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联想
(散文)
邓晓明
春节,又称过年,也叫过大年。是中国最隆重、历史最悠久、大家最期盼的传统节日。
在我的家乡江西郡城,过年是从农历腊月廿四开始的,称之过“小年”。小时候总以为这一天是我们小孩子的节日,其实不尽然,小年是指从这一天开始,正式开启过年模式。各家各户都要杀猪宰鸡,做豆腐蒸米果,炒花生做冻米糖,扫灶堂送财神,洗被褥添新衣,买烟酒迎春联。这是大人们最忙碌、最劳累的日子,也是家庭主妇大展身手、大放光彩的最佳时期。
腊月廿七,我的老家郡城,家家户户都要“还愿”,从古到今,“还愿大于年”。一大早,主人们都要沐浴净身,焚香燃烛,装好斋饭,燃放爆竹,敬天敬地敬祖先,许愿还愿庆团圆。据我观察,各个村庄、各个姓氏,还愿的日期和时段各不相同。从腊月廿四到廿九日都有,更有还愿与大年三十在一起过的;有早上还愿,也有中午或晚上还愿的。究其缘由,可能与秦始皇修长城有关。
相传秦王赢政打败六国、统一中华后,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频繁袭扰,为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秦始皇征召全国青壮年劳动力,修筑万里长城,御敌于长城之外。家住南方的老百姓,要跋山涉水几千里,去到人地两生的北方服劳役,音信全无、凶多吉少。家人放心不下,纷纷给菩萨许愿,祈求保佑家人平安归来,如显灵则还愿重谢。那年隆冬腊月,朝廷允许民工返家过年,一路冰天雪地,一路披星戴月,个个归心似箭。身体强壮者于腊月廿四先到家中,有体弱多病的腊月廿九才到家,也有白骨埋在长城脚下、或毙命于归途之中、永远回不了家的。打这以后,亲人归来之时,为家庭还愿之日;而没有等到亲人归来的家庭,就把除夕之夜当还愿之日了。子子孙孙,岁岁年年,延续几千载,从未曾改变。
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夜,是春节最重要、最热烈、最高兴的时刻。这一天,不论是在外面读书做官,还是打工经商的游子,不论路途多么遥远,不论有钱没钱,都要赶回家与亲人团圆,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
吃完年夜饭,全家人围着火盆烤火取暖,母亲端来花生瓜子冻米糖,我们边吃零食边守岁边听父亲讲故事,其中《岳飞传》中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记忆尤为深刻。讲到情深处,身为高中语文老师的父亲,激动地站起身来,慷慨激昂地吟诵起岳元帅的《满江红》来,让我们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年中最轻松、最温馨的时刻,也是一生中最幸福、最美好的春节,因为年后不久,文革就爆发了。
进入新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就进入你来我往、吃吃喝喝的拜年状态了。
大年初一早早起床,首先是给祖父祖母、父亲母亲请安拜年;喝过菜粥(谐音“财主”),出门给本家本族的长辈拜年;再给本村本族同辈和邻里乡亲拜年;最后给曾经与自己产生过矛盾的街坊邻居拜年,目的是借拜年消除隔阂与分歧,开始新年新未来。
初一一大早,母亲总会早早的把花生瓜子香烟糖果堆满整个桌子,认真端坐在桌旁,每个来拜年的客人,都要塞满他们的口袋。这样口口相传,小孩子都知道这家主人最大方,有的孩子上门拜年了一次又来第二次,母亲会心地笑了。
大年初二,雷打不动给舅舅拜年,这叫“娘最亲、舅最大”,就像“外甥娶亲,舅舅坐上”是同一个道理。不管舅舅平日里多么无能,不管外甥多么有权有势,大年初二必须到舅舅家拜年,否则就视为瞧不起生你养你的亲娘,忘恩负义,会被亲人指责、旁人耻笑,甚至有断绝亲戚关系的危险;就如同外甥结婚这一天,舅舅是所有客人中最尊贵的,必须坐筵席的正上席,连外公外婆也只能靠边坐了。如有慢待失礼,舅舅有权当众掀翻桌子,拂袖离席而去。外甥还要打爆竹、车提花(猪前腿),负棘上门请罪,给舅舅赔礼道歉。
初三是专给上年去世的亲戚家拜年,称之为拜大年(这叫死者为大)。除此之外,这一天是不能随便到其他亲戚朋友家拜年的,认为不吉利。否则会让对方产生歧义和猜想,是你不懂礼数呢,还是有意而为之。弄得不好,还会从此两家心生芥蒂。
初四到初七,给长辈亲戚拜年。如外公外婆、伯伯叔叔、姑姑姨娘等。这时候,有的因亲戚太多,时间安排不过来,则可采取托人带礼而不必亲自上门拜年,称之“礼到即拜年”。
正月初七,又称上七。家家户户都要吃上七羹,就是把大米磨成粉末状,加提花汤、鸡鸭肉、猪肉丝、香菇木耳、红白萝卜丝、芹菜叶白菜帮等,用水慢慢熬制而成,色香味俱全,还特别耐饥饿。家里人吃了上七羹后,有离开家去上班的,有去生产队上工的,也有继续去拜年的,只留下妇女在家招待客人,孩子们在家玩耍了。
正月初八到十四是给同辈的堂兄弟、表兄弟、亲朋好友拜年。也是家庭主妇拖儿带女回娘家,给父母亲拜年的时间,当地称“吃零盘”。因为经过前面的长时间招待客人,家里吃食所剩无几了,只能吃点剩菜剩汤了。好在女儿回娘家,主要不是以吃为主,而是向爸妈倾诉生活的苦衷,讨要操持家庭的良方。与母亲说说悄悄话,重新体验“娘边女、饭熟起”的闺秀生活;在父亲面前撒撒娇,帮捶捶背、挠挠肩,再当一回小棉袄。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老人都说:“元宵大似年”。各家各户都要热情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闹元宵。你家来的客人多,说明你家人缘好,很有面子,邻居会羡慕不已。
拜菩萨、敬祖先,老少齐聚香火堂。
抬响轿、舞龙灯,后生竞技宗祠前。
放焰火、燃炮仗,家家户户接龙灯。
跋高山、涉深水,逡巡祖业不畏险。
元宵节的压轴戏,也是重要的集体活动,就是全村青壮年男丁,舞着龙灯,沿着全村的所属地界巡游一遍,以声张本村土地之权益,彰显捍卫土地完整之决心,就如同解放军巡逻国境线一般。
还有一项更为刺激且有风险的仪式,挑选一批身强力壮、身手敏捷的男人,举着龙灯,暗藏冷兵器,往十几里外的飞地进发,到达目的地后,与屋檐滴水为界,绕村一周巡视老祖宗百年前留下的基业。往返要摸黑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水路田埂小路,还要时刻提防有人图谋不轨、前来寻衅滋事,更要应对有人不服地界划分发起的挑战。就像远征军一般,随时随地准备痛击来犯之敌,时刻准备流血牺牲。
宗长走在最前面,一路上精神高度紧张,双目炯炯,注视着前方。跟在后面的撑龙灯的后生,边走边呼喊口号,以壮势强威,他们要把一年积蓄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此行确实是对全体成员的体格与毅力、意志和胆魄极大的检验。
当巡游平安归来,已经夜深人静了。大家集合到祠堂前,把菩萨请回神龛,把龙灯放回储藏间,整个元宵节集体活动宣告结束,历时二十多天的春节和过大年,终于可以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春节也在悄然改变: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跨省出国成为家常便饭,回家过春节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异地过年、异国过年、旅行过年成为一种时尚。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春节大吃大喝的功能被淡化,真所谓“有钱天天过年”,春节家人聚在一起,主要是休息养性、联络感情。
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上门拜年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所接受,电话拜年、网络拜年、微信拜年,越来越受到青睐。
随着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传统习俗、礼节礼数正受到冲击和挑战。有些人给谁拜年主要看是否对自己有价值,拜年的顺序主要取决于谁对自己利益最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作生活日新月异,出行以车代步;采购年货不再需要手提肩扛了,网络购物、快递送达越来越便捷;拜年也不需要大包小包送礼品,微信红包或支付宝,一键搞定。
这些现象让我眼花缭乱、迎接不瑕。不知道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退化,是人性的回归还是人性的堕落,我没想明白。
2023-1-29于北京
作者简介:
邓晓明,江西南昌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气象志》主编,江西省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江西邓小平文化研究会会长(手机及微信号1360706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