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门口的大槐树
文/杜兴富
巍巍太行山下,滚滚沁河水旁,这里有我阔别半个世纪的故乡----义庄。村里的寸寸土地都让我留恋,一草一木都叫我难忘。特别是我家门前那棵大槐树,常常叩开我的心扉,进入我的梦乡……
小时候,我老家门前有一棵大槐树,身材伟岸,枯荣并举,绿荫婆娑,美名远扬。她孤傲不凡,深居不露。因为,我家住在胡同底部的拐弯深处,显得非常隐蔽。走到胡同底的人,都有高墙壁垒疑无路,转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时,大槐树才露出芳容:树高五六丈,主干粗二缺三(俩人合围还缺三尺抱不住),三股主枝杈都有合抱粗,十多米长,伸过周围的房顶,分别斜弯向南、北、东三方,弯下的枝梢离地面只有两米多高,如三把巨伞覆盖着紧邻的三座院落。往北一枝,伸向我家院中央。夏天,浓荫把不宽的院落遮盖得严严实实,不见烈日,不漏小雨。据说,这是我爷爷的爷爷栽下的,她的年龄谁也说不准,都说至少在二百岁以上。星移斗转,日月轮回,她栉风沐雨,矢志不移,日夜守望在我的家乡,默默地记载着十几代人的生活历史。人们都叫她“长寿树”。
大槐树不仅寿命长,而且长势旺盛,冬去春来,满树是黄茸茸的嫩芽,继而是叶长花开,生机盎然。夏天,枝繁叶茂,满树碧绿,阳光透过树叶,星星点点地洒在地上,随着树荫摇曳。秋天,浓密的叶间又挂满串串槐豆角,像贵夫人的金耳坠,更显得雍容华贵。初冬,风吹叶落,千万串果实在枝头摇摆,展示着丰收的骄傲。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她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枝头挂满尺把长的冰柱,像壮士佩戴银剑,威武异常,是村里一大景观。一年四季,成群的鸟雀在树上凿洞、筑窝、繁衍生息。一天到晚,群鸟汇聚,合唱“百鸟朝凤”。清晨,悦耳的鸟鸣唤醒人们别再沉睡;傍晚,热闹的啼叫会告诉人们夜幕将要降临。不时,还有喜鹊在枝头喳喳报喜,人们都说,“喜鹊鸣老槐,定有客人来”,还真准,只要听到喜鹊叫,一两天内,周围总会有一两家亲戚、朋友造访,或者有好事临门。她的多姿多彩告诉人们岁月的变迁、时世的更替。人们都叫她“信息树”。
大槐树下是乡亲们汇聚的地方。夏天,浓荫密布,一日三餐都有人端着饭碗在荫凉下边吃边谈,说家事、议国事,笑声不断。孩童们经常爬上爬下在树上嬉戏玩耍。据说,槐树曾歇过三年,片叶没出,人们都认为枯死了,到了第四年,枝叶异常繁茂,更具青春活力。人们也都奇而不怪,俗话说“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槐树歇N年也是可能的,她是在休养生息,蓄势待发,是为了返老还童。由于树冠硕大,姿态伟美,年久寿长,许多人都说它极具神气。旧社会不少人在这里烧香磕头、许愿祈福。如愿以偿的人们会在它身上披绸挂缎,加姿添彩。每年正月十五晚上,人们悄悄地在她身上挂满红黄纱灯,树根供台上烛光闪烁,香烟缭绕,一派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异常气派。她无声地目睹着多少次社会变革和人间的冷暖祸福。人们都说她是“祈福树”。
旧社会,国民党抓壮丁,熟悉地形的被抓青年,都是往我们胡同跑,爬上槐树,顺着东伸的粗枝,逃到东邻家,跑上东大街。或者爬上南伸的粗枝,逃到南邻家,跑上南大街,远走高飞。日本鬼子在我们村住时,胡作非为,不少大姑娘小媳妇在鬼子的追赶下,都是跑到大槐树跟前,爬过“空中天桥”,躲过一难。解放前夕,八路军在我们村驻,一个连事务长遭几个劫匪追赶,他跑进我们胡同,灵机一动,把身上的钱放进槐树洞里,免遭一劫。解放初期,我们村的儿童团在村口值班站岗,远远看见地主的返乡团回来了,儿童团长抄近路爬上槐树“天桥”,跑到我家,向农会主席报告情况,民兵紧急集合,把返乡团在村口捆绑起来,关了“禁闭”,制止了地主的反攻倒算。人们都说她是“避难树”。
民国三十二年是灾荒年,我家周围的群众都上树捋些槐树叶,掺上一点玉米面,蒸成窝窝头充饥。解放后,人们生活好了,都捋些槐树叶滚在小米汤里,黄灿灿、绿莹莹,饱胃、饱眼,使米汤更具风味。卖绿豆凉粉的商户,用槐树叶煮水做成的凉粉,绿得晶莹剔透,既挑逗食欲,而且无毒、无害。深秋,满树的叶子都落了,留下无数支槐豆角(槐树的果实,三四寸长),人们上树采摘些当染蓝布的颜料。春天,新抽的嫩枝,撇几支在火上烤热,放在身上的痒疙瘩或无名肿毒上熨烫,消炎、解痒、止痛,皮肤疾患几次就彻底好了。人们都说她是“宝贝树”。
夏天,孩子们常在树上乘凉、玩耍。一天午饭后,几个小朋友在树上纳凉,到上学的时候了,还不见小明下来,叫了半天,他爬在树的枝杈上睡着了。我们顺着胡同往学校去,他沿着树枝跳到东边院子往学校走,比我们还早到几分钟。五月,快放麦假了,学生为了迎接期考,都拿着书本在树上复习功课,绿叶如伞,微风吹拂,你问我答,非常惬意。疲累的时候,就在树枝上挽一条长绳荡秋千,虽然汗流浃背,飞来荡去,也凉爽非常。有时候,采一片树叶噙在嘴里,模仿各种鸟叫,唤起了树上一片鸟叫声,真假难辨。这时,孩子们高兴得哈哈大笑,惊跑了一群飞鸟。她把孩童的天真烂漫、童乐童趣,写进了递增的年轮。小朋友们都叫它“快乐树”。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社会进入狂躁期,各种政治运动接踵而来。大跃进时,农业要实现机械化,要在我们村南要修一条三里长的人推小火车道,人民公社把大槐树派上了用场,造了一个能盛六吨货物的人推小火车箱,还做了一百多根火车道枕木,剩下的枝梢和段木,都成了大办钢铁土高炉、生产队大食堂的燃料。
从此,大槐树载着乡亲们的悲喜故事和社会的沧桑变迁,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她永远繁荣在人们的心中:
百木丛中老寿星, 年年岁岁枯又荣。 献身农业机械化,锯拉斧砍无怨声。
作者简介:
杜兴富,男,1942年出生,河南省沁阳市人,中共党员,中文本科学历。原市委党校副校长、书记、教授,沁阳市拔尖人才,河南省委党校社科联理事,河南秘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员、秘书处副秘书长。著作有《当代中国热点问题透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小康工程》、《基本路线与纲领》、《乡镇企业二十年》、《凌云万里》、《华史颂》、《情牵梦绕神农山》等。近年来,有数百篇诗歌、散文在网刊上发表。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