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诗说
文/宓夷辛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所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是《诗经》王风中的名篇《黍离》,是一首在西周故城废墟上怀念故国的诗篇。在这样一个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的夜里,只见昔日青苔碧瓦的王宫长满荒芜的杂草,顿生悲戚之情。其实知尹吉甫者,更觉梦境微凉,虚妄难绘。
读完《诗经》,读得了人间的哀苦悲极,情意缠绵,历史的更替。《诗经》是一段时光不经意间留下的历史文化,是一部最古老的自由文艺创作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它是如何编撰又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呢? 这就不得不谈到一种古老而又文雅的职业采——诗官,不得不提及一种古老的制度——采风。
据说上古先王之政就有“采风”的制度,“采风”是先秦时代西周王朝的一种重要政治、文化活动。周朝时专门设有“遒人”去民间采诗,即称“周朝采诗”。遒人,是一种有文化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对于采诗的记载,《汉书•食货志》记古代族社聚居:“孟春之月,群聚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之说,认为周朝有采诗的制度,主要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遒人去民间采诗。他们便是殷勤且富有学问的采诗官,自此才诞生了这个与文化有关而又高雅的职业。“采诗官”一职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周朝和各侯国都设有此类官员。他们在民间进行诗歌采集的同时又为统治者了解和把握民意服务,用以匡正时弊,求进纳谏。周朝统治者重视民情,认为诗歌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的状况,起到“上刺政治”的目的。
白居易《采诗官 卷四》载:“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采诗历史悠久,但采诗制度却断断续续,曲曲折折。周朝覆灭后至隋朝期间都未曾设过采诗制度,直到汉朝时汉武帝刘彻设立“乐府”。“乐府”与“采诗”一脉相承,是对民间诗歌的一次大拯救。汉朝时汉武帝刘彻设立“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汉乐府《上邪》、《陌上桑》是典型的上古诗词。纵观诗歌的发展史《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这是一条漫长有历史的道路,采诗制度对文化的传承起了莫大作用。采风即采诗,看待这个职业的历史,一方面为文化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是为统治者巩固政权做出服务。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也是最有文化品位的一种。正如白居易《策林 六十四》所载:“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政。”
呤,呤呤,呤呤呤,一位白发老者摇动木铎,戴着遮阳斗笠,踩着陌上绿草步调愈加快起来。良田亩亩翠青葱,绿树蓊郁荫成伞,骄阳当空,农夫们乘凉树下,高歌阵阵,悠扬之声飘渺云霄,这是如此和谐的一幅画卷。农夫们知是采诗官来了,便三三两两的吟唱起来,高亢的歌声此起彼伏。采诗官以诗歌的名义走遍天下,脚下是微风拂过青草轻点头的乡间小路,脸上的发丝早已与滴滴汗水交融。王锦《咏蜂》曰:“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他们如同蜜蜂飞行在花丛中一样辛劳,深受百姓的欢迎。或许,他们来到村庄的某天,就是一个热闹却又让人期待的节日。黄昏已过,星辰临空,村民们备下酒食,于篝火前,人们相互对酌,或许舞蹈,或许歌曲,又或许聆听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对于所闻所见都做真实详细的记载,手指尖是欢愉后在竹简之上地不停雕刻。可惜,无法知晓他们的名字,在漫长的悠悠岁月里,留传下来的只有采诗的作品,而采诗人的姓名,就像片片的绿叶呵护着花开又凋零的过程一样,在历史的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只有隐约的印象,看不清那些执着又有学问的的脸,那是来自春天的笑容,来自乡土的肤色和来自深秋里如紫葡萄般深邃的眼睛。回到王城,远古简陋的王城,采诗官将在一星豆火下整理那些散发散发乡土气息的诗和歌。如蜂般殷勤的他们,汇聚了诗歌的深厚底蕴,带给文化世界一个声势浩大的春天。这些诗歌,似一件件年代久远的文物,出土便带着历史泌人心脾的芳香,又似一摞厚厚的泛黄的宣纸,错落有致的墨字似一个个身着素衣、水袖善舞的妙龄女子。
《诗经》可以说是“采诗官”最丰硕的成果,大部分诗歌来源于采诗官的辛勤劳苦。它分为“风”(二周十三风)、“雅”(小雅和大雅)、“颂”(商、周、鲁三颂)三体,共计三百零五篇诗歌。十五国风是现实主义的精华,大多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的上古民间歌谣或者情诗。国风部分是列国传诵的歌谣,即使经过了大师修正润色,但这些从内心深处唱出的歌,也包含了许多社会的缩影,如《伐檀》描写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硕鼠》刻骨地批露奴隶主对百姓的剥削等等。细细拜读十五国风,篇篇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写镜头。“肃肃兔置,椓木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周南《兔置》赞扬了武士们的勇猛忠诚;“静女其姝, 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位姑娘在城墙下等待着心上人与她约会;“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思念着心上人,其情不亚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汉书•艺文志》曰:“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之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采诗官不仅为诗词篇目的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担当了国情调查者去收集各地民间信息。他们游走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体察民俗风情,反映政治得失,民间的疾苦往往也通过采集的民歌直接让统治者所了解,达到了“上流下通上下泰”。《诗经》之所以是经典,就因为它是永恒的。这些简洁多情的诗篇,隔着岁月的长河的洗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春风十里,他们走在烟雨迷离的乡间,走在陌上青草柔柔的乡间,这是一个历史轻轻的剪影,歌唱着那一词一句:
闲逐浅墨越岭野,江头独立望年华。自然红紫两三处,一水青白四五家。大野结伴农歌舞,阔天夕阳雁挽霞。心生情思地作纸,笔下留白待雪花。
作者简介:
笔名宓夷辛,原名张欢欢,汉族,1995年11月出生,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人,工商管理本科生,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荒原诗人,古韵爱好者,作品多见于一些期刊杂志,清墨微凉,妍尤浮生,用笔书写灵魂。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