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定思痛,关于“胡鑫宇事件”的几点反思
文/王书海
106天的迷局终于就要水落石出了。冰冷的事实让人感到无比的痛惜,一具毫无体温的尸体,也破灭了所有人的希冀。
“胡鑫宇事件”仿佛是一部大剧,这剧情里包含了无数的流量、焦虑、叹息和眼泪。
以前没有写过一次与事件相关的文字。不占有第一手资料,岂敢胡言乱语。更因为不想就此类事件去做一个好事的看客,去博人眼球,蹭些流量,吃一吃人血馒头。
然而,今天我有几点思考要说一说。虽然是马后炮,但不吐不快。
1.此次事件,我们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令人不敢恭维。106天啊,多么令人感到漫长与煎熬的过程,且是一个如此冰冷的结局,这让胡同学的父母及亲人情何以堪。另一方面,事件也充分暴露出我们某些相关部门,面对沸沸扬扬的舆情,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况。按理说,只要我们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地想办法及时地给公众一个“能接受的态度”,是能够稳定网络舆情的,也就不会出现网络舆情泛滥失控这种不良局面的。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整个事件不能不令人想到一个词语“不作为”或是“少作为”。
2.个人总感觉事件的结局本不至于发展到如此的悲剧,如果能够“及早解决”,或许不至于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是不是汹涌的“网络力量”,使得事件被放在大火烧上一步步地炙烤;或是说一种无形的力量如绞索一般,越勒越紧?最终整个事件也走到了悬崖边上,与事件相关的人骑虎难下,退无可退,只能以惨剧收尾。胡同学的死,有没有舆情和网络的责任呢?如果事发在初期,我觉得没有,而106天之后的现状,就不能不引发人一定的联想。汹涌的网络洪流,有时能够左右事情的方向与结局。现实中的洪水能吞没生命,网络洪水亦然。
3.流量就那么重要吗?此次事件在网络里不断发酵,多少缺乏理性的胡乱臆测、多少谩骂充斥其中。虽然有不少网友怀揣着良善之心,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事件及早了结,希望能有一令人接受结局;但不可否认,一些看似热情,实则冷冰冰的人,他们是在大肆“炒作”,是在借题发挥,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为了名利,为了资本,他们的言行充满了“戾气”,面目可憎,妥妥的网络暴力。
4.网络平台的监管,为什么如此无力?依照现有的科技水平和手段,网络平台对此类事件的“度”,以及一些恶意炒作行为,一些脱离事实的胡乱猜测,以及谩骂与人身攻击的视频是可以把关的。但可惜的是,某些平台把关不严,做得不够。这是不是可以引发人一定的猜测:平台也不希望轻易错过“热度”,平台也希望“流量”,也希望“财源滚滚来”;至于社会责任,反而模糊起来。
5.我们网民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相关办事部门的业务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此类事件,网民应该把握好一个“度”,成功地使事件引起了全民及有关办事部门的关注,就应该“功成而退”,理性要大于感性,不要让事态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而另一个方面,我们的有关办事部门,应该接好网民的“接力棒”,高度重视案情,积极努力地办案,并及时发布有说服力的信息,这样就不会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以炒作的余地。但愿我们善良热情的网民和相关办事部门能吃一堑长一智。
6.最后我要说,作为校方,在整个事件中,某校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某些教育者是严重失职的。学校作为育人之地,应该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不应该是片面的、畸形的。环境也能育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应给人以温暖,助人以成长。良好的学校本应该是温暖的家园,本应该是充满了阳光与榜样,可惜资本为王的时代,无情的资本大口,却吞噬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一个本不愿意看到的网络事件,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结局,引发了我一些不成熟的感想。但愿胡同学能够一路走好,胡同学的亲朋能够节哀顺变;但愿这属于个案,类似悲剧不再重演。也希望我们的网络能及早成熟起来,并健康地发展,我们的相关部门能够大大提升自己的办事效率;更希望我们所国人及教育部门能够吃一堑长一智:以人为本,珍爱生命。
王书海,河北廊坊固安人,当代先锋诗人,中华作家网终身制签约作家。曾获“《岁时文学》第一届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岁时流光奖’”第二名,“《当代先锋文学》2020‘福瑞金石杯’诗歌大奖赛”第二名,“文豪杯中外诗歌散文年度赛(2020)”文豪杯十首最佳诗歌奖,“华夏杯第二届‘相约七夕’全国爱情诗歌大赛”新时代优秀作品奖,2022十大年度桂冠精英等。有多篇作品编入《百家诗选》《新世纪新诗典(五卷)》《当代精英诗人作品选》《2022年度中国经典诗歌》《中国诗歌百佳精英作家》等诗集。
(2023.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