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匠
文/吴小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子都有一门大众手艺,一个人做了石匠,村子里有好多人愿意学。邻村李五,家有兄弟六人,他老五,那时流行按出生顺序给孩子取名。李五长到十六七岁时,突然停止了向上生长的步伐,改为横向发展,看到他能停下一架直升机的后背,父亲让他跟大哥学打石头。
李五不肯,嫌石匠天天在外面风吹日晒,特别艰苦。 民间有句话说:“打石又打铁,一天是天二。”父亲在家说一不二,属于典型的家长制,老头子一听,眼睛一瞪,嘴里吐出的字匕首样刺人:“你这样横大直不长的个子适合做石匠。别看打石头很容易,要做好就难了!”慑于父亲的威严,第二天李五就拿起锤、钢钎、锤子、錾子跟着大哥到邻村去了。果然如父亲所预料的那样,李五果然是学石匠的料,除了开始一段时间锤子会敲到手上外,到了后来他技术越来越熟练,每天他跟着大哥哥翻石头,将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变成横平竖直的长方形。你看李五两脚迈开,右手拿锤子,左手拿钢钎,锤子打在钢钎上,石头上冒出了小小的百烟,一块石头胚子落了下来,石匠的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每天都是重复的动作,谁都学得会。
三年后,李五就能砌墙了,从打石头到砌墙那可是质的飞跃。不仅工资高,而且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这个时候,人家才正式称他:“石匠师傅。”
尽管有一门技术,李五还是难以找到对象。人家姑娘除了嫌他家穷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觉得他敦实得过了份,加上经常在外面风吹日晒,全身上下没有一块白,每年冬天,手和脚皲裂得厉害,疼得他呲牙咧嘴,二十几岁就好像四五十岁一样。
硬件设施不行,就只有变通办法。父亲提出换亲的办法。所谓换亲,就是一家的两兄妹跟另外一家的两兄妹结婚,用农村话就是两边家庭“对亲”。这样的婚姻造成的后果就是总有一对男女不愿意,以女孩子牺牲最大。换亲本来就是不公平,比如李五的妹妹李梅花十九了长得亭亭玉立,尤其是那一头乌黑的头发海藻一样披在两侧,还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迷死了多少人。但为了哥哥,为了家庭的兴旺,一个貌美如花的姑娘嫁给了嫂子的哥哥——一个罗圈腿、一脸麻子的男人,还比她大了八岁。
李五心疼李梅花,觉得自己把妹妹一生的幸福都毁了。有一天,李梅花哭着挑着箱子回娘家,问明原因,开始她只是一个劲地哭,在家人不断追问下,才道出原委:那个罗圈腿的男人没读一天书,举止粗鲁,经常虐待她。没读过书的人光长个子不长脑子,本事没有,脾气还大。罗圈腿有一身蛮力,体内的荷尔蒙严重超标,每晚逼着她过夫妻生活,来了月经也不放过,李梅花难以忍受罗圈腿非人的折磨,看到那副丑态就恶心、反抗,罗圈腿专在她胸和大腿上下死劲掐、拧……
可怜一个貌美如花的妹妹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为了哥哥只好忍气吞声。见她这样,那个男人更加起劲,昨晚,她在外砍了一天的柴,人都累散了架。他在外喝酒到半夜三更回来,要她端水洗脸洗脚,她睡得迷迷糊糊,说了他几句。这下不得了,喝得醉醺醺的男人上前就把被子掀掉,将她拖起来打了两耳光,踢了几脚。可怜的梅花穿着单薄的内衣冷得瑟瑟发抖,在男人的淫威下,身体的疼痛不用说,内心的寒冷简直比南极的冰层还要厚。
这样的日子怎么过得下去?
李五看到妹妹被折磨得脸无血色,二十几岁就枯萎得如同秋天的丝瓜一样没有活力,气得咬碎钢牙,二话不说就跑到妹妹家,顺手拿起一根棍子朝着还在睡觉的罗圈腿砸下去,天天打石头的人力气还能小?棍子雨点般的落下,直打得罗圈腿一个劲跪地求饶。
但一会,李五后背上就挨了一下,转头一看,自己身后站的是一个气势汹汹的女人——他的女人,一个有着男人粗犷样子的女人,而且性格也是。这个女人看到李五迈着矮脚虎王英一样的步伐朝她娘家跑,心想哥哥要吃亏,便跟在后面追,她终究是慢了一步……
结果,两个家庭,两对兄妹都要大吵大闹一场结束。
换亲的直接后果就是蝴蝶效应,一方有个风吹草动,最终两边都会在吵闹中收场。
农村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房的高峰期后,石匠渐渐找不到市场了。几年后的一个秋天,李五开始咳嗽,开始没留意,以为是感冒。后来不断得咳,咳得上气不接下气,人都咳得满脸成了紫色,身子卷成一张弓,痰还是咳不出来。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李五年轻时吸多了石头粉,得了矽肺病。李五看到结果,很平静地接受了命运对他的宣判,他没有上医院治疗,在家开了点药,该吃吃该喝喝,身体一天天瘦弱下去,身边的女人天天服侍他,妹妹也经常来看她,两个女人含着眼泪安慰瘦骨嶙峋的李五。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慢慢适应眼下的日子,就说妹妹李梅花吧,年轻时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原以为这样的日子过不下去,可是吵归吵,最后还不是一艘船行驶在风平浪静的生活海洋里?
李五是在那年秋天走的,走的那天,家门口梧桐树上落下了第一片叶子。他的女人,他的妹妹哭得死去活来,同样的哭声里,有着不同的心情,谁解其中味?
人生就是这样,命运由不得自己。
李五走了,两个家庭,两对兄妹,旧有的格局全部被打破。
【作者简介】
吴小街,男,1973年出生,1992年参加工作,江西省余江人,《教师博览》杂志社签约作者,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2021年被评为“余江区首届文化名人”,从事教育工作,醉心读书写作,在读书写作中寻找到一片美丽的桃花源,多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散文选刊》《每周文摘》《时代邮刊》《教师博览》上发表,《中外文艺》《当代文摘》等国家级纯文学平台特约作者。目前供职于鹰潭市余江区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