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古诗词修辞方法,以勉直白: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 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
2. 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3. 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 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诗是语言的艺术,为了使诗歌语言更生动、形象,诗人经常借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处理。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具有了这种立体感,使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诗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诗词中运用高超的修辞手法,让诗词更生动,学会了这些修辞手法,你也会写诗词了。
(一)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
1、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3、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借代。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朱门”代指富贵之家。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白居易),“管弦”指音乐。
5、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例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白居易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6、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修辞手法。
【例如】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
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二)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
1、排比。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2、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杜牧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王昌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将士(将军和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3、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例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王勃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4、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例如】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5、映衬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修辞手法。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6、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三)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
1、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正确的方法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例如】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清平调》李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
2、反问。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曹植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