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二十四节气
文/魏纯明

春江花月夜音乐:群星 - 中华民族器乐典藏四季轮转,标注岁月。二十四节气,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一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从春雨潇潇到冬雪飘飘,又一年四季轮回,我们在“二十四节气”中重温关于时间的最初记忆,细听绵延千载的光阴故事。
云蒸霞蔚,风物大观;游目骋怀,体象言志。我想为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写一首七律,抒写心志,用古典诗歌形式、用藏在诗里的中国人的浪漫,诠释传统节气内涵,描绘彰显中国气韵的优美画卷,开启一场诗情画意的审美之旅,抒写体现自我情怀的生命之思,让传统节气持续焕发时代光芒。当二十四节气遇见创意设计,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让诗画为节气“代言”,描绘节气,更描绘生活。从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出发,结合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图景,用一幅幅插画传递出时光流转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在潜心耕耘中磨砺文艺精品,找到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下生活的对接通道。有新意地从生命观、诗意和美学的角度解读二十四节气,勾连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久魅力与当代价值。写诗并不稀奇,可如果特意写二十四节气的诗歌会怎样呢?光想想就让人激动。要把平凡小事写好,必须加入精神性的向度。千年赓续,四季如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中国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通过二十四节气能够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围绕每一个节气,可以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时至今日,仍对中国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不擅长作画,诗所配画,我使用的图片为林帝浣绘制的部分二十四节气水墨画。它们曾用于中国申请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册。林帝浣笔名小林,其作品“小林漫画”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节气水墨画用于申遗宣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中山大学教师小林(本名林帝浣)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画册,作为宣传册在现场分发,大受欢迎。
2012年,他历时3个月,用圆形构图,寥寥数笔描绘出每个节气,融传统元素与现代美学于一体。为什么会选中小林画作作为宣传册?这组画作,表现各个节气中的一花一叶、一山一舟,简洁明快,布局巧妙,呈现了中国画的独特韵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远意境。
二十四节气系列邮票共分四套发行,每套表现一个季节的六个节气,第四套已于2019年发行。《二十四节气》特殊版式小全张在2015年《二十四节气》邮票启动时就已经完成了整体策划,将四套24枚邮票形成一个圆,既表达了地球是圆的,四季周而复始、气韵流动的理念,同时也传达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圆满、圆融的概念。小全张边饰使用了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著作中的元素,包含日、月、星斗、算酬、古人描绘的天、地关系图、紫微垣以及古星图等。这些元素描绘了中国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确定二十四节气,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邮票中心的圆中将太极、地支、黄道度数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展现,进一步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相互联系,也表达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伴二十四节气。2022年立春日,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的中国画轴在北京冬奥开幕式上展开,世界为之惊叹。二十四节气歌谣依然被吟唱,往事已越千年。现代社会,可以用毫秒计时、即时把握天气,但置身于“风驰电掣”的快节奏中,我们对且听风吟、一叶知秋式的俯仰体察却更加向往。虽然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模糊“季节界限”,但二十四节气定义的春华秋实却更加令人沉醉。近年来,应时而动的“节气养生”渐成时尚,与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相伴同行……24个标点勾勒光阴年轮,72种物候标注世间生机,二十四节气将无形的时光雕刻成风花雪月的日子,导引着我们在亲近自然中感受生命温度,品味岁月静好。历经岁月淘洗、陈酿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并于2016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四节气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着文明历程,解读中国智慧。它生动诠释着天人合一、顺时应天的宇宙观、自然观,涵养着持续发展的文化根脉;它用黍麦灌浆时有小满而无“大满”的命名方式讲述着“过犹不及”的哲理,告诫人们对贪念欲望保持警惕之心;孟春之月不毁巢捕鸟,仲春之月不竭川焚林……节气习俗关联着行为养成,传达出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而那些从二十四节气中汲取灵感的艺术创作,千百年来,不仅为生活增添了审美情趣,也丰厚着美丽中国的文化底蕴。从指导生产的农事指南,到体现环保理念的生活方案,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从未断开与当下的连接。这份灿烂而美丽的文化遗产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彰显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生生不息的发展力量。回望守护,就是一种传承。与二十四节气相伴,表达着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深情、对悠远时光的一份敬意。
春秋代序生生不息,二十四节气凝结中国智慧。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其实,二十四节气严格按照太阳视运动的规律确定一年四季的季节时间,是真正的太阳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解释,“我国自夏代就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的太初历是阴阳合历,即我们所称的‘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二十四节气主要形成于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据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介绍,早在春秋以前,人们已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大节气。《尚书·尧典》是有关测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间的最早文献。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出现,只是个别名称位置不同。《淮南子》中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每个节气日都是一节自然和文化的课堂,一首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听!一曲流淌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智慧结晶,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意、夏情、秋梦、冬蕴,4个节气,恰如4个乐章,风格迥异。从四时八节到二十四节气,蕴藏中国智慧;节气与节日民俗共存,彰显时代价值;挖掘节气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它不仅对农业生产有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文化观念。节气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即为一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往复中,时光荏苒。从夏朝到周朝逐渐建立起的二十四节气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其中不仅包含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促进和服务了历史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今天的气象学研究也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气象学是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作为宝贵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其作用与价值有待学术界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挖掘与感知。历法、农业、气候学……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产生多方位影响。
我以“文化传承、诗意栖居、诗意、生活美学”为核心理念,创作诗歌二十四节气,想要传达我的态度:古人最想传递给子孙后代的信息——诗意与生活。我用二十四节气七律组诗,用古典语言讲好中国节气故事。哪怕相隔几千年,我们仍能与古人共同拥有一些事物与风景,体味着生活中的诗意情怀,让一个个平淡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让一个个平常的日子过得诗情画意。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长河里,立春祈年、雨水春耕、七夕乞巧、中秋团圆……人们在岁时里祈愿和美安康,在节令中守候万物生长。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岁时节令的更迭往复里,中国人的浪漫智慧与生活意趣也于此间生生不息。清明游春,夏至祈雨,处暑纳凉,小雪饮酒,在四季岁时、春秋节令中,与古人一同探寻岁月的奥秘。在此间,邂逅属于中国人的清朗与壮阔。
二十四节气如活泉般滋养现代生活。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时间指针”定格不同的自然之景,唤醒多彩的文化记忆,引导人们开启与自然节律相契合的社会实践。中国节气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近年来,二十四节气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弘扬,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的生动局面,节气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滋养力愈发彰显。注入时代精神,赓续文化基因。创新表达形式,激发文化韵味。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天察地、认知自然所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千百年的实践中,二十四节气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不仅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而且愈发完善、应用广泛。有小满,没大满。二十四节气如何命名?命名将时间流转和季节、物候、气候相关联。命名显示时间的结构。命名反映更细的变化。小满,一般认为是指此时北方麦类籽粒开始灌浆,还未完全饱满;也有的认为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增大的气候特征,所谓“小满小满,江河渐满”。但无论指什么,都没有形成小大之分的组合。对于没有“大满”的原因,大家普遍以“满招损,谦受益”来解释,事情太过圆满就会向不好的方向转变,体现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
发轫于农耕文明的节气文化何以热起来?何以在当下能勃发如此生机活力?“年年立春后,即被啼莺占”“谷雨晴时春昼长,鹧鸪啼处百花香”“夏至禾见秒,晷景中天映”……二十四节气讲述着光阴的故事,以一种既宏大又精微的时间刻度,交融着天文与人文、时间与空间、节气与节日,细细讲述先人对时令、物候变化的观察与认知,还衍生出绘画、戏剧、歌舞等丰富视听艺术,给予人们鲜活的东方美学体验。中国人素有亲近自然的传统,感时应物的天性流动于我们的血脉中。在当下的语境中,对节气文化的关注,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多了屏幕时间的精准显示,少了对太阳升落的仰观;有了软件播报的天气冷暖,缺了对草木荣枯的俯察。在被数字科技包围的当下,如约而至的节气,提醒着人们去亲近自然的美好。
活化节气文化,有着现实的土壤。自2016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后,与节气相关的上百种项目,如“九华立春祭”“送大暑船”“苗族赶秋”等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时逢谷雨,沿海海祭、中原食椿;恰到冬至,南方偏爱汤圆、北方更喜饺子。节气与节日的相互碰撞、节气时间与大地空间的紧密契合,让节气文化变得可感知、可触及,沉淀出形态各异的风俗内容。节气文化热度的持续推高,也缘于对技术的吸纳、与时代的交融。携手沉浸式数字技术光影蹁跹、融入地方民俗文化共情古今、亮相冬奥会开幕式惊艳寰宇……一系列年轻态、沉浸式的视听产品,积极顺应消费场景更新、科技手段迭代趋势,促成了节气文化由抽象符号到具象产品的转变。与节气相关的视听产品,一头连着漂泊的游子、都市职人,一头连上神州大地的自然之美、古往今来的诗意之思,给忙碌日子带来清新的旷野空气与心灵慰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唱出了时光的流转,也唱出了这片土地的共同回忆。我们感受着节气、讨论着节气,让大自然“说话”,让现代生活更贴近大地。
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在我看来,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体现在时间制度上,就是二十四节气;体现在人类生命力的保持上,就是顺应二十四节气。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中”。在我看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先祖对子孙后代的祝福,也是对人类的祝福。这种无比美好的祝福,含藏在穿越时空的精妙编程里。二十四节气是天文编程、人文编程和福编程。
二十四节气,在土地上,在生活里。“雨水”始,“立春”定。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第一秒起,就有了中国文化的定义,展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二十四节气的流转是一份自然之书,有着自然根基和文化根基,有着最为生动的隐喻与启示。
二十四节气,如诗似画。人在诗中走,景在画中留,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气,都像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风景画。几千年来,我们的祖辈按照二十四节气,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繁衍生息。让我们感受时节之美,用诗人开阔的眼睛看世界; 让我们在天地时空中构建诗画时空,在日常体验中涵泳中国智慧;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精神的天地之间。
是为序。
立 春
2022-2-4

道边枯草又迎春,春色重来喜煞人。
解冻东风消雨雪,奋振蛰虫出埃尘。
一元复始时时换,万象更生日日新。
白发虽添不妨笑,满怀希望少年身。

雨 水
2022-2-19
知时好雨潜来夜,润物初春细语声。
云色天边浓复淡,和光地上日微明。
东风解冻心中事,草木萌芽梦里情。
坦荡麦苗滋水茂,葱茏竹叶伴梅荣。

惊 蛰
2022-3-5
一鼓雷声惊蛰后,细筛微雨别开天。
八方换色新三月,万物生光又一年。
灼灼桃华浮镜里,喈喈莺语媚窗前。
艳阳九九恰如画,翠野融融万顷田。

春 分
2022-3-20
拂面春风如贵客,脚尖一到便繁华。
雷声阵阵催新叶,燕子翩翩唤梦花。
万物生辉蒙锦绣,千山披绿醉烟霞。
心中有景能神会,无限祥光至我家。

清 明
2022-4-5
清明时节雨纷纷,雨后飞虹大地新。
始华梧桐宜入画,化鴽田鼠自知春。
葱茏草木争留影,灿烂阳光不染尘。
梦寐故乡肠断处,心中祭扫忆先人。

谷 雨
2022-4-20
好雨生来满眼花,浮萍始长水为家。
农听布谷知时节,妇看柔桑纪岁华。
芍药天香沉幻梦,芳菲春色醉流霞。
只云地远难相寄,唯盼同君品草茶。

立 夏
2022-5-5
天地同交立夏时,万生竞秀赋清诗。
蝼蛄鸣唱岂无寐,蚯蚓讴吟了不知。
燕闹泥新歌三叠,蜂稀花尽笛几支。
曲中相忆似相会,别后重逢定有期。
小 满
2022-5-21

岁至于斯名小满,绿盈田间净无尘。
天香繁茂吟诗句,靡草枯萎念故人。
槐蕊金黄和气暖,麦花雪白物华新。
正肥桑叶眼前见,试把清词当写真。

芒 种
2022-6-6
烟火正浓含秀气,苍穹壮阔灿辉光。
螳螂羽化即轻舞,䴗鸟和鸣未断章。
眼见家家尝麦美,耳听处处放歌长。
锄禾汗润田间绿,锦绣风飘十里香。

夏 至
2022-6-21
物新夏至和风近,碧树浓阴白日长。
鹿角解离酬岁月,蜩蝉演唱咏歌章。
花间绿叶尚含粉,水里圆荷始散芳。
锦绣神州生气象,山川草木有辉光。

小 暑
2022-7-7
温风至此夏弦应,时节因循暑气生。
蟋蟀离田皆隐遁,苍鹰始鸷自纵横。
荷花扑面送香远,竹露澄心滴响清。
欲取鸣琴知己赏,中宵怀友共蝉声。

大 暑
2022-7-23
今夕追凉还得热,何时遇夏却逢秋。
为萤腐草趋残夜,任雨滂沱变横流。
汗滴禾苗膏碧野,土经溽暑盼丰收。
炎炎有尽即将过,岁月无垠梦不休。

立 秋
2022-8-7
今起觉凉秋季至,相思两地叹平生。
眼前白露田间降,耳里寒蝉树上鸣。
细细风吹香欲透,涓涓雨洗日初晴。
天阶夜色清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明。

处 暑
2022-8-23
处暑风来天地肃,正为早晚渐凉时。
鹰兹祭鸟人无奈,禾乃登场草自知。
春种一苗沾好雨,秋收万子迎新诗。
且看稻米稼初熟,举目长吟写我思。

白 露
2022-9-7
蒹葭采采知时节,群鸟储粮百感萦。
鸿雁来兮秋有影,玄燕归去夜无声。
莹莹玉露今天白,皓皓冰轮故里明。
信至远方犹在耳,悠悠思念梦中情。

秋 分
2022-9-23
燕去秋分在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
雷终收韵吟蛩逼,虫蛰坯门酝蚁消。
水始干枯登眺处,星繁闪烁引望遥。
如今昼夜均长短,忙里偷闲自吹箫。

寒 露
2022-10-8
寂寥秋日天涯远,寒露之时衣莫单。
鸿雁来宾云树外,雀翎为蜊海河间。
木辞青叶皆成梦,菊有黄华一解颜。
情意深兮思念切,小诗几句问平安。

霜 降
2022-10-23
空天万里霜今降,祭兽为豺节气清。
草木飘零看得见,蜇虫寂静听无声。
寒凝碧树乌三绕,露下苍苔鹤一鸣。
好景心中君莫忘,橙黄橘绿不胜情。

立 冬
2022-11-7
水冰地冻始冬途,急笛寒风更相呼。
落木无边鸡化蜃,大河不尽我追鱼。
门飘冷雪能醒骨,窗有残光好读书。
三友请来吟与醉,自家燃起小红炉。

小 雪
2022-11-22
飞雪如花惊岁岁,虹藏不见去天涯。
升降无气凝千动,闭塞成冬冻万家。
小室寻常忙中过,轻霜斑驳鬓边加。
人看满路琼瑶迹,更把诗篇咏物华。

大 雪
2022-12-7
大雪多年见未曾,何时方始是严凝。
寒号不叫悲潜影,老虎求交正得朋。
挺出荔兰宜岁末,低垂小麦盼春兴。
此生莫笑功名晚,血化黄河彻底冰。

冬 至
2022-12-22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岁又来。
蚯蚓身蜷添弱线,麋麇角解动浮灰。
水泉唱韵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九九窗间留字画,茧期蝶梦盼春回。

小 寒
2023-1-5
小寒节至茶当酒,汤沸柴炉正约时。
旋驾归鸿藏弱羽,始巢喜鹊占高枝。
雉鸡鸣叫犹无睡,大水冰封总不迟。
朔雪凛风严凝切,心熔冷日梦春期。

大 寒
2023-1-20
万物收藏不出门,叠街冰雪玉梅村。
母鸡孵化星篱落,征鸟横飞气吐吞。
水泽腹坚锦鱼暖,阳和怀远故人温。
春来冬去无多日,辞旧迎新酒一樽。
2023.1.29

【作者简介】:魏纯明者,齐鲁惠民。少时贫贱,读学苦勤。两年师范,廿载树人。烛火温暖,蚕丝坚韧。传道授业,岂囿三尺讲台?写诗作文,常伴五更寒星。隐名穷乡僻壤,自强不息;寻梦岛城故都,奋然前行。始为教师,后成编辑;文字报国,竭忠尽智。植字抽芽,梦笔生花;校书分叶,著作成林。挥毫锦绣,落纸烟云。爱文武艺,做风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