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第299期
2023年第10期

“建设新榄核·喜迎二十大”获奖征文专辑
秀美榄核
高静
珠三角洲,自古河道纵横,农田密布,鱼米之乡,星罗棋布。榄核,在广袤的岭南腹地,犹如一颗秀美的珍珠,镶嵌在南番顺交界处,熠熠生辉。传说清康熙年间,有人在此采蚝壳,将沙泥堆积在滩涂上,经水流冲刷,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榄核型。后因地成村,名榄核涌。如此朴实无华的地名,这便是她的由来。
漫步在榄核的田间地头,屋舍俨然,阡陌交通,一袭绿水穿村而过,洗衫的阿婆笑容可掬。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密植的甘蔗林也抽出了丛丛新叶,在盛夏金色的微风中,频频摇曳。谁能想到,数百年前,在这古朴的村落,“水上吉普赛人”——胥民,曾长期生活于此。他们以打渔为生,江海为家,居住在船上,喜欢唱担伞调、渔歌,亦称作“咸水歌”。而今,胥民早已上岸居住,那热闹的水上集市,也消逝在尘封的岁月里。当年涌上的对歌盛会,也只能在前人留下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但我依然能亲切地感受到人们千百年来农耕牧渔,代代劳作的朴素美好。与当地老师闲谈得知,为更好地传承经典,咸水歌已走进课堂,成为孩子们音乐课的一部分。人们更是将《弟子规》编进咸水歌,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古老歌谣崭新的生命。看来,幸运的话,穿过一条羊肠小道,或许能听到玩耍的孩童正咿咿呀呀哼唱着那历久弥新的歌谣。
行走在榄核的街头巷尾,会发现冼星海文化广场、冼星海纪念馆、冼星海公园。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关于这片热土,必然有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祖籍榄核镇湴湄村,因出生在夜晚的海上,星空灿烂,海风轻拂,取名星海。作为遗腹子,他家境贫寒,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对音乐的追求。年少,只身远赴巴黎,学习音乐。据说,那时他住在阁楼里,是个根本直不起身来的地方。为了练琴,他打开天窗,让身体伸出天外,在凛冽的寒风中拉动琴弦。学成后,他毅然选择了归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写下了《救国军歌》等许多抗日歌曲。中年,他应邀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期间,创作了气势磅礴、壮丽恢弘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这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怒吼,是痛击侵略者的最强音,是迎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随后,为完成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配乐工作,他远赴苏联学习。但因战乱,难以归国。在病榻上,他仍然坚持创作《中国狂想曲》。1945年,年仅40岁的他,病逝。从一个贫苦渔民子弟,到音乐家,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冼星海的一生短暂,却如星光般灿烂!他是榄核的优秀儿女,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不会忘记他;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中华民族,不会忘记他!
榄核之秀,在于她是岭南众多水乡村落里,秀美清净的一处。榄核之秀,在于她优秀儿女,那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代代传颂。回首过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且看今朝,海晏河清,太平盛世。正是那些秉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先烈,用热血点燃革命的火种;正是那些献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先锋,用生命传承真理的火炬。新的伟大时代,必将孕育新的故事。期待这座独具岭南风情的音乐小镇,能传承着宝贵的红色文化基因,谱写出新时代的活力新篇章!

本文作者:高静,广州市南沙区作协会员。深知诗文是美好而无用的,但也相信这是世上的光与盐。愿能笔耕不辍,为您带来明亮与滋味。

《南沙文学》微刊投稿须知
1.本微刊为《南沙文学》杂志选稿基地,非盈利性质,不支付稿酬。编委会根据文章的阅读量、读者评论以及编辑的意见来综合评定,文章如果被《南沙文学》杂志选用发表,作者将会收到样刊和稿酬。
2.本微刊设栏目: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随笔等,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拒绝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作品。投稿者需提供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1-2张供选用。
3.稿件请按照word文档排版并通过邮箱以附件形式发送(邮件主题、附件名请命名:作者+作品名)。
4.请在作品标题下注明所在省市、姓名(或笔名);文末注明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
5.投稿请发邮箱:71250597@qq.com,如无留用通知,请自行处理。

《南沙文学》微刊编辑部
顾问:何 霖
主编:陈志江
编委:黄小霞 梁远岳 盘学东 段湘林
责任编辑:郭 品
广州市南沙区作家协会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