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过年场景 满满都是回忆
焦文刚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贴窗花,点鞭炮,家家过年齐欢笑……”对于80后的我而言,从懂事起,到2000年底入伍前,这些年过年很有年味!很有神秘色彩!感到很神奇!那时候总是盼过年,现在仍记忆犹新,有甜蜜幸福的感觉。

( 作者家中过年蒸的黏窝窝和花糕)
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写过这样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像年底”,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春节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得第一大节日,大概就是因为它的内涵丰富,持续得时间最长的缘故吧。在腊月里看着大人们忙碌的身影,我似乎就以及就已经闻到年的气息了。腊月二十八母亲开始发面蒸馒头、做花糕和黏窝窝,我是北方人,小时候在老家过年主妇们要做的多是面食。所以记忆里总是热气腾腾的画面,每家都要年前蒸上几笼屉的馒头、花糕和黏窝窝,放进大瓷罐里。爸爸会再熏一些四方块肉,顺便炸点片片,这样的话,等来客人时,就不用那么紧张了。二十九贴上喜气的春联,该准备的也都基本上齐了,去2公里外的县城洗个澡,洗洗衣服,把一年的疲惫和晦气都洗掉。
大年三十这天,在外工作的家人都回来了,这一天大家坐在一起包饺子,聊聊家常,而北方过年饺子是很讲究的,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都要下饺子吃。饺子讲究的是馅儿,要说最好吃,还是韭黄猪肉馅儿的,鲜香四溢,离开家乡好多年了,记忆里还是那货真价实的韭黄饺子,任电视上一天到晚“湾仔码头”和街头巷尾的“思念水饺”,没有一个比得上小时候的韭黄猪肉饺子香。三十晚上快开饭时大人这个时候还不要忘给灶王爷准备一碗饺子,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这时候也开始放鞭炮了,我们小孩就去捡未响的鞭炮,用带火的香点着扔出去玩的不亦乐乎,等大人叫我们去吃饭还意犹未尽。快到晚上八点的时候,一家人守着电视,一块儿打打牌和麻将,说说笑笑,气氛特别融洽。不过小时候最开心的还是能要到压岁钱,成家后,因为兄弟姐妹距离太远,再也没有这么热闹的场景了。
如今的我们,基本都走向了工作岗位,平时工作忙,也没时间回家,电话打得也很少,年假也不会像上学那时候放的那么久了,一般也就十几天,想想来回奔波,就决定不回家过年,家中的老人却盼着我们回家过年。
童年渐行渐远,年味儿越变越淡,父母和我们都在老去。时间都去哪了?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记忆,也总在感叹:不是年味越来越淡了,而是过年最快乐的那个人不是你了。
焦文刚,退役军人,曾在河北省公安消防总队、石家庄市公安消防支队工作。在从事文字工作期间,在国家级省级新闻媒体网站发表稿件文章万余篇,2010、2012两次获得全国消防部队100佳优秀信息员,并荣立三等功5次。退役后,加入了石家庄市作家协会,继续发挥写作特长,为社会服务。特别是在连续三年抗击疫情期间,在河北日报、学习强国平台、石家庄日报、河北共产党员、河北新闻网、燕赵晚报等各级媒体报纸发表了《抗疫母子兵 共患一线情》、《新华区革新街道防控疫情 党员先行》、《我与大熊猫不得不说的故事》、《网络学习VS疫情大考》、《成就助力孩子成长的传帮带》等诸多活动报道。2021年特别荣获衡水第一中学教师节征文大赛唯一的社会个人二等奖,《农村的打麦场》一文成为河北省第一篇人世间征文在中宣部学习强国总平台上稿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