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馍(散文)
作者 薛振堂
在河津,春节的年馍简单,只有花卷、圆包子、大馄饨馍和小馄饨馍,其次就是必不可少的麻花。花卷是自家里人吃的,圆包子是招待亲戚的。大馄饨馍除了供献祖先,还是为串亲戚敬献给长辈吃的。新上门的女婿春节必须给岳父岳母带一对大馄饨馍,外甥要给外祖父、外祖母、舅舅、舅母带上大馄饨馍等等。小馄饨馍是自家人吃的,一人一个。馄饨馍寓意着老人健康长寿,全家人团团圆圆,吉祥如意。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蒸年馍,那可将就大了,花样繁多,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工序复杂,寓意很多,这就更忙坏了母亲和奶奶。
到了正月十三,我们这些小孩子早早随奶奶、母亲起来,里里外外把院子打扫一遍。奶奶和母亲把一大团发好的面放些碱面,在硕大的面板上揉搓,面揉到不粘手为止,用刀横切,看看横切面的小气孔是不是大小分布均匀,然后,放在灶火里烧一个碱蛋蛋,嗅嗅它的酸碱度。一切都准备好了,奶奶就开始动手捏元宵馍。各式各色,一样一个。先大的、后小的,奶奶心中有数,安排的井然有序。大年馍先是“银子罐”,是供奉财神爷的,年年发财,财源滚滚是每个农家的第一愿望。再是“麦秸垛”,是供奉粮食囤子的,“麦秸垛”大寓意着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五谷丰登。再是“浑身眼”,寓意着全家人人都聪明,有出息。“枣麻姑”是敬献长辈的,寓意是“麻姑献寿”,祝愿长辈健康幸福,长寿百岁等等。小年馍有“布袋”,是给男孩子吃的,寓意着身体强壮,力气壮大,什么活都能干。“巧姑姑”是给女孩子吃的,寓意女孩子心灵手巧。“小猫娃”是供奉猫道的,寓意着有猫守护,屯子里的粮食不被老鼠吃掉。“小面鱼儿”是正月十五晚上用来在水缸里飘的,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顺意,家庭昌盛,年年有余,等等。
热气藤藤的蒸笼打开了,出笼的花馍要点上鲜艳夺目的食红,不仅为好看,关键是要引起诸神们的注意,好让他们看到自家的馍食好吃,争先恐后来吃,带来一年的好运气。
蒸馍完了就是蒸油糕,油糕也是每年元宵节必须有的。不温不凉的水和好面,一握一握的面团放在蒸笼里蒸熟,趁热夹出来,放在面盆里,奶奶和母亲一手扶盆,一手蘸凉水和食用油,把软黍子油糕面轧劲道轧稀软。这是很要紧的一道工序,面要是轧不好,炸出的油糕就不可能外焦里嫩,香脆可口。油糕馅一般是红枣,馅是昨晚上就煮好并用擀面杖拧拌成泥的。奶奶为了让我们小孩子吃得放心,硬是细细地把枣核全部抠掉。
奶奶的愿望就是一家人能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和和气气过年,她说那是儿女的孝心。每当我看到他们幸福的笑容时,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看到了喜悦,体验到了热闹。现在,奶奶早已离我而去,但是每每到了新年,每每看到妻子忙忙碌碌地蒸年馍,我就想起了我亲爱的奶奶,仿佛又见到了当年奶奶蒸年馍的情景,仿佛有闻到了奶奶蒸的年馍的香甜味到。这种年味,让我感到幸福,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