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蕾吟.相望已久
东方慧
你我相望已久
历经十几个春秋
你就要靠近我的窗头
可就是不与我牵手
从秋至冬
几片残叶已不肯与你相守
我看见你裸露的秀身很瘦
我为你担忧
而你裹着胎蕊傲然翘首
勇敢与寒雪作斗
阳光里
我靠窗沐浴而休
凝眸细观从来也看不够
跃跃欲试向你抛袖
月影下
我围你左右
久久逗留
唱歌聊天尽情交流

春姑娘悄悄地穿过后楼
在园中拂你轻轻柔柔
我看见你一天天壮硕欲秀
我劝你别再害羞
你却坚守着自己的节奏
要在立春节气后笑着开口
在百卉丛中赛过梨花杨柳
让淡淡芳香飘向四周

拜 年
东方慧
阳光,悄悄从窗帘的缝隙挤进一丝金色,把室内一方染得透亮。我眯着眼打开手机,正月初四。阳康后的我,找春节头几日不外出采买生活物质的理由,安心地睡觉。八点的闹玲声响过,依然没有起床意思的我,慵懒地闭上眼睛,仔细回味一下夜里做过的那个长长的、小时候聚团拜年的梦。
记得我穿着母亲特别为我赶制的新衣裳,和堂哥堂姐弟妹们,还有小我半岁的大侄女、小侄子等一行十多人,热热闹闹地从老街出发,去小姑家拜年。说笑嬉闹间我们就到了小姑家所在的村庄张家河(也就是地方志里记载的蛮河),距离老街也就几华里。早在村口等待的小姑见到我们格外高兴,笑眼都眯成了一条缝。一进屋里小姑就抢着给我们分送糖果、爆米花、还有自制的各种糕点。表姐表姐夫跟我们打了照面就进到厨房开始忙乎。静座片刻,我们一群孩子就露出贪玩的本色,在院子里、土台子上下,撒着欢地你撵我,我追你,上窜下跳的,喊叫声把房顶都快掀起来,疯跑过后,男孩子就开始玩纸炮,女孩子则聚在一起踢毽子打线球,没有一人闲得住。
大年初四,是我们去小姑姑家拜年比较固定的日子。小姑家房屋台子较高,独门独院,有三间正房四间厢房。在我们家乡,一般家底厚实的人家会把屋台垒得高一些,这样可以免去夏天涨河水的烦恼。姑父治家有方,也非常能干,啥时候到他们家,里里外外总是整整齐齐,有模有样。小姑家一家人待人热情而真诚,住房也宽敞,我们每次拜年都喜欢到小姑家住上一宿,第二天还舍不得走。
我大姑家靠近汉江边居住,距我们老街比较远,那时交通不发达,自行车都难得一见,人们外出全靠两条腿走路,加上大姑家人口多,拜年的客人无法留宿,一天来回非常紧张,因此我们去的就少,倒是大姑每年总会乘着春节拜年的机会到娘家的几个兄弟家轮流住上一阵子。这种走亲戚联系感情的方式,让家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没有疏远。
小时候过年,从除夕团年、守年到正月拜年,吃春客饭,大人们迎来送往比平时更忙,觉睡得也比平时少。俗话说“大人爱种田,小娃盼过年”,过年时,我们小孩子穿新衣走亲戚拜年游玩、好吃好喝无忧无虑,一天到晚都在亢奋中。每年除夕,我父母都会守年,备好柴禾烧一通宵,“取暖逐怪”。我和姐姐也曾信誓旦旦要和父母一起守岁,可坐在火堆边熬不了多久,上下眼皮就不由自主地往一起粘,父母担心我们初一早上起不了床耽误拜年,总会催我们去睡觉。
老家有初一拜家门,初二拜舅舅,初三初四拜姑姑的习俗,父母也从来不忘提醒我们。因为父亲在弟兄中排行最小,他一直要求我们先给伯伯伯母拜年,如果我们落后于堂姊们,父亲会很不高兴。我和姐姐从不敢迟缓,清晨就早早起床,梳洗更衣完毕,便跟着父亲去给伯伯伯母拜年。父亲兄弟五个,四伯在解放前被拉壮丁,这一走就杳无音信了,四伯的失踪成了爷爷奶奶和父亲兄弟几个一生的牵绊。三个伯伯和一个堂伯还有两个亲表伯都在老街的左邻右舍居住,我们早上必须走完这一圈子。
春节拜年的人很多,街坊之间也会在初一拜访走动,而且都要趁早给对方作揖恭贺。一大早开始,街上的行人就络绎不绝,每家都会接待着一拔一拔的拜年客人。从左邻右舍的几个伯伯家出来,再去给老家的伯伯和长兄拜年。老家伯伯已经把早餐准备好,摆上桌的美食像团年饭一样丰盛。兄弟姐妹们相互斟酒,赠菜,有时乘人不备再给扣上一碗饭,寓意是过年管饭吃饱,一年不闹肌慌。往往是一家接着一家吃,吃到最后走路都费劲。我们小孩子最牵挂的还是早点到街上看扎故事、玩龙灯、踩高桥、耍汉船,饭桌上挑几样自己爱吃的,放下碗筷便往十字街跑,紧随热热闹闹的人群,围着老街前后观游一圈。我们会快速地找到人缝,想方没法挤到人流前头,都练成了见缝插针的真本领。
大年初二,堂兄姊妹们都要跟着各自的母亲去给舅舅舅母拜年。吃过早饭,母亲就带着我们往舅舅家赶。我舅舅离我家有七、八里路,下了公路要走一段乡间小道。寒冬时节四野茫茫,地上散着白霜,不时有小鸟飞过。一群麻雀总在我们前面不远处飞落,像是在觅食,又像是想与我们结伴同行。我悄悄地接近它们,异想天开地想抓一只玩,尽管在寒风中跑得满头大汗,可这些小精灵们还是一次次让我扑空。母亲摸摸我的头,松开我颈脖下的扣子,对我说冬天里小孩不冷,河水不冻。
离舅舅家不远处有一座小土地庙,因听过的鬼神故事多与庙有关,我心有余悸,不敢正视土地庙,便飞快跑过,回头见母亲虔诚的合上双手,口里还念叨着什么。到舅舅家时,舅舅舅母早已在正堂把柴禾烧得大旺,等候着我们的到来。舅舅家的二表姐长得非常漂亮,性格极好,总是随着我的意带我走动,我最喜欢和她玩。二表姐还是地方戏的台柱子,我们拜年的那天晚上演的是《朝阳沟》,大表姐夫演栓保,二表姐演银环,年纪不大的我都看得入了迷。母亲把时间安排的很紧凑,初三早歺后,我们从舅舅家出发,到几个堂舅家拜年,因为初三下午是一定要赶回家的,不能耽误了初四去姑姑家拜年。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打断了我的回想,是远方朋友打来的拜年电话。寒喧过后,放下电话的我又多了些沉思。
虽然已经过了盼望过年的年纪,但拜年在我心里依旧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不仅是因为多年养成了习惯,更是因为有太多美好的回忆。六十多年过去了,拜年的习俗在不断延续,尽管与亲友们相距较远,不便登门拜年,我也一直按照父母留下的“敬老尊长”的传统,每年都用电话、微信的方式给长辈们及哥哥姐姐们拜年。
如今过年拜年的形式发生了不少变化,发达的交通与通讯,让我们回家过年拜年更加便捷、舒适。网络让亲朋好友之间没有了距离感,拜年的范围也更加的广泛。无论城市乡村,浓浓的新时代文化传播着华夏文明,电视流动的画面、手机推送的信息、张灯结彩的公园里、超市熙熙攘攘购买年货的人……到处都透着浓烈的年味。四零五零后颐养天年的老人成为了祖国最幸福的老人,六零七零后正用心演绎着敬老尊长的传统,相信八零九零乃至零零后人们会一代代把过年的好传统传承下去。
春节虽过,冬天还未远去。当一缕缕阳光落于窗前,耳边飘来熟悉的歌声……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雨天有伞,愿你梦能安,愿你时光能缓,愿故人不散……我感概万千。在拜年的回望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过年的意义和人间的温暖。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吕传慧,女,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原湖北东方化工厂(现湖北东方化学工业公司)干部,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已退休。本人热爱生活,具有创作热情,积极传递正能量,曾在本厂报刊、襄阳市军工专刊、武汉市百步亭文学和长江文学以及大型网络文学平台发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