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写心成一家
——记我的老同学书法家汪寅生
文/李佳桂
(一)
南京大学毕业后,六十多位同学各奔东西,似乎瞬间如涓流入海,没了踪影。然而,时光难驭,岁月有情,几年、几十年后,很多同学都己经脱胎换骨,不是当年面目。有的成了教授、学者;有的宦海沉浮,加官晋爵,顶戴花翎;有的勇立潮头,办实业,开公司,在商海里叱咤风云;有的故土难舍,安贫乐道,默默耕耘。当然,还有一些同学,在本职工作颇有建树的同时,将根植于内心既久,念念不忘的一种文化追求、一点“业余爱好”,发扬光大,终成大家!我的安徽乡党、学兄汪寅生便是一位书名盖过官名,是一位书法名声在南京、江苏乃至全国都响当当的书法家。
汪寅生,男,1950年12月生人,字昱辉,号徽州人,斋名齐云山房、澄心堂。退休前为江苏省电台高级编辑(记者)。曾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主席。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会员。个人简介入选《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华人文艺名家大辞典》。多种作品被国内省、市博物馆、重要文化机构和日本、韩国文化组织收藏。目前,已出版个人大型书法集三部:《汪寅生书法选》、《心灵的求索——汪寅生书法篆刻艺术》和《墨语心境——汪寅生书法篆刻艺术作品集》。
汪寅生祖藉安徽休宁县,1968年参军入伍前,在齐云山下的一个乡村,度过了18个年头的青春岁月。休宁县乃徽州地区古邑名城,建制于东汉建安13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中国第一状元县”美誉。其东邻屯溪、歙县;东北与黄山相连;西北与祁门、黟县毗邻;东南与淳安、开化交界;西南与婺源接壤,大的自然环境美不胜收,历史人文资源博大丰厚。更有被乾隆帝称赞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齐云山,寺观林立,名胜古迹众多,是释道两教繁盛之地。历代雕刻、佛像、道家绘画和各种碑记无可计数。当地民众向来崇尚传统文化,无论集镇、乡村,目之所及,随处可见大门对联,堂屋中堂字画和各色各样的砖雕、石刻等文化印记。儒雅的文风,淳朴的民风,加上水墨丹青一样的皖南田原山水风光,如春风化雨、晨露山泉,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汪寅生的心田;又如同无形的学堂,对他时时刻刻进行着美的养育。
汪寅生与李佳桂在南京大学时与学习小组同学合影。后排左二为汪寅生,右二为李佳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休宁汪氏乃东汉末年即迁居于此繁衍生息,至宋即“黟、歙之人,十姓九汪”,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古至今,英才辈出,饱学之士和名人大家灿若星辰,形成了良好的氏族风气、氏族文化。“好古探周礼,嗜奇穷汉碑”(汪氏宗祠联语);“孝友传家远,诗书行泽长”(汪氏族谱);“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清代书画家汪昉题联)等等,蕴含着重学崇礼、诗书传家、积德扬善等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的氏族精神和风尚,如皖南大地的佳禾根植于沃土一样,深深扎根于汪氏一族一辈又一辈人的心田。汪寅生的父亲,先前在宜兴紫砂陶瓷厂当过书画雕刻师,后回乡务农,继承了汪氏家族耕读持家优良传统,是远近闻名的书法高手。八乡四邻,每逢春节或红白事,书写春联、记录礼单等,几乎由其一人包揽。为生产大队作账,亦是工整小楷。汪父的乡贤风采和一笔纯正的毛笔字功夫,对汪寅生自幼年起即深深爱上书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且汪父家教甚严,汪寅生上小学刚识得几个字,即要求每天做完功课,必须练习二十个毛笔字。因彼时家贫,无钱买白纸,就到处搜集旧书报练习。还在父亲帮助下,利用当地特有的青砖,磨平代纸,毛笔蘸水练字。真不知废笔多少!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身处浓郁的人文环境和诗情画意般的自然环境中,在春风浩荡般徽派文化熏陶下;在和风细雨般的氏族基因及其精神、风俗滋养下;在其父亲谆谆教诲、严格训练中,对汪寅生而言,不仅在心灵深处播种下对书法艺术热爱的种子,而且,也为今后锻造个人的人品气质、书品格调及其行事秉持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1968年,汪寅生应征入伍当文书,刻钢板、油印学习材料、办《黒板报》、刷标语、写横幅,等等,汪寅生大显身手。几年下来,早些年的书法底子,得到了很好的实际操练。虽然,写得都是钢笔字、毛笔字,与“书法”尚有很大差距,但是,却练就了过硬的运腕功力。
作者简介:李佳桂,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