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自己
作者:Mona妈妈
声音:吉立红
想必你一定听过这个笑话:
有两个人即将面临猎豹的追赶,一个人赶紧系紧了鞋带,打算努力奔跑。
另一人嘲笑他:“早晚要被吃掉,鞋带系再紧又有何用?”
第一个人却笑着说:“我只要跑得你比快就够了。”
笑话看似离谱,道理却很实在。
“物竞天择”是大自然进化的必然规律,“择优入取”是市场筛选人才的最快途径。
就像有句话讲的: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选择深耕,不过是让自己被淘汰得慢一点。不走捷径,专注深耕,人生下半场,才能活成“盈利模式”。
水滴石穿,靠的是专注的力量。
在亚马孙流域,有一种叫做森蚺的巨蟒。它在捕食时,通常会选择有水源的树荫下潜伏10天以上。耐心等待树叶在自己身上落上好几层,甚至长出苔藓,以掩盖住自己的味道。
这样才能让水鸟放松警惕,自然地在自己身上嬉戏。而一旦吸引鳄鱼出现,森蚺就会突然袭击,一下来顿饱餐。
其实在这之前,吃掉附近跳来跳去的小动物,对森蚺来说易如反掌。但这样做只能解馋,根本谈不上饱食,还要花更多体力进行下一次潜伏。
捕食前的潜伏等待,是一个需要高度专注的蓄能阶段。量变之所以能产生质变,离不开专注在一个点的不断蓄力。动物尚此,人也亦然。
当代社会,遍地是机会,很多人会为了快速成功,选择看似高效的赚钱“捷径”。殊不知,人这一辈子能成的事情,少之又少。
真正能得到世界丰厚馈赠的,始终还是那些肯在某个领域持续深耕的人。错误的捷径,往往才是最绕远的路。真正拖垮一个人的,不是机遇迟迟不来,而是过速成功下的失控。磅礴的大海,靠得是细水长流。一步一个脚印,才是走向成功的最优选择。
大树遮天,靠的是扎实的地基。
你知道一棵大树的根,最深可以深入地下多少米吗?
南非回声洞有株无花果树,根长达120米,足足有40层楼那么高。 这种植物的根深程度,已经不再需要担心水源问题。即使风雨来袭,树枝折损,来年依然可以发出新芽。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风可以轻易把蒲公英吹得四处飞散,却不能将扎了根的小草拔起。深耕看似费时费力,实则为一件回报率超高的投资。
一棵大树,若想有“向上遮天”的实力,就要先懂得“向下深耕”,夯实地基。
一个企业,若想在行业内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先学会在一个领域做到无可替代。
同样的,一个人只有不断深耕,增加自己的分量,才不会被时代的洪流冲击。职场小白,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能,才能最终在职场选择上占据主动。公司老板,不断精进公司的部署,才能最终在行业危机时屹立不倒。人生,本就是一场先抑后扬的赛场。老天最终犒劳的,还是那些愿意为自己费时深耕的“笨人”。

深耕,是在为自己的人生造势。
美国哈佛的著名校训曾精辟地诠释了“勤奋、机遇和成功”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真正的高手,懂得为自己提前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早已顿悟:偶然的机会,只对那些懂得蓄力的人才有意义。
《精进》一书中说的: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
而反过来,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则是最稀少和最珍贵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越快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生都适合加速飞跃。越是急切想要得到的东西,越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
所有的成功背后,都需要靠一段苦熬的日子预热。
所有的高薪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深耕与拼命。
有人询问过一位著名的产品经理人:“你经营过最有成就感的产品是什么?”
那位经理人笑了笑,指了指自己:“我最好的产品,就是自己的能力。”
的确,真正的安全感,永远来源于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社交圈子里流行一个“可交换系数”的说法。也就是说:你的可交换系数越大,找你社交的人越多。当我们面对困难,再想抱怨现实对我们多么不公时,不妨先扪心自问下,自己到底是珍珠还是沙子。如果暂时还不是珍珠,那就努力先让自己成为珍珠。因为这个世界上,真正“必有回响”的,从来不是念念不忘,而是经年累月的深耕与造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