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名洋
绍兴,一座河网交错水光交辉的水乡。雾气氤氲蔽云月,小桥流水见人家,桨声一片灯影阑珊,粼粼川江映着水精,却自是成了一幅颇具特色的江南情画。
早些时日,还是孟秋,斑竹村前,天姥山下,随着阵阵提携菊香之秋风,轻步前行。走过村头石板桥路,便是天姥。在这里,似于李唐赵宋相碰,相遇的便是绍兴所独有的魅力与文化。更是吴越之地的余韵。
一首首唐诗,一首首宋词,在此交织,虽斗转星移,时光流逝,却仍不绝于耳。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星河半落岩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天姥山的石板上,见证了多少诗人墨客的足迹,融合着诗人的不羁,诗人的放纵,诗人的洒脱,诗人的悲鸣。
再走,便是是一道涧谷,风起苍冥,斜阳微风,吹在身上除了清明,便是几分凉意。
此路便是“谢公道”,东晋。公元429年。清明节次日。天色微明,春寒料峭。谢灵运虽身被贬谪,却带着百来号家眷家仆游天姥,足著谢公屐,身登青云,直上天姥。
此路,不只是“谢公道”,更是唐诗之路的一段重要之路,更是绍兴文化渊源之一。
谢公道,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一段。李白曾经“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一条诗路,留下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贾岛等诗人一千多首熠熠闪亮的诗歌,诗人们从长安出发,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到达浙东古运河的源头钱塘西兴渡,再乘船渡会稽、上虞曹江,至剡溪,把酒临江,击节高歌,再沿着谢灵运开凿的台越驿道,过嵊州、新昌,最后抵达天姥,杖藜而行,诗兴无穷。
绍兴,这里是诗人的“蓬莱”,墙上刻的是诗,耳边响的是词,有着李唐的沉淀,也有着魏武遗风的熏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绍兴之文化,养育了鲁迅,范蠡等文化政治之才。绍兴黄酒,黄澄的琼浆里,映出了李白,杜甫之举世名篇。
时代虽已变更,可绍兴之文化却然未丢下,绍兴文化之路带领着绍兴人,越古今,历岁月,度沧桑,从亘古再到如今。使绍兴披上了一层文墨的薄纱,使绍兴带着墨香永远立于江南,成为吴越文化永不倒下的丰碑。
注 :此文系北京某中学高二学生张名洋今日在电玩室应人之约,半小时内写成的一篇散记。家人共赏,敬请指导。
责任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