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顺势自入流》
宋今声

2020年6月30 日,我们来到坐落在双辽市“上品尚城”小区的房爱广家中采访。房爱广寓所在3栋17层,乘电梯扶摇而上,须臾即到。爱广居室,视野开阔,置身于此,如在云端;放眼南望,城郊阡陌路,尽收眼底;回首西顾,电厂晾水塔,正吐白气。见到我们到来,71岁的房爱广站起身来,笑脸相迎,只见他完全谢顶红润的脸庞,泛着光泽,谦和的眼神安详地微笑着。
落座以后,环视客厅,庄重典雅,虽然不算宽绰,但是,整个空间充满了书香气。书橱内,各种典籍,插立有序,案台上的砚台笔洗,摆放整齐;毛锥提斗,分挂笔架,看样子,好像刚刚使用完毕。不消说,淡青色敦实厚重的青花文房卷缸,定然是用来收藏书品卷轴专用瓷器啦。
由于我们是老相识,而且关系十分融洽,我平素又十分尊重爱广,于是,我们一边喝着茶,一边叙谈起来。
房爱广祖籍山东省郓城县。郓城,千年古邑,历史悠久。这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是闻名全国的“武术之乡”、“戏曲之乡”和“书画之乡”。当地坊间传闻,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故事中的“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脍炙人口的梁山好汉故事,在当地群众中耳熟能详,许多人承传效仿,舞枪弄棒,习武健身,各类武馆,遍布城乡。
房爱广出生在郓城县黄堆集乡黄河口村。祖上是当地有名的书香之家,祖父房俊嵩,读过私塾,学养颇深,是乡间名流耆老;父亲房殿英,为人淳朴,家学深厚,建国以后,先后当过生产队和大队会计。虽然在农村,但是,房家在当地也属于“书香门第”、耕读之家。
房爱广承袭祖传家教,家风熏陶,自幼酷爱书画。尤其是清代线装本祖传藏书居多,其中,除了《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外,还有大量的诗词、书法、绘画和篆刻珍品,所有这些,无疑为房爱广承袭家学,研习诗、书、画、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他懂事儿开始,父亲就指导他从基础开始学习书法,先后临帖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楷书,然后临摹北魏石刻,仿效苏东坡《赤壁赋》;背诵王羲之《兰亭序》等历代名篇。吟诵唐诗、宋词、元曲和研习历代经典诗文,则是房爱广日常业余的必修课,从而使他涉猎广泛、学贯古今。
房爱广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自然要受到里中长辈们的喜爱,其中,当代颇有名气的画家黄庆霈老先生,是房爱广的姨夫。他发现后辈中有乐此道者,自然是喜出望外,遂将平生所学,倾囊传授,使房爱广从小就打下扎实的书法艺术功底。(黄庆霈,“鲁南四皓”之一,解放以后在《郓城日报》担任编辑工作。五十年代,黄庆霈曾经在山东梁山一带办过美术班。1958年由于度日艰难,迫于生计,与妻子带着三个孩子,辞别故土,举家搬迁到吉林省白城市,在皮毛厂做设计挂毯工作,直至退休)。
1973年,房爱广在郓城八中高中毕业以后,被抽调到郓城县外贸公司美术组,从事外贸出口工艺美术品绘画工作。当时正值“文革”时期,由于受直系亲属历史问题影响,他想当兵,过不了政审关;工作转正,过不了社会关系复杂关。无奈之下,1974年,房爱广带着一腔惆怅、满目茫然,远走他乡,碾转来到东北吉林,扑奔四舅韩应龙,只身落户到双辽县王奔公社红星大队务农。
初到东北,人生地不熟。仰望天空,星辰和故乡一样,低下头来看大地,没有一棵草挂的是家乡露水,没有一个脚印是家乡父老们踩出的。清晨傍晚,房爱广有时独自一人来到西辽河岸边,眼观缓缓流水,追寻故乡宋金河的记忆;在那里,沐浴过房爱广的苦乐年华,憧憬过青春梦想。谁知道,自己却带着万般的无奈,告别了故乡、告别了亲友同学,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
一年以后,生产队布置文化室搞“红化”,没有人敢伸手,韩应龙向队长推荐:“我外甥房爱广能写能画,保证能行!”
队长听了,说:“那就让他试试吧。”
于是,房爱广放下了手里的农具,重新拿起了画笔,开始了落脚东北后的首次“笔墨生涯”。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无论是画画,还是写字,一笔一划,一丝不苟,而且每画一处都“一勺成”。人们见了,都纷纷举起大拇指:“这个小山东子不简单!”队长看了,也十分满意。
房爱广温和老实、少言寡语的品格和精于书画的出众才华,引起了比他小两岁的当地农村姑娘苏凤芝的注意。劳动闲暇,美丽大方、爽朗热情的她,主动和房爱广唠嗑说话,打听他家里还有啥人,有没有对象啊,父母亲年龄多大啦,几个兄弟姐妹,在家里喜欢养啥呀,平时除了写字画画,还喜欢啥呀,等等。通过“没话找话”,苏凤芝彻底了解了这个白面书生,她暗下决心,一定把自己的人生命运同眼前这个敦实可爱的山东青年结合在一起。房爱广也感觉到了苏凤芝在悄悄地爱慕着自己,一次,他们劳动归来,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房爱广轻声地对苏凤芝微笑说:“你不怕我跑了吗?”
苏凤芝听了,爽朗地咯咯笑了:“你往哪跑?你跑到哪我跟到哪!只要咱俩不拆帮儿,到哪都是咱的家!”房爱广听了,心里有了底。他低下头来,哧哧地笑了起来。
农村讲“明媒正娶”,无有媒妁之约,不能两姓成亲。后来,通过村里人介绍,他们名正言顺地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从那以后,房爱广呼吸着双辽的空气、进出着双辽的朝夕,与在家乡郓城没什么两样,反而感到更加踏实亲切了。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举国哀悼,那天下着沥沥小雨。红星大队要举行追悼大会,但是,一时找不到黑白主席像。情急之下,大队书记苏凤武想到了房爱广。他把房爱广叫到大队办公室,对他说,开追悼会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急用,你务必画一张黑白主席像,并且时间紧、任务重。房爱广胸有成竹,接受这一政治任务以后,他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比崇敬之情和深深悲痛,笔入云蓝,半天之内,就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开完毛主席追悼会以后,房爱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后来,他的一些书画作品还挂到了王奔公社的会议室墙上。这些作品,被当时在王奔公社“蹲点儿”搞基本路线教育的县商业局长姜耀林发现了,他破格把房爱广从红星大队借调到县商业局,为商业系统各企业部门搞商品宣传,画牌匾、写广告。这项工作即为房爱广施展艺术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他艺术创作实践丰富了生活素材。从那以后,双辽县城内的大小商店,从副食商店的瓜果梨桃,到百货商店的香皂牙膏,各种商品全被房爱广画到了商店的显眼处。房爱广的商业宣传画,也随之成为当时双辽县商业系统的一道抢眼靓丽的风景线。由于房爱广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很快就被商业局批准转为正式商业职工。
舒适的工作环境,为房爱广潜下心来研习学问,创造了宽松条件。在之后的时光岁月里,房爱广在承袭家学的同时,对我国历代经典书画和诗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广泛研究,书画篆刻,日臻成熟,楹联题字,文不加点,援笔立成。
房爱广在商业系统“一炮打响”之后,紧接着,社会各方索字、求画、求印者,沓至纷来。1984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房爱广被迫“下海”。
房爱广“下海”以后,依靠自己半生所学,开始在商海自由游弋。由于是自己的“买卖”,工作时间都是自己的了,无论是为大小企业做牌匾、搞宣传,还是为各个机关单位写会标,求墨者随来随走,有时接应不暇,一直写到半夜。他的墨迹,大到西辽河大桥桥头题字,小到个体店铺门面广告;从双辽广播电视台到国税大酒楼,市内临街大小企业的大小牌匾,几乎全由房爱广书写。一时间,房爱广的字,遍布双辽大街小巷,房爱广的名气更大了。
在满足各方书画需求的同时,房爱广和苏凤芝创办了“雅云斋”书画室,开始经营书画篆刻和各种文具。为了适应生活环境,苏凤芝把家乡养成的勤劳朴实,全部带到了“雅云斋”,成为房爱广的得力助手。在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天地里,即是房爱广驰骋灿烂文心的书房,也是时而小聚各方文友的场所,成为他潜心做学问的天堂和开阔视野的精神家园。
房爱广杖笔走双辽取得成功,名动大街小巷,即得到了行家权威人士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双辽父老乡亲推崇喜爱。房爱广书画、诗词和篆刻艺术俱佳,成为双辽不可多得的“四艺全工”的艺术家,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书法艺术,由于他多年来一直坚持黄庆霈书法遗风,加之兼顾欧阳询、颜真卿风骨和柳公权、赵孟頫风格,使自己的书法艺术自成一体。他的书法,笔势圆润流畅,娴熟自如,既具美感,又有动感;既有隶书韵味,兼具行楷风格,从而成为全国独立的“房体”字。他的国画造诣颇深,许多画作被同好收藏。《梅雪图》深得四平日报副总编辑于国占赏识,曾经通过我向房爱广索要,在四平日报上公开发表。
房爱广在双辽有了自己一片艺术天地以后,得到了社会各方普遍认可,自从2004年以来,他先后被推选为双辽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辽水歌吟》特邀编审、副主编、执行主编、四平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并被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从双辽市第六届文代会之后,房爱广连续荣任双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文联委员,并连续六届被推选为双辽市政协委员;市公安局也专门发来聘书,聘他为行风监督员。
诗词创作也硕果累累,其作品先后发表在《长白山诗词》《中华诗词》《文化月刊·诗词版》《诗词月刊》等期刊,并有13首诗词入选《中华诗词文库》。2014年《中华辞赋》第12期,还为他设专页,刊发他的诗词作品及简介、照片。中国诗词界名宿李木先生对房爱广佳作《枫》亲笔点评,称赞房爱广,“好的构思必然产生好的佳作,具匠心而无匠气”。房爱广原诗为“为衬群芳色,常披翠缕衣。独于霜落后,红点万山奇。”李木先生点评:“读房爱广先生《枫》一诗,如前所言顿生。其衬、披、独、奇诸词下的好,写出了枫之形神,从中可见作者炼字、炼意、炼境之功力较厚。万绿丛中,喜见红之境界怎不令人遥思良久?”这样的赞誉出自名家之口,足以可见房爱广诗词功力之厚。
房爱广的书法先后参加了“吉林省第二届书法展”、“吉林省书协首届临碑帖书法展”、“吉林省书协好太王碑书法邀请展”和“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书法精品展”;荣获省文联、省总工会主办的“泉阳泉杯职工美术书法大展”优秀奖;国画《梅花》获省老龄委主办的“吉林省首届老年书画大赛”二等奖,作品载入大赛获奖作品集,曾多次获得省文化厅主办的春联书法大赛一等奖,多次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大赛金奖、银奖,并被授予“吉林省硬笔书法名家”称号。
可能是赞美声多而习以为常,亦或内敛性格使然,房爱广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荣誉光环并不在意。2016年由中华诗词协会组织的“华夏诗词奖”,吸引了海内外诸多诗词爱好者参与,其中不乏方家大腕儿、资深名家,投送作品成千上万。评奖采取“掩名制”,评委品评作品,根本不知道作者姓氏名谁。房爱广力作《长白山天池》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奖,获此殊荣者全国仅110名,整个吉林省也无几人入选。但是,房爱广对此殊荣被没当一回事儿,接到荣誉证书以后,放在抽屉里了事,外人毫不知情。直到这次采访,他老伴儿苏凤云才向我们提及此事。
房爱广从来这样认为:每一个“房体”字虽然均出于自己之手,但是,它的作用与影响力应该属于时光岁月的。所以,每年“两节”到来之前,他都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文化“三下乡”活动。由于他的字独具一格,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大家争相索要,一直到纸光墨净为止。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他却千方百计躲开镜头,所以,电视报道时没有房爱广的影像。有的农民兄弟给电视台打电话反映。这一佳话,证明了房爱广善于自恃的高贵品格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人为名流易为师。不惟我国,世界亦然;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出类拔萃,何以传承?超凡脱俗,何以延续?房爱广,这个来自黄河源头的“鲁人”,带着一身文雅气质和精湛绝伦的书法艺术,把自己多年的积累学养全部播撒在辽河流域的肥沃土地上了。书画成佳作,名随书画传。多年来,域内外慕名而来到房爱广门下求学拜师者接连不断,现在,已经有百余人成为他的嫡传亲授弟子,有的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了。
采访结束,我问房爱广:“稳坐成功后,现在还想啥?”
这位少言寡语,平时“口不言人过”的文化大师,微笑谦逊地对我们说道:“我的书法艺术虽然拥有了自己的独立风格,但是,还不能称为‘自成一家’。字入笔下,墨洒纸张,各有特点,区别在于正确与舛误、熟练与生疏罢了。以舛误充当正确、生疏替代熟练,文人之大忌,翰墨之羞耻。”
入道容易入流难。房爱广终其一生研习书画诗词,皓首苍髯,仍然锲而不舍,穷究不已,实乃学界之楷模。无论是做学问、搞艺术,还是入百业、操百工,咱们还得牢记老祖宗的谆谆教导:“业有专攻,学无止境”。
采写于2020年7月9日
修改于2023年 月31日

宋今声,乡土作家。现为双辽市玻璃山镇关工委副主任,双辽市武术协会文化顾问,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多次在《四平日报》《城市晚报》《延边晨报》《吉林日报》《吉林银行业》《东北金融》《春风》《今天》《浪淘沙》《金融博览》《中国征信》《中国信合》《农村金融时报》《中华合作时报》《中国火炬》《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新农村》《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国现代诗歌》《速读》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已经出版《增年录》、《百赋集》等个人文集四种。创作经历和收获,2014年被收录《文化吉林•双辽卷》。散文《那年冬雪乍化时》被收入吉林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2018年卷。辞赋作品先后被国内多家报刊媒体采用,部分获奖。2018年现代辞赋《陶然赋》被选入中华辞赋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当代辞赋名家作品精选》第二部百首辞赋集《赋满家园》业已定稿,正在联系出版事宜。另有多篇文章发表在《辽河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