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云
“柳箐班长,你小的时候喜欢不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呢?”她对李学海突然提出如此简单的问题十分不解,只好点点头表示肯定的意思。李学海接着说:“我和姐姐妹妹的童年都是听着爸爸妈妈讲的故事渡过的,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生活环境很封闭,文化生活更是十分匮乏,能够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就成为了我们感到最幸福的童趣,它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和智慧,对我们的成长过程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爸爸曾经给我们讲述的历史上著名的《王冠疑案》的故事,让我一直铭记在心,对我的成长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你想听吗?”
传说,叙拉古国王亥尼洛让一位工匠给他做了一顶王冠。国王身边的大臣凡是亲手拿过王冠的,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顶王冠不像是纯金做的。后来,国王自己也有些猜疑,他把工匠唤进宫殿责问事实真相。工匠辩解说:“陛下,您给的纯金全部用来制作王冠啦,如果不相信,请您当场把王冠称一称,一切便清楚了。”王冠被精确地称量了,重量与国王所给的纯金分毫不差。为了澄清事实,有些大臣提议让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来破解这个疑案。
在不能损坏王冠的前提下,怎样才能从中破解这个疑案呢?阿基米德独自一人躲在房间里苦苦思索了几天,也没能理出破解疑案的头绪,他显得很疲惫。妻子见此情景劝他去澡塘泡个澡轻松一下。无奈之下,他只好听从妻子的建议,来到街坊的一间澡堂。当他跨进浴盆的时候,盆中的水往上升起来,整个人坐下去,水立即漫溢到盆外,同时,入水越深自我感觉身体越轻,似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撑托着。突然,一条明亮的思路在他脑海里闪现,阿基米德情不自禁地跳出浴盆,赤裸着身子兴奋得大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跑回到实验室,他立即拿出一块与王冠重量相等的纯金块放进盛满水的容器里,结果发现,王冠排出的水比纯金块排出的水多得多,这样,他就清楚地知道那个王冠不是完全用纯金做成的。在事实面前,那个工匠不得不承认在制作王冠过程中自己做了手脚。后来,阿基米德反复做实验,终于悟出了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件东西在水里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水的重量。
王冠疑案终于成了历史的故事。从那时起人类的文明史又向前推进了1800年。到了公元1581年,有个名叫伽利略的年轻人,也对王冠疑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翻看阿基米德的《浮力论》一书时,书中的一系列插图使得他惊叹不已,同时,也让善于思考问题的伽利略对王冠疑案的结局发生了大胆质疑。他感到像阿基米德这样思考缜密的科学家,是决不会仅仅停留在“王冠排出的水比纯金块排出的水多得多”这样的肤浅结论的,阿基米德一定会想办法找出王冠里掺进了多少其他物质。于是,年轻的伽利略开始考虑如何以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为基础,去寻找揭示王冠疑案秘密的正确方法。
苍天不负苦心人,年轻的伽利略终于获得了成功,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一篇题为《小秤》的数学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伽利略第一次显露了自己探求科学的横溢才华。1800年前的王冠疑案到了伽利略手中,终于有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科学研究结果。
李学海绘声绘色讲述的两位著名科学家用智慧破解“王冠疑案”的精彩故事,给柳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凡响,使其被他们求真笃实不懈努力探索科学的动人故事深深陶醉,情不自禁对两位著名科学家勇于探求科学事业的伟岸人格肃然起敬,并且咀嚼回味着这则历史故事所蕴涵的深邃意义。李学海也从自己所讲述的历史故事中有感而发:“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还蕴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王冠疑案》,将等待着更多有智慧的科学家去破解其中的奥秘。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是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它迫切需要一大批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面对挑战的科学家,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为之探索,用人类的智慧和才能去不断攻克那些尚未知晓的客观世界,发扬广大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造福于全人类,这是多么具有深邃意义的伟大事业呀!我的理想就是要当一名脚踏实地求真笃实的中国科学家。”

李学海还告诉柳箐说:“强烈的求知欲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然人性,它会给人们带来对新的环境新的事物产生无尽的好奇、无尽的遐想、无尽的冲动,如果把这种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它将会产生出气势磅礴的精神力量,把一切不可能的事情都会化腐朽为辉煌。尽管我们从小生长的环境是极其艰难困苦颠沛流离的,不可能奢望在稳定的学习环境中接受正规教育,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但是,我们却幸运地得到爸爸妈妈给予的寓情于理的谆谆教诲,使我们从他们经常讲述的诸多中外著名科学家的历史故事中,知晓了譬如鲁班、张衡、祖冲之;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爱因茨坦等这些伟大科学家孜孜不倦献身于崇高的科学事业的光辉事迹,让我们大开眼界,开阔视野,更加激励着我们从小就树立起远大志向,以及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爸爸妈妈还不断鞭策我们说,科学文化知识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宝贵结晶,是打开自然界丰富宝藏的金钥匙,只有从小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甘于寂寞,最终才能成就自己的远大志向,实现追求的人生理想。还以荀子《劝学篇》中的至理名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作为勉励我们立志成才的座右铭……”
在这个繁星璀璨的静谧夜晚,两个正处在青春转型期的年轻学子禁不住敞开心扉的思想交流,人生意义非同一般,使得双方的情感反应从最初的懵懂盲从,正在走向如今的情投意合的相互认知,这一重要的人生境界的升华,增进了彼此间的情感交融。李学海在值得信赖的柳箐面前,坦然直率将压抑在心中的崇尚科学事业的家国情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一吐为快,豪情释怀。同时,也让暗自崇拜他的柳箐,真正走进了他的讳莫如深的内心世界里,由此读懂了他一如既往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文化知识的思想动机。她突然被李学海立志献身崇高科学事业的远大志向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禁不住更加钦佩他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深刻体会到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勇于攀登科学高峰造福全人类的崇高思想境界。此时的柳箐又回想起了班主任赵老师曾经对她说过那段发人深思的话——在这样的恶劣社会环境下,像李学海同学这样的少数学生,能够勇敢地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根本不理会同学们产生的严重误解,仍然坚持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确实难能可贵。这不仅需要具有不畏惊险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更需要有一种远大志向做精神支撑,李学海同学无疑是好样的,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骄傲和欣慰。为此,她真正体会到了赵老师慧眼识珠的真知灼见。
这次难得的星光之夜的轻松漫谈,使柳箐意外收获了颇丰的思想感受,她不仅受到来自李学海催人奋进的精神鼓舞,从此心里有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再也不用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蹉跎岁月感到困惑,并且情不自禁地畅想着自己的崇高理想,憧憬着美好的人生未来。更重要的是,她从李学海那里领教到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她提高自学的效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使其更加充满生活激情增添学习兴趣,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劲头更加十足,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升华,也让她愈加增进了厚德载物的思想修养,愈加彰显出知书达理的思想成熟,赵老师对此感到由衷的欣慰。
荏苒几盈虚,转眼间,岁月时光已进入到了1972年的深秋
时节,西风萧飒草木凋零。每当下午放学的时候,班上的同学们耐不住一天的学习压力,一个个急匆匆地离开教室各回各家,只有李学海和柳箐俩人不慌不忙最后离开教室。有一天在他们将要离开之时,李学海突然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崭新的日记本递给柳箐,然后,情绪显得异常低沉地说:“我们全家马上就要离开古城,以后很难再见面了,你我能够在这段中学时期不期相遇,这是一种缘分,值得我一生珍惜,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的感谢之情,这个日记本留给你做个纪念吧,请你多保重,谨祝你学习顺利……”随后,他一个人缓步先行离去了。柳箐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就这样发生了,她顿时感到神情木然不知所措,默默无语,怅然凝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手里握着日记本独自发呆着。

作者简介:
李云,网名:宏升、沧海起云帆,祖籍山东省海阳市。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80年代初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长期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企业管理工作,积淀了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力。自学生时代酷爱文学艺术,读书和习作一直伴随着心路历程同行。2017年在《河南人民岀版社》岀版了原创文学作品《岁月的印记》小说集,2021年11月在《纵横小说》网站发表连载长篇小说《生命礼赞之岁月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