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电影
文/佘汉武
如果觉得童年最快乐的事,年节之外,就是看乡村电影,也叫乡间电影,看乡间电影的那代人,应该是做爷爷奶奶的辈份了,准备着颐养天年,我也是其中一位。

我说的乡村电影,不一定是以乡村内容为题材的电影,而是指在乡间放演电影,作为群众欣赏和娱乐的一种方式:乡下人在本村村部看政府相关部门推出的巡回放演的露天电影。
乡下人看电影南北有别,北方在解放前就有放演乡村电影的习惯,南方在解放后开始在乡村放演电影。直到改革开放后,电影界在乡镇建立了电影院,电影有了票房,不再是免费的午餐。于是乡村电影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不再在乡间轮回放演。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乡村电影也叫乡间电影。两根木柱子插在地上,在离地面七八米的两柱之间,挂上横四米、竖三米的白色幕布,幕布下面悬着一个喇叭。夜幕降临后,放映机将内容投放到幕布上。于是全村人享受免费的视觉大餐。
乡村电影,是影视艺术的一种形式,也叫映画视觉,通过使用移动的图形、文字、语言等形式的表达,沟通着故事的人物情节及思想感情,抑或宣传内容等,借以表达价值观或某种意义。这些图象伴随着声音唯妙唯肖的反映事物的真实性。
我六岁那年第一次看电影。当年我进村办的(当年叫大队)和平学校发蒙。在秋天的一个下午,大队部唯一的一台手扶拖拉机将电影机运到了我们学校,也是大队部的所在地。当苏校长问周书记:从拖拉机上抬下来的是啥子玩意?周书记说:电影机,今晚放电影……
不知道是谁的嘴巴松了闸,走漏了风声,全校师生刹那间都知道了,于是学校沸腾起来。师生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节日般的快乐。由于快乐澎胀,无法节制,热闹得激动起来,学校如同国庆节游行的长沙五一路。

课是没有办法上了。学校俨然如春节前的超市,高兴得乱哄哄的……老师们一合计,决定提前放学,本周星期六下午补课。
放学了,同学们如离弦之箭,射向四方。我也不例外,腿、虽然不长,跑起来可以撵上狂奔的狗。
太阳还老高的,乡亲们就开始搬着凳子携着椅子向学校汇集。我赶紧吃了碗用显微镜也找不到几颗油珠的饭菜,扔下碗筷,握着一颗肥硕的沾着泥巴的红薯(北方叫地瓜),加入了涌向学校的人潮。
那晚放演的电影叫《刘三姐》,开演片刻,我便坐在地上睡着了,直到散戏,有观众不小心踩疼了我的小脚。我赶紧一轱辘爬起来跟着回家方向的人群。
我说的乡村电影,确切的讲是乡间电影。以大队(村)为单位,在全公社(乡或镇)轮流放演。随着岁月的推移,我也从容着成长,迎来了看电影的高光时刻。
只要有电影新片开始放演,大家知道第一站后,就知道什么时候轮到我们村。一般是从狮子岭开始,接着是西湖、西华、和平、大兴、联霞等等等。

当年看《渡江侦察记》,我们追随电影机的身影,从狮子岭开始,一直看到马厂。每晚一村,我是每村必到。如:狮子岭、西湖、西华、和平、大兴、联霞、万家隆、太丰、马厂等等等,直到把《渡江侦察记》的情节看得烂熟于胸。当影片中的“敌情报处长说:不、你是共产党、你是扛过枪的解放军……”我向幕布扔了颗石头,砸向“敌情报处长”,借以表现我的阶级立场。
还有看得比《渡江侦察记》更加带劲的是《洪湖赤卫队》,以及《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等等。看《马尾巴的功能》、《第十个弹孔》时,已经告别了向幕布扔砖石的年龄。
《画皮》也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女鬼"用手捧着吃跳动着的人心的那些片段,我一连做了好几晚的恶梦。
八十年代初,公社改名为乡或镇。全国普及了乡镇电影院,开启了电影的票房制度。由《少林寺》发轫,汹涌起武侠电影的热潮。《少林寺》执其牛耳,然后《武当》、《少林小子》、《南北少林》、《武林志》、《黄河大侠》、《神密的大佛》、《木棉袈裟》等纷纷登台……
这些武侠电影以探案释疑,与快意恩仇相结合,故事奇峰叠呈,情节光怪陆离,悬念波谲云诡,结果皆大欢喜。海报的宣传画引人入胜浮想联翩。字幕的书法翰墨淋漓令人俯首……

这些都是四十年前的往事,弹指一挥间的往事。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小丈夫,他是我最倾慕的演员。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还有《闪闪的红星》的潘冬子,是当代影视界无法绕过去的人物。
乡村电影,确切的讲,叫乡间电影。您认为呢?
(佘汉武写于马文化研究室。)
2023.2.1

【作者简介】:佘汉武,字开朗,号四十而惑生,绰号马神。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湖南诗协理事,长沙诗人协会理事,河南郸城县诗协名誉会长,县诗协理事兼刊物编委,格塘诗社社长,中华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协会员,靖港画院终身院长……二十岁偶遇湖南大学原副校长谢彦玮教授被推荐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研究室主任谭修教授的门下学习古典诗词联文五年。九三年在湘潭白石文艺开发公司(白石诗社主办)向齐金平先生学习齐派画,此后画虾得齐派不传之妙。尔后入湖南著名画家伍祥干先生门下学习花鸟画。研究画马逾三十年,过十万匹。已有诗、词、文、联、赋、字、画、印等三千余件作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获大小奖项计三百余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