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秀蕴甲天下
文/张泽新
1996年,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专家登上四川西南的一座高山时,被这里的美景惊呆了,称此山就像刚刚 出浴的少女一样勾魂摄魄。早在公元三世纪,印度高僧宝掌登上这座高山时曾发出过“高凌五岳,秀甲九州,震旦第一山”的惊叹。何山竟有如此之魅力?她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和自然双遗产”的峨眉山。我曾追随李白的足迹,三次攀登蜀道,踏上有“文化型风景名胜区”之称的佛国天堂,赏览峨眉山“一山一世界,一寺一佛陀”独特的秀美景观和文化内蕴。
山高谓之峨,山秀谓之眉。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这样描述峨眉山:“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两山相峙如蛾眉焉。”《犍为郡志》描绘得更加绘声绘色:“此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真如螓首如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峨眉山因其雄而伟、高而秀的形态特征而得名。峨眉山最初为道教仙山,被誉为天下第七洞天——“虚灵洞天”,太上老君、葛由、陆通、吕洞宾、赵公明等仙道闻人都曾到此传道或修炼,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为此还著有《峨眉山灵异记》一书。公元一世纪,印度佛教通过南丝绸之路的南彝道,由缅甸的八莫,经云南,入四川,从乐山传入峨眉山中。可以说,峨眉山是经过先道后佛、佛道并存、佛盛道衰、佛教一统的历史演变,而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经中记载,峨眉山是大光明山,普贤菩萨率徒众三千在此传经说法,从此峨眉山便以“普贤道场”闻名于世。
十方普贤金光闪,云里雾里如梦幻。峰峦叠翠三江水,千古奇观峨眉山。峨眉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的总称,其中三峨山位于沙湾区境内,其余三座山皆位于峨眉山市境内。现在世人所称峨眉山多指大峨山,它藏在最神秘的北纬30度附近,耸立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峨眉山市境内,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峨眉山千姿百态,东部低山,势若锦屏;中部群峰耸峙,如笋如莲,如诗如画;西部山势巍峨,雄伟壮观。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主峰金顶307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山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秀甲天下,气势磅礴;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峰回路转,云断桥连,奇花铺径,别有洞天;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具有雄、秀、神、奇的特色,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雄踞中国名山之列,并为其中佼佼者。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千古绝唱,更有“一山独秀众山羞”的美称。大自然赋予峨眉山无限的美,春夏秋冬,景色各异,四季如画,堪称天下一绝。
春风和煦,峨眉山释放出璀璨、绚丽、妖娆、魅惑的气息。千亩李花竞相开放,纯白的世界伴着阵阵清风,春色与光影交相争辉。当数十种高山杜鹃在仙山深处烂漫绽放,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峨眉山宛如遗世独立的天女,披上了华美绝伦的霓裳,随着她手中的彩带轻舞飞扬。最摄人心魄的是开在天庭上、云海中、悬崖边的花海,与飘渺的云海相映,置身其中,仿如漫步仙境一般美妙。山寺庭院,时光清浅,舒适宜人,花开肆意,云来云往,遮不住春色满园。迎着暖阳,拂着春风,揽着花香,满眼灿烂,满心喜悦,万般惬意。
夏溢山川,峨眉山含烟凝翠,飞瀑流泉,空气温润。从山脚到山顶,绿绕翠环,就连小路、阳光、空气都含绿吐翠,恣肆汪洋,形成绿的空间,绿的天地。牛心石凝聚着两亿多年的历史和生命,任其黑白二水汹涌拍击,巍然不动,“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是其真实写照。洪椿晓雨似雨非雨,如雾非雾,空空蒙蒙,翠湿人衣。清音阁流水潺潺,清幽凉爽,亭台楼阁,风景秀美,如诗如画,朦胧悠长。华严顶的云朵,时而缠绕在松林之间,时而飞舞、轻游。雷洞坪的烟云,从涧谷袅袅升起,或从蓝空缓缓飘过,变幻百出。
秋染层林,峨眉山一切都是美好的模样,从叠翠流金到霞光漫卷,繁华似锦。大佛禅院芳熏百草,色艳群英。清音阁的湖面上,万年寺的殿墙后,都藏着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到处铺满了黄色的“绸缎”,满山尽带黄金甲。漫步雷洞坪游山步道,丛林错落,色彩交互,一切是那么散漫随意,却又感觉浑然天成,好像被精心设计过,每一步都有别样秋韵,每一处都似艳丽画作,大片的彩林像是被打翻的调色板,五彩斑斓的山坡如锦缎玉帛,绿中带黄,黄中夹红,红中显褐,色彩炫目犹如光影叠生的油画,让人进入美妙的仙境。
冬雪飞扬,峨眉山酝酿出最有灵气的诗意。风啸啸如雄鹰嗥唳,雪呼呼若骏马奔腾。“云拥半岭雪,花吐一溪烟。”天山相融,风雪共扎;千松夹嶂,万雪齐飞;纵沟横壑,倾霜断崖;飞檐凝霜,画角悬冰;玉琢银妆,幽峭精绝。皓皓冰枝,烁烁寒光,瑶树琪花,竞绽滋荣,若披甲之勇士,似镇山之福王,如梦如幻,亦瑰亦奇,冷艳得让人不知该将目光停留在哪里。冰天雪地中,尚有红艳艳的木芙蓉傲然绽放,幽兰和野梅散发出缕缕醇香,叫人生出羽化登仙的错觉。
夏日站在3079米高的峨眉山金顶,心胸敞亮至极,蓝天澄廓,祥云高挂,空气纯净,灵光万丈,真是瑰丽辉煌,绝美无双,确乎人间难觅之神境。在这里,我对十方普贤菩萨及其金像才有了些许了解。自古就有“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之称。十方普贤金像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通高48米,源自佛经中“四十八愿度众生”,意喻阿弥陀佛度脱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照回向。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普贤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普贤形象最富特征的是身骑六牙白象,足踏四朵莲花,作为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六牙表示六度,即大乘菩萨修行的六项主要内容,也就是到达智慧彼岸的六种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足表示四如意,即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观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是每个游人登上峨眉金顶的心之所向。日出常和云海相伴出现,异常壮美。看天地交接的地平线无限辽阔,看天空深蓝,大地灰黑。渐渐地,天边被一抹红色晕染开来,飘起缕缕红霞,托着三两朵金色镶边的彩云,伴随着旭日东升,天边映满红霞,起伏的云海开始翻滚成红色的云流。在人们一阵惊呼声中,整个天空由红到紫再到橘色再到金黄,绛金辉映,霞光万丈,峨眉山宛若披上金色的大氅,姿秀万千。好一场日出金顶的完美晨曦!金顶之下云作莲,飞云弥漫、舒展、翻腾的景象瞬息万变,其奇妙之处就在似海非海,变幻莫测,意象万千,宛若仙境。白云从千山万壑升起,时而如雪白绒毯,平“铺”山腰;时而若大海波浪,波起峰涌;时而似钱塘江潮,翻江倒海;时而像大坝泄洪,雾卷浪飞,呈现出“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的绝美画作。好一个天下峨眉,云上金顶,雄伟壮观!难怪范成大有诗惊叹:“明朝银界混一白,咫尺暄转寒凌兢。”我无缘看到佛光和圣灯奇幻美景,但从导游的介绍中略知一二。据说,当游客站在峨眉山金顶背向太阳而立,而前下方又弥漫着云雾时,有时会在前下方的天幕上看到一个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中间显现出观者的身影,且人动影随,人去环空。即使两人并排站在一起,每个人也只能看到各自的身影。这就是峨眉山神奇的“佛光”现象。比起佛光来,圣灯更难得一见。金顶无月黑夜,摄身岩下有时忽见一光如萤,继而数点,渐至无数,颜色是绿中带红,在黑暗的山谷飘忽不定,佛家称此现象为“万盏明灯朝普贤”。一日金顶,一生记忆。


拥有亿万年生命的峨眉山曾三起三落,三落三起,历经沧海桑田的地史变迁,造就了峨眉山的美学形象、科学内涵和在世界山岳型风景区中独领风骚的特殊地位,也为生物类群的滋生繁衍和别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态王国的建立提供了先决条件。这里植物种类丰富、品种繁多,万物生灵沐浴在霞辉璀璨的佛光里,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乐园”的美称,是世界上罕见的动植物基因库。景区内有原生常绿林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1%,是当今地球上亚热带山地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植被。景区内有5700多种植物,已知的高等植物达323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总数的十分之一,相当于欧洲大陆的三倍。峨眉山的特有物种中有10%属于峨眉山特产或中国特有,中国传统名花这里无一不有,以“峨眉”为词头的植物多达100余种。景区已划为珍稀植物保护区、植物景区和植物景观保护区5处,总面积12000亩,保护区内保存有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名木古树达70余种、万余株。峨眉山的琼花瑶草构成完美的生态环境,为珍禽异兽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乐园。现有野生动物2300多种,其中珍稀特产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157种,国家首批列入保护名录的共有29种,著名的有峨眉髭蟾、中华环毛大蚯蚓、弹琴蛙、峨眉山猴群等,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特殊的保护意义。
峨眉山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据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早在一万年以前,这一区域内已有古代先民的活动。进入文明社会,有文献、史迹可考的人文历史有两千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古代先民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佛教的传入,寺庙的兴建和繁荣,又使峨眉山这座“蜀国仙山”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礼仪、音乐、绘画等无不展示出自身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和鲜明色彩。
寺庙的建筑艺术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突出体现,它与峨眉山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成为风景明珠。现在的金顶华藏寺和半山腰的初殿是峨眉山营造佛教寺庙的开端。山中寺庙初创于东汉,兴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极盛时全山有寺庙109座,流传至今仅剩27座。现存的寺庙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华藏寺等八大寺庙。在布局规律上,峨眉山许多寺院有随意性,但朝向大同小异,多为坐西南朝东北。在整体构造特点上,低山区,木质结构,庭院组合;中山区,依山取势,避世深幽;高山区,金属屋顶,恢宏庄严。寺庙的殿、堂、楼、阁,无论是哪一种建筑格局,都不是单一的建筑形式,而是综合了塑像、绘画、雕刻艺术。在建筑风格上,峨眉山梵宇宫殿、亭阁桥廊或巧构于溪涧之畔,或飞架于翠峰之巅,或闲卧于白云之上,或隐藏于密林之中,建筑富有地方民居风格,装修典雅,朴实无华,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山为寺造势,寺为山增色,寺庙与山水浑然一体,形成了峨眉山寺庙建筑独有的艺术文化内涵。无论选境、选址,还是设计、用材、平面布局、空间组合、营造装饰都恰到好处,别具匠心,融汇了历代高僧在地形、风水、环境、阴阳等方面的聪明才智,既有庙堂之严,又富景观之美,成为名副其实的山野佛教园林。其技艺之高,堪称中国名山风景区寺庙建筑艺术的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赞:“这里每一座寺庙,都可以单独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川西佛教文化圈的中心和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峨眉山千百年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遗存了大量珍贵文物。飞来殿、万年寺无梁砖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品。寺庙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还有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峨眉山共有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定级保护文物850多件,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峨眉山佛教音乐丰富多彩,独树一帜,是峨眉山历代僧人1000多年来吸取民间音乐,不断改进和创新、积累创作的具有峨眉山特色的“峨眉梵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逐渐定型。
佛教的传播,文化的渲染,历史的沉淀,使峨眉山成为历代帝王、名人雅士的神往之地和精神家园。从宋朝政权建立到明清两代的五百年间,二十多位帝王对峨眉山中名寺名刹、高僧大德,均有敕赐、封赠和题字,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振兴佛教、扬名中外的重要作用。与峨眉山最有缘分的文人应数李白,他曾在此游历半年,写下了许多诗篇。在其传世的千篇诗文中,涉及峨眉山的就有20多首。其他著名诗人杜甫、贾岛、元稹、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大批文人来此寻幽觅胜,畅怀抒情,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优美诗篇。近代书画大家张大千、徐悲鸿、黄胄、关山月、程十发等曾入住山中,以翰墨赞誉峨眉。现代大文豪郭沫若所题的“天下名山”,成为稀世珍品。
峨眉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仙道、佛家文化氛围,引来各路追仙访道和隐世的武林人士,对峨眉武术的丰富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峨眉武术名扬天下,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门派多达80多个,拳种、拳路上千个;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包括“峨眉拳”“峨眉器械”“峨眉扣手”“峨眉散手”“峨眉练功法”等具有独特四川拳味的各种技艺。峨眉武术以其神秘虚幻、刚柔相济、迅猛快捷、动静相兼、攻守兼顾的特点享誉海内外。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集竞技、养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完整体系,与少林、武当并列中华武术三大流派,深受人们的喜爱。峨眉山白龙洞湛然法师著《峨眉拳谱》一书,把峨眉派武术概括为“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其中“八叶”指八个具有不同拳术技击风格的门派,“五花”指流传于不同地区的五个流派。峨眉武术具有起源最早、理论和实战体系最全面、武术文化内涵最丰富等特点,聚集了释、儒、道三种思想文化之精华,而又自成体系,是中华武术文化瑰宝。峨眉山因此成为全国武术之乡,先后多次举办三大武术精英赛、国际峨眉武术节和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铸就了“金顶论剑”品牌。2008年峨眉武术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山阅尽沧桑,承载历史,孕育文化,一山兼具五种美感: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听觉美、意境美。行走于峨眉山,就像漫游于画中,感觉到一种诗的意境,美的享受,仿佛超然于尘世之外,身心俱得净化澄澈。“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