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增贵/刘平
主播/秋韵/王荫萍
配乐合成/梅子
〈一〉商河鼓子秧歌的由来。
秧歌源唐兴宋朝,锣鼓喧天响九霄。
鼓伞花棒齐上阵,劲扭狂舞春意闹 。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秧歌有“东北大秧歌”、“华北秧歌”、“西北秧歌”、“商河鼓子秧歌”等。在民间有“高跷秧歌”和“地秧歌”两种。秧歌历史悠久,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远关系。
商河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于宋成于明盛于清。据民间传说,北宋年间商河一代连年受灾,包公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他的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人们逢年过节跑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并流传至今而成民俗。
鼓子秧歌在商河县十二个镇,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会走就会扭。八百多个村都能组织秧歌队,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和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蹈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表演的主体,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鼓子秧歌表演所跑的场子队形极为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两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等百余种。“伞头”动作圆润,“鼓子”动作粗犷豪放,“棒槌”动作轻巧敏捷,“腊花”动作泼辣大方,而颠颤、划圆、跺扑、跳窜等动作为各角色所共用。
〈二〉鼓子秧歌拉动了乡村文化旅游业兴起。
在商河,鼓子秧歌推动了农村文化的振兴,首先在中国秧歌古村窦村,以鼓子秧歌申遗为基础,利用鼓子秧歌打造中国秧歌村。从道路走廊、园区规划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鼓子秧歌的主基调,它把鼓子秧歌的起源、发展到兴盛的不同阶段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带你领略厚重的秧歌文化。体现伞的大气,鼓的浑厚,棒的灵巧,花的优美,丑的诙谐。在秧歌古村里,参观的人们通过穿越看到远古的人们在树桩形的舞台上,祭祀天地求年于滳,证明鼓子秧歌是从祭祀而来,是最早秧歌的雏形。插伞、扛伞和举伞,伞的表演代表着祭天祭地祭祖先、祭五谷丰登和多子多福等。在秧歌村表演园区内可以通过远古祭祀、沙场点兵兵、庆丰收等景区,将鼓子秧歌展现的活灵活现,从中领略到鼓子秧歌的魅力。
在中国秧歌古村北15公里的韩庙镇政府西侧有一个占地一万平方米的二十四孝文化广场,广场内有二十四块石刻,每块石刻都有一个孝行故事,故事从远古的舜帝至宋代的黄庭坚,叙述故事生动语言传神。园内建有三处凉亭,有“慈父亭”、“母贤亭”、“子孝亭”,建有一处石刻《孝经》,记录了孔子关于儒家“孝道”的言论。逢年过节特别是九月九重阳节不但有镇庄沪剧团的精彩演出,而且全镇各村的秧歌队轮番上阵一比高低,特别是刘庙秧歌压轴表演,自清末民初就有了“刘庙秧歌后一后”这个俗语的传说。
据老人们说清末民初刘庙村的秧歌队人多技艺精,伞头、鼓子、纽花和丑角配合默契。而且这个村会做鼓的手艺人多,有几个做鼓的小作坊做鼓,并销售周边地区。由此鼓具响亮声震九霄超过别的队。刘庙地处四县交界地带,周边村关系融洽,经常去交流演出因此刘庙秧歌远近闻名。一次刘庙村秧歌队去乐陵一村去演出,刘庙村第一个到的可被安排到最后一个上场演出。在演出中身强力壮的鼓手擂响大鼓,婀娜多姿的美女挥动五颜六色的绸子穿来穿去,在鼓点配合下变幻各种阵容和美丽图案,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主办方又要求刘庙村一个队留下吃饭并加演了一场,因此也留下了“刘庙秧歌后一后”这个俗语和传说。
在韩庙镇政府南一公里处的店子张村,这个村因有一棵千年古槐而闻名。这棵有着一千二百岁的国槐,经历了多次雷电和战火的洗礼,经历了中华民族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商河鼓子秧歌的兴盛和衰败的历史,见证开国将军在古树下运筹帷幄 杀敌驱寇的壮举。因此千年神树和肖华司令的故事也传为美谈。
1938年年仅20岁的开国上将肖华司令来到冀鲁边根据地,被国民党县长看不起称他为“娃娃司令”。可就是这个“娃娃司令”深入发动群众,拔据点拿岗楼打伏击,迅速打开了局面,创建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为庆贺胜利人们在大槐树下跳鼓子秧歌军民同乐。如今的店子张村依托千年古树、鼓子秧歌和红色旅游资源,抓住精准扶贫最佳时机,形成了以“3D室外彩绘”、开国上将肖华指挥所、千年神树、农耕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让厚朴的农民走向了富裕的道路。
在新时代的今天,商河人祖孙三代人同舞,结合新时代特点活跃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不但六次获国家奖,而且在奥运会和济南花博会上一展风姿,成为民间文化的奇葩盛开在世界花坛上。
这正是——
乡村振兴政策好,农民富裕乐陶陶。
文化广场跑秧歌,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