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气的王昭君
文/管淑珍
王昭君气性大,由于汉元帝器重别人而冷落自己,她就勃然大怒,负气使性,听说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索要汉朝美人,立刻自愿请行,赌气到匈奴这个最艰苦的地方去。一般女人在利益攸关的紧要关头往往会不遗余力地与同性争奇斗艳、比权量力,王昭君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向汉宫中唯一的异性——皇帝发脾气。这种极端性格,导致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此言不谬。
王嫱,字昭君,一生以字行。王昭君是齐国王穰之女,入宫时十七岁。入宫之前,王昭君是闺中的一颗明珠,家人众星捧月般呵护着她,给予她最完美的家庭教育,因此,她成为诗书礼乐无所不通的才女。入宫,是一种机遇,宫中女子共同期待的最高荣耀,对于她来说,似乎志在必行,简直唾手可得。
后宫女人间的竞争,从来就是不见硝烟却杀声四起。后宫中野心勃勃的女子,可以用车载斗量来形容。千万不可小觑了女子的志向,特别是那些天生丽质的女子,一般都心比天高,争强好胜,希望自己能够从芸芸众生中拔地而起,耀眼辉煌。为了实现华丽转身的愿望,汉宫中的每个女子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些行径,在王昭君看来,颇不以为然。王昭君保持着一种待价而沽的姿态,悠然自得地面对宫中的激烈竞争,以简单对抗复杂,以消极等待对抗不择手段,以正大光明对抗阴险丑恶。她的以静制动,她的处变不惊,她的从容淡定,来源于自信。她从来没想到过,终有一天她会输于心计和权谋。人,一旦拥有了过人之处,难免自视甚高。可是,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地位卑下的人必须懂得眉眼高低,否则,生存起来就会举步维艰。
自古以来,像王昭君一样恃才傲物的人,大多襟怀坦白,无私无弊。因此,这类人的前途命运,往往隐晦曲折,难以言说。顺便说一句,无论是文化史,还是文学史,与王昭君类似的人,并不少见。
从理想到现实,必须穿过一架摇摇欲坠的独木桥,谁能顺利通过,谁就是最后的胜出者,“尽人事,听天命”,大多数人都信奉这句话。
当后宫中所有的女子都捧着黄金珠宝去贿赂宫中画工时,王昭君愤怒了:为什么皇帝本人如此偏听偏信、不体下情?
王昭君坚决不去贿赂宫中画工,她的肖像,被画成丑陋不堪的样子。汉元帝没有选择她作为嫔妃。
宋代王安石是这样讽刺汉元帝的:“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你连身边人的黑白丑俊都闹不清,还怎么去管天下大事?男子一旦拥有权势,似乎就会变得有眼无珠,不辩真假,因此,常常自毁长城,往往祸起萧墙。王昭君被后世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反复咏叹,原因在于皇帝的瞽目塞听,导致了人才流失,其误国误民的恶劣后果,令人十分痛心。将考察女人美丑的权力下放给毛延寿等画工的汉元帝,或许没有想到,他的这项决定等于为画工提供了一条生财之路。王安石在诗中并不责怪贪财受贿的毛延寿,只是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言下之意,皇帝具备极高的审美能力,可惜他高高在上,永远令人可望而不及。
真正的人才只能被埋没。
人才问题,一直是官场、文场等场域的瓶颈问题。
名利场上到处是争名夺利的人,当然,也不乏超然于物外的人。当世态人心充满戾气,那些高士雅人就会自动放弃获取功名的机会。
万丈红尘中还是以凡俗之人居多,古往今来,究竟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超然于物外呢?
后宫的女人们,更不能以超然于物外来要求。后宫生活可以用“蛊”来形容。女子们为了争宠,往往都将自己修炼成毒虫一般的生物。各种毒虫纠缠在一起,互相攻击,争斗不休,直至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最毒的毒虫。其实,皇帝是希望看到这种场面的,当女子们争宠时,身处其中的男子就会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同时,皇帝也可以在感情生活方面取得最大化利益。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天下男子,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后宫幻想症。
以征服别人为荣誉的男子,一旦登上龙位,拥有了江山与美人,不啻于从造物主手中得到最高的奖赏。
汉元帝成功地笼络着匈奴,同时,得意地赏玩着新晋美人的细腰,正自洋洋得意,有人报告——王昭君向您辞行。
一见钟情。汉元帝被王昭君惊人的美貌所征服,而王昭君也在凝眸的瞬间,无端地爱上了汉元帝。据史书记载,汉元帝是一个温厚而文静的书生型皇帝,因此,他与王昭君,算得上是真正的才子佳人,郎才女貌。面对即将远嫁的王昭君,汉元帝后悔莫及,令人遗憾的是,现场却没有人给皇帝找出一个留下王昭君的理由。至少在这一时半刻里,汉元帝是爱着王昭君的,如果有人从中斡旋,王昭君或许能够留在汉宫。宫殿上一片沉寂。匈奴从来就是汉朝的心腹大患,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汉朝统治者软硬兼施,用尽手段,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以和亲政策来消弥战乱。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面对匈奴呼韩邪单于那双迫不及待的眼睛,谁敢扣留王昭君?
王昭君也开始反省自己,是啊,人生不可负气,负气的成本太高,任何人都负担不起。负气的人付出一生的代价,换回来的也不过是一掬伤心之泪。
昭君出塞,最终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悲剧;汉宫秋月,则成为王昭君永远失落的梦境。
汉宫,是王昭君的伤心之地,然而,走遍天下,她也忘不了汉宫,这种矛盾心理,导致她这个悲剧主角一生都郁郁寡欢。
昭君出塞的过程十分艰辛,更为重要的是,她的心,已经在出宫之前的那一刻献给了汉元帝,因此,她常常莫名侘傺,无端伤心,只得以写诗来排遣忧闷。
秋水萋萋,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升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残。
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回惶。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而光。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通过这篇诗作可以看出,王昭君的学养并非一般宫中女子可比。女子无才便是德,看来倒是诗书误人了。
在匈奴,被苦不堪言的生活折磨到万般无奈的王昭君,终于鼓起勇气给汉元帝写了一封信,妄图以柔情似水的策略打动汉元帝: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少怜之。
王昭君的这封信,既有表忠心的诚意,也有恳求皇帝允许她回宫的愿望,但是,其间自相矛盾之处,还是不攻自破。身为汉宫中的女人,明明知道自己是皇帝的“禁脔”,也表达了这样的诚意——宫中女人依傍皇帝如同“身依日月”,甚至可以达到“死有余芳”的境界。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自愿请行,远嫁匈奴?既然她将自己的负气使性说成是被画工所逼,汉元帝就将计就计,杀了毛延寿,以塞王昭君之口实。汉元帝杀死毛延寿等画工,只是一种政治策略,是为了顺从匈奴单于阏氏的意愿,并不是表明他还爱着王昭君。汉元帝甚至忘记了王昭君的长相,美人固然难得,但是,少了王昭君,世间美人并非从此绝迹。他是君主,宫中应有尽有。访求天下美人,是臣子应尽的义务,为他效劳的人前仆后继,他压根不愁美人难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在汉元帝心目中,早有美人取代了王昭君的位置。退一步讲,即使王昭君获准回到汉宫,也逃脱不了打入冷宫的厄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代刘禹锡的诗,同样适用于汉代王昭君。
王昭君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呼韩邪单于去世了,按照当地风俗,她必须嫁给呼韩邪单于与前妻所生之子。不甘受辱的王昭君给汉成帝写信,请求回归汉宫。汉成帝命令她遵守当地风俗。忍辱偷生的王昭君与前房之子在一起又生了两个女儿。
王昭君啊王昭君,花一样的年华,蜜一样的梦想,终因自己的负气使性而付之东流。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将王昭君与屈原相提并论,可见王昭君的形象已经深化为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通常用来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心情。陈寅恪先生曾有诗句:“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王昭君在世之日,尚无此诗,倘若当时读到此类诗句,或可为之一大哭,也未可知。
作者简介:
笔名管城子,天津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天津七月诗社会员。已出版散文随笔集《隔院笙歌》《问取扁舟》,“津塔文丛”长篇小说《女刺客》。将出版天津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刘云若评传》。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