五彩的画 你把中国书写成腾飞的龙 

新春寄怀 魏传良 若梦人生几缺圆,爱将韵语绘山川。 从游硖石伴君舞,躬稼砚田交友缘。 闲弄春茶邀旧雨,放歌乡曲颂时贤。 天公助我尚能饭,唱和吟坛不息肩。 读叔叔魏传良新作有怀 魏敬之 拜读清词赏雅音,几番感慨几番歆。 焉知角徵含珠泪,孰解桑榆抚绮琴。 诗稿研磨工部手,书斋雕镂翰林心。 笑看淮上桃千朵,未负先生作苦吟。 淮河迎春 青和平 往事最堪思,梅香醉此时。 楚山催古韵,淮水酿新诗。 日月心中起,风云笔下驰。 曾忧无续曲,春雨润沧枝。 春 歌(通韵) 陈良传 虎影徐徐别旧年,兔身慢慢现新天。 丹心自许昆仑舞,傲骨空怀壮志篇。 蕾绽千村香万树,风生四海醉三仙。 今朝一曲为谁唱,别有深情赋大千。 春暖花开 丁家九 辞年煮酒未曾冷,已觉春风扑面来。 水暖江河融紫气,日和草木绿青苔。 莺飞柳岸关情婉,燕剪新泥绕户回。 魇锁神州终散去,桃花坞里笑盈腮。 儿时年味 孙登先 手把灯笼绕屋前,飘香饭菜母亲煎。 几毛压岁钱深意,一串迎春炮上天。 社戏方兴随处演,烟花乍起漫空旋。 儿时除夕新衣盼,东耍西藏宵不眠。  步韵和时英武会长《迎春闲咏》 杨东市 笑语笙歌吹柳绵,芳茵惬意是晴天。 桃花怒放思弹曲,玉笛轻飘忆采莲。 老树湖边春更美,新枝岭上绿初妍。 邀朋聚会开怀醉,对饮狂欢做酒仙。 大年之夜有作(新韵) 程海潮 相聚淮南过大年,炮声响彻九重天。 佳肴满目喷香味,琼液馋人摆雅筵。 无奈瘟侵躯体弱,且将酒戒玉壶闲。 儿时欢乐迎新夜,幕幕依稀映眼前。 冬去春来又一年 李连富 冬去春来又一年,东风徐至过门前。 梅花带笑拉人气,野草悄然换美颜。 万象更新周复始,千山重启一时间。 毅然辗转风尘里,约到他年再续缘。 步韵奉和时会长《新春抒怀》 張雨生 韶华岁月虎生风,七秩依然智未蒙。 白发苍苍神爽爽,黄肤淡淡目聪聪。 当前咽食吞稍慢,整日游玩步任匆。 中道曾经多懊恼,而今开悟自开通。 除夕夜 彭 亮 守岁聚欢腾,银花火树明。 爆竹烟火响,尘世日新更。 今夜分双载,朝阳转五星。 人生何易老,日月未歇停。 诗 情 贾尚银 写罢新词眼眯胧,着迷平仄入诗丛。 临春我欲赏新绿,当夏常教叹落红。 多少才思多少梦,几分痴爱几分疯。 笨瓜笔底凝成句,执念难消自累中。  春之旅 王庆玲 东君梦醒月朦胧,隐入晨曦万木丛。 已下江南裁柳绿,更临塞北著桃红。 小桥古巷写烟雨,大泽平原听雁风。 来去逍遥描画卷,人间造化不言中。 年末感怀 胡云兴 回望人生八九年,余辉仍是艳阳天。 花开花落随流水,人去人来逐逝烟。 雪月浮云皆幻影,清茶淡饭亦神仙。 高歌一曲风飘发,体健身康感万千。 守 岁 李文庆 坐看腊尽感时新,引进东君劫后身。 午夜贤愚添一岁,千门贵贱继三春。 多情韵律梅花瓣,无恙茶烟烛影人。 撰写楹联遮旧迹,盘飱樽酒到明晨。 春 回 潘家凯 春山微点翠,春雨巧盈沟。 春令逢时节,春畦跑马牛。 春风呈浩荡,春艳尽娇柔。 春色乾坤满,春晖映画楼。 无 题 淮上老骥 拽文酌字抒情感,平仄微通己觉强。 高手暗讥加讽刺,良师勉励赠褒扬。 忠言点破局中惑,善意医除语内伤。 切莫存心分贵贱,馈人玫卉自留香。 

往 事 文/孙守英 人到了老年往往爱回忆。,回忆童年的快乐,少年的旡忧旡虑,青年时代的昂扬奋进。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瞬间己经迈入老年,打开回忆的闸门许多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记得在上世纪1973年的秋天,我还在淮南第二矿工医院工作,有一天内科蒋怀仁主任和我谈话,说医院领导打算让我到上海进修超声波,征求我的意见,我当时就很激动,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但是考虑到我爱人远在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三个孩子和老人放心不下。于是回到家把这消息告诉我的母亲,我那年迈的母亲却非常支持我外出学习。第二天我就回答领导同意外出学习(事后才知道是军代表也是当时的党委书记刘夫巨同志推荐的,那是因为我在文革中较好的推行中西医结合,用一根针一把草防治多发病,常见病,深入矿山,学校成绩显著,並写出多篇条理分明总结报告得到他的赞许从而被提名)我被派到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学习。那时这个医院一周只作三天,我就利用剩下的时间联系其他医院参观学习,比如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市一,市六等等利用一切机会虚心求教。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超声波是干什么呢,也没有任何一本书可读。所以大家对听课都非常认真,还互相传抄笔记,生怕有一奌遗漏。 短短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我带着所学的新技术,满怀信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受到医生们的认可,这期间我在实践中不但技术得到提高,而且还写出几篇有一定价值的论文,这些文章不但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还被推荐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也在医院里获得表扬。 这以后医院正式成立了“超声波诊断室”並陸续接收了一批进修生。面对学员的要求我仔细认真的把我进修时的笔记进行整理,再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並查阅资料编着了一本“超声诊断手册”由矿务局卫生处印发到各个医院诊所,填补了当时没有诊断书籍的空白。为推动和开展超声波诊断这一新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受到医务界广泛的好评。 隨之在淮南成立了“安徽省淮南市超声波学会”促进了学术活动的开展,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B型”超声在八十年代已经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开展工作,我随即把这一消息即时通报院领导他们立即打报告到矿务局。我院也在1984年和省立医院同时购进一台日产超声波,从此矿工二院在淮南市第一家开展了B超诊断。随后彩超也陸续问世。 现在自己己迈入耄耋之年,每当回忆往事时,这段经历总让我感到欣慰,那时爱学习的我,又年轻对新科技特别敏感,总想着在这一领域多做点贡献。所以在超声工作中接连取得了几个第一:在矿工二院第一次成立了“超声诊断室”,在淮南市率先成立了“安徽省淮南市超声波学会”,在淮南市,矿工二院第一家开展了“B超”工作。当然这些成绩首先归功于党的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但是我也付出了很多努力,虽然距离党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但我尽到了责任,付出了心血,在回忆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抱憾。 
猪 头 篮 子 文/李佳桂 对于一些物件、特别是一些老的实用器具,民间的叫法,虽然有些野、甚至粗俗,但是,比起它的学名、雅号,不知要形象生动多少!以至于人们往往早已忘记、或者压根儿就没有追究它的学名、雅号,而对它的俗称却终生不忘!比如,这样一只竹编篮子。这只竹篮绝对属于“粗活”一类产品,虽然用料实在,但做工粗糙,它说方不方、说圆不圆,敦敦实实,又大又深,一个裹着小包被的婴儿放进去都绰绰有余。对这样一种竹篮中堪称“坦克”的家伙,大人们似乎也并不知道它原本是个什么名称吧,母亲和邻居们都一概叫它“猪头篮子”。不用细想,一看到它那付模样,就觉得这个叫法真是再形象不过了。形体壮硕,“皮肤”粗糙,呆头呆脑,全都神似。但它真的很实用!在那样的年月,生活是无法有太多讲究的,不论吃、穿、用,实用、实惠就好。只要实用便显珍贵。如讲“有钱没钱,买只猪头过年”,猪头在当年虽然是猪肉中最便宜的,但是,穷人家也只有在过年这样的大节才舍得享用——因此,它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并未因其贱而淡忘。而这只“猪头篮子”在我童年记忆中同样留下深刻印象、岁月难以磨灭——因为,它承载了那年、那月家庭太多的艰辛和泪水! “猪头篮子”在母亲手里,除了用它捡煤碴、挖野菜、洗衣服,或在过年时,用它装些“年货”,并将它高高地吊起来,让小孩子们夠不着以外,平日里,母亲用它最多的是买菜。家里人口多,肚子油水少,吃的东西自然消耗快。所以,母亲要三天两头挎着“猪头篮子”到很远很远的一个集市上去买菜——那可是真正的买“菜”!篮子里除了偶尔打上一瓶散装酱油、一大包土纸包着大盐或一大包碱面儿外,不是包菜、青菜、胡萝卜,就是一大堆从菜摊边捡拾的烂菜邦子。长年也见不到母亲买点鸡鱼肉蛋回来。至多,为了能见上点油星星,买上一块猪油,但绝不是猪板油,那东西贵,而是便宜许多的、展开来象块破渔网似的花油。为了吃上一口零食,我常会哭闹着跟随母亲上街,然而,虽跑的脚心出汗,也是十之八九不能如愿,常是母亲捋干净一根胡萝卜塞到我手里——钱在母亲兜里,那是比金子还稀罕而珍贵啊!我那时候虽然不懂事,不知母亲的艰难,但当看到母亲为了挎起沉甸甸的“猪头篮子”,那原本矮小的身躯,像一截弯曲的不能再弯曲的树桩在缓缓移动的样子,我还是突然就明白了点什么…… “猪头篮子”给我留下最为深刻、也是最刺痛我幼小心灵的一个印象,是大姐用它到瓦埠湖挖野菜。 那几年,挖野菜充饥是最主要的自救方法。什么苜蓿头、菊花脑、野小蒜、马齿苋、野豌豆苗、马兰头、蒲公英和荠菜,等等、等等,只要是没有毒的、能挖到的,不管是苦、是涩,是辛辣、是麻嘴,都会被家家户户奉为“救命口粮”。挖野菜这一重担多半落在了上小学四、五年级的大姐身上。当周边田野和铁路沿线路基边上各种野菜被一遍又一遍挖的不见一点青色时,实然传来一个好消息:说是瓦埠湖边有一种叫什么“呼啦草”的根径,可蒸、可煮,十分充饥。可是,瓦埠湖离家二、三十里地,一来一回五、六十里远呢,母亲不忍心大姐去。可是大姐要帮母亲心切,执意要去。于是,约了五、六个丫头同学,一大早,天麻麻亮就出发了。那么远的路,又从来没去过,还在大湖边上,母亲的心,一整天都拎着。但我们几个小弟妹到了下午却显得很兴奋,盼望大姐能早些回来,好让我们吃到那没见过的“神草”。 日头西坠,天擦黑的时候,大姐终于一瘸一拐地拎着“猪头篮子”回来了,浑身上下、连大辫稍子都沾着泥巴。我们一下子都冲上去,围观那“猪头篮子”,然而,却很失望,因为,看到的只是些白白、细细的草根浅浅地铺在篮底。而母亲看到篮底就那么点东西,突然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呵斥着大姐:“你们几个死丫头这一整天的都到那疯去了?天黑去、天黑回,怎么就挖这么点东西?”大姐先是死死抿着嘴不吭声,被母亲骂急了,突然大声回到:“我们没疯,我们没疯!走家时只带了个窝窝头,回来时实在饿,走不动,我就一路上吃……”,没等大姐嗫嚅着讲完,母亲一下子楞住了,一把将大姐揽入怀中,不停地念叨:俺冤屈丫头了!可是,大姐好像并不领情,一把搡开母亲,躲到墙角放声大哭起来。随即,母亲也更是顿足捶胸地放声大哭。 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我不止一次偷偷见过母亲和大姐抹着眼泪哭;叹着长气哭,却从不曾见过她们这样双双嚎啕大哭——不!那不是一般的嚎啕大哭,那是一场恨不得将生活中所有苦难、所有压抑、所有委屈都让泪水冲走的呼天抢地、撕心裂肺的哭! ……如今,好几十年都过去了,然而,由那只“猪头篮子”承载过母亲和大姐的泪水还是没有被过滤掉——那只“猪头篮子”在童年的印象中始终挥之不去;母亲和大姐的哭声还是刻骨铭心地留在记忆里。 
璞山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