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阳关随想
文/薛海
2015年6月期间,我与同学一行7、8个人到敦煌莫高窟去旅游观览一次,回来后一直想写点东西。但游记总是千篇一律,报刊杂志见到游记投稿,从来不阅不登。于是我无从下手,俟到2022年1月才下笔写了这篇非游记之散文。但我自己评价写得极为一般,有堆砌史料之嫌。老师打分58分,不及格。先发出来供文友们批评。
——题记
一
玉门关和阳关是西汉王朝设立在河西走廊的两个重要军事关隘,是汉朝通往西域的通关口岸和驿站。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的疏勒河南岸,距离敦煌市90公里,距罗布泊约150公里。阳关位于玉门关之南30公里处的古董滩,距离敦煌市70公里。
玉门关遗址
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御匈奴对边疆的侵扰,及开辟丝绸之路而通往西域,遂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玉门关和阳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就是从这里出关。这里曾经是军旅使臣、文人骚客、僧侣商贾云集之地,也是西域重要的古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玉门关和阳关早已坍弛颓败,那传递战争信息的烽燧与阻挡匈奴铁蹄的长城也都早已倾圮坍塌,唯有战争的遗迹和西域戈壁的荒凉与沧桑,引发今天人们的思古之幽情。狂风怒卷沙尘,弥漫天际,让人仿佛听到秦汉金戈铁马,呐喊喧嚣;狂风过后,夕阳西下,血色黄昏,羌笛幽忧,尸横遍野,血浸沙丘,幸存的战马在荒漠里孤独地哀鸣,千年的古战场让人感喟沉思,使人不得不回想到历代汉王朝与匈奴数百年的战争史。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历来就与匈奴战争不断,前后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战争。在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长期驻守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县南),抗击匈奴。特别是雁门之战,大破匈奴,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之典型战例。首先李牧让老百姓漫山遍野放牧,引诱匈奴人来掠夺,然后再派两三千士兵去抗击,最后佯装败北,逃回城内。匈奴人回去向单于报告,说雁门郡有大量财富,漫山遍野都是牲畜,而且守将李牧胆小如鼠,他的军队也不堪一击。单于听后带领十万大军入侵雁门,李牧为这一重大战役准备了好几年。当单于率领大军抵达雁门地区时,李牧命令士兵弃城而逃,结果匈奴人连得几座城池,认为中原人不过如此耳。李牧继续逃跑,匈奴人继续追击,想置李牧于死地。当匈奴骑兵追至一个山谷时,被李牧早已布下的大军从左右两翼包抄,前后夹击,大败匈奴,让匈奴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后只有单于带着几十个亲兵逃回大漠。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入侵汉地。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在李牧大破匈奴的10多年后,匈奴又向秦国边境入侵掠夺,于是始皇嬴政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出征北部边城,打败匈奴,收复灵州、胜州等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并在临洮到辽东修筑了万里长城。
阳关遗址
到了西汉景帝时期,涌现出抗击匈奴的英雄——“飞将军”李广,他曾在太谷、上郡、雁门、代郡、云中等边塞要地做过太守,其间屡败匈奴,威震四方,只要有李广驻守的地方,匈奴人都不敢来侵扰。
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废除了西汉原来对匈奴一直采取的怀柔和亲政策,改为武力征服。这时我们看到了又一抗击匈奴的年轻英雄卫青的出现。公元前127年春,匈奴大军包围了汉朝边境两个军事重镇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和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并在沿途设好了埋伏,准备消灭前来救援的卫青。而卫青早已看清了匈奴的计谋,没有派兵去救渔阳和上谷,却是直取匈奴西北军事防御空虚之城高阙(今内蒙古阴山西长城口)和陇西(今甘肃临洮南),歼灭匈奴人数千,缴获了上百万头牛羊,收复了河套地区(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匈奴人闻此弃渔、上而去,无心恋战,损失惨重。公元前124年春,匈奴单于派右贤王对汉朝朔方发动了猛攻,意欲夺回河套地区。汉武帝派卫青去抵御匈奴。匈奴右贤王闻汉武帝已派兵来反击,于是不敢多逗留,捞了一些战利品便扬长而去。他离汉军还有几天的路程,所以他很从容地撤退。然而卫青率领骑兵,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很快就追上了匈奴,并把他们包围起来。右贤王这下慌了,丢下士兵,乘夜色带着10多个大小老婆逃跑了。此役卫青俘获匈奴15000多人,缴获百头牛羊,大获全胜。公元前124年秋,匈奴单于对汉朝采取报复行动,对汉边境多个城镇发动了袭击,杀死都尉、太守,俘获数千汉人。第二年春,汉武帝组织了反击,这次反击涌现出一位少年英雄霍去病。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率领800精锐骑兵,杀入敌阵,生擒匈奴单于的叔叔和相国,并杀死单于二爷,一战成名。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第六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霍去病表现尤为突出。他率领第一路大军穿越小月氏,行军几千里,来到祁连山下,突然出现在匈奴人面前,匈奴士兵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霍去病消灭和俘虏士兵70000多人,大获全胜。至此,霍去病在历史上成为抗击匈奴的大英雄。此役之后,匈奴被赶出祁连山,匈奴帝国开始走入没落。
汉桓帝年间,班超之子班勇最后一次打败匈奴,匈奴帝国从此陨落,致使匈奴族人散落于欧洲和中亚各地。但在公元四世纪,匈奴又在欧洲逐渐集结成一个统一强大的帝国。其实在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历史上公认匈奴是一个善于打仗的凶悍民族,只要你去读读匈奴横扫欧洲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匈奴帝国的强大。
二
四世纪中叶,从西域迁至中亚细亚西部的匈奴人入据粟特(中亚古国,今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征服了当地的统治者阿兰人(顿河流域的一支游牧民族),并将俘虏的阿兰人编入军队。后匈奴人又向顿河和多瑙河流域西侵。公元374年,匈奴人侵入到欧洲东部,现罗马尼亚东部,打败哥特人,遂长驱直入欧洲,到达现在的匈牙利、意大利、德国,以至法国等地区,使整个欧洲受到极大的震动,引起欧洲民族的大迁徙,对于此后欧洲历史有很大的影响。哥特人是北欧民族,面貌端正,蓝眼黄发,很像近代的瑞典人,身材高大强壮,性格勤劳勇敢。哥特人因受匈奴人的迫逐向西迁徙,大大地影响了罗马帝国而成为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东哥特人被匈奴打败之后,长期为匈奴人服务,与西哥特人作战,而且还与匈奴人通婚,因而在血统上、文化上,两个种族互相混杂的程度很深。
匈奴人
公元400年前后,匈奴人另一领袖乌单将陆续来到欧洲的各部匈奴人集中在自己的麾下,并打败罗马帝国,占领了今罗马尼亚地域。在乌单失势后,阿提拉家族迅速崛起。公元445年,阿提拉成为欧洲匈奴帝国的统治者。他酷好战争,在欧洲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个极为残暴的人物。欧洲人很怕匈奴人,认为匈奴人是两只脚的禽兽,可能是在巫术盛行的社会时代里受了巫术的迷惑,跑到荒野中与恶魔媾和而产生的人种,这种传统观念使欧洲人畏惧、憎恶匈奴人,甚至认为匈奴人有超人的力量,因而无法战胜;欧洲人描述匈奴人的形貌是:黝黑的脸,大头,颈部坚硬直立,骄横傲慢,目如小孔,肩膀宽阔,没有胡须,身材矮小,行动敏捷,随时可以引弓射击。匈奴人教育小孩很残忍,刚出生不久,就用刀割其面部,使能忍耐痛苦,因此之故,他们的青年的面部都有很多刀痕,也不长胡须,狰狞可怖。匈奴人始终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在战争中,军队所到之处,城市化为废墟,田园变成荒野,所以欧洲人称阿提拉为“上帝的鞭子”。在阿提拉时代,他的王庭建于今匈牙利境内。匈奴人开始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逐渐被欧洲文化同化。这一时期,匈奴的势力南到里海近于地中海,北至北海与波罗的海,东至顿河,西至高卢、大西洋海岸,这是历史上少见的大帝国,其势力范围比古代的中华帝国、罗马帝国还大。公元453年,阿提拉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死于家中。这成为历史之谜。阿提拉死后,匈奴还经历了蒙杜时代,之后匈奴势力渐渐衰微。
匈奴人
根据历史记载,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阿提拉的后裔。有学者研究指出,今天部分土耳其人也有匈奴人的血统。
十三世纪,亚洲又一帝国横扫欧洲,这就是蒙古帝国。
1219年,成吉思汗为了消灭西域另一强大帝国花刺子模,籍口该国杀害了蒙古商队和使者,于是亲率二十万蒙古骑兵西征。事实是这样:当时蒙古与西域的商贸十分频繁。有一次,四百多人的蒙古商队来到花刺子模国的东方重镇讹塔刺城(今哈沙克斯坦境内),该国发现蒙古商人带有大量的金银财宝和五百多头骆驼,遂起杀心。于是杀了蒙古商人,最后只有一人逃回蒙古,报告了成吉思汗。花刺子模国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杀了蒙古商队正好成为成吉思汗西征的借口,由此花刺子模国遭到亡国的打击,亚欧各国也惨遭蒙古铁骑的血洗。
这次西征,成吉思汗带着他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还有大将速不台与哲别。蒙古大军长驱中亚,于1220年攻占了花刺子模国的都城撒马尔干,国王西逃,速不台和哲别穷追不舍,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到俄罗斯境内,于1223年打败钦察人与俄罗斯联军,并把花刺子模国太子赶到印度。1225年,成吉思汗把所征服的西域大片土地分封给他的四个儿子,后来成为四大汗国。
1235年,拔都率五十万大军第二次西征。首先杀了花刺子模国太子札兰丁,然后大举进攻俄罗斯,攻陷莫斯科、基辅诸城,然后分兵向欧洲腹地挺进。1241年,北路蒙军在波兰的利格尼兹,大败波兰与日耳曼联军。拔都率蒙古主力由中路直驱匈牙利,打败各路阻挡军队,其前锋已直驱意大利威尼斯。全欧洲为此大为震惊,称为“黄祸”来了,犹如四世纪中叶欧洲人见了匈奴人一般。正当欧洲各国恐慌之际,拔都接到窝阔台驾崩之消息,于是急速班师,回去参与选举蒙古新大汗事务。由此,欧洲才免于一次毁灭性的灾难,否则世界历史都将重写。
匈奴西迁横扫欧洲的历史大概有100年左右,在这100年间,匈奴人与阿兰人、哥特人、日耳曼人、塞种人、芬兰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等欧洲人之间的战争不断,而蒙古人两次横扫欧洲,也给欧洲带来无限地灾难,特别是野蛮的蒙古人最喜欢屠城。从世界历史来看,亚历山大的征服,罗马帝国的扩张,十字军东征,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很难界定这些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于是刀剑与枪炮就成为了战争的裁判,正如德国首任总理俾斯麦所说:“公理与正义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三
在世界战争史中,各民族、集团和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与宗教、风俗、政治等意识形态而发动的战争,大多很难确定其正义性,而且战争的正义性它包括战争的目的正义;战争的方式的正义,也就是说在战争中不能使用非人道主义的手段,如使用生化武器、核武器等;还有就是战后所采取处理方式的正义,即不屠杀贫民和俘虏,不奸淫妇女,不烧毁房屋等。
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就是没法断公道的战争。11世纪,诺曼人威廉夺取英国王权,但仍然是法国国王的附庸和封臣,占领着法国的大部分土地,威廉为保住这些领地与法国国王进行长期的军事斗争。英法百年战争不只是为了领地,还为争夺法国境内工商业繁盛的佛兰德尔地区,这一地区毛纺织业发达,而其原料主要依赖英国进口,法国占领该地区后,英王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向法国出口羊毛。为了保证原料来源,佛兰德尔地区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于是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战争爆发的导火线主要是争夺法国王位。1314年,法国卡佩王朝国王腓力四世去世,他没有留下可以继承王位的后代,法国贵族推举查理的侄子腓力继位,即国王腓力六世。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以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要求继承卡佩王朝的王位。1337年,爱德华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国境内的全部领地,于是英法战争爆发。英法在政治、军事、经济、宗教、风俗等互为渗透,联系深广,皇室通婚,互拥皇室血统,所以对英法战争正义性很难裁定。战争开始时,英国凭借海军和陆军优势,打败法军。10年后,英军再次击败法军,法国被迫签订了布勒丁尼和约。1475年,法国染指英国王室的王位之争,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乘机向法国宣战,后双方达成协议,英军撤军,法国赔偿巨款。1542年,由于法国的挑唆,苏格兰爆发战事,英王亨利八世再次攻打法国。4年后战争结束。1949年,英格兰和苏格兰战争期间,法国向苏格兰提供援助,并对英宣战,夺回了布洛涅。英法反反复复的战争很难裁决谁具有公理。
1793年拿破仑废除了法国封建君主,获得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为了推翻欧洲所有的封建君主,拿破仑在欧洲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他先吞并了皮埃蒙特,征讨意大利、德国和荷兰,这引起英国的恐慌,于是英国于1803年向法国宣战。英国舰队在海战中重创拿破仑联合舰队。1805年,拿破仑在乌耳姆包围了麦克率领的奥军,最后奥军被打败投降。同年,在奥斯特里茨,拿破仑又打败了俄奥联军。1813年,在莱比锡战役,俄、奥、英、普、瑞等国联军30万,攻打以法国为首的20万波、荷、比、意等国盟军,双方经过激战,最后以反法盟军的胜利而告终。1815年,英、俄、普、奥、荷、比等国再次结盟,拥有60万大军,而拿破仑在莱比锡失败后已丧失元气,手下只有12万军队。最后在滑铁卢被反法联盟击败。拿破仑发动的一系列战争,非常典型地诠释了“公理与正义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战争名言。
中东战争。1948年,联合国决议同意以色列建国,阿拉伯国家强烈反对以色列在阿拉伯土地上建立国家。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和黎巴嫩五国出兵,攻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经过一年的战争,以色列打败了阿拉伯联军,占领了巴勒斯坦大部分有争议的地区。1956年,由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以色列遂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与埃及争夺运河通行权。原运河持有人英法两国也加入了战争。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11月双方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英法以撤出埃及。
以色列士兵
1967年,埃及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及边境观察所驻扎的所有军队,并撤出埃及和加沙地带,随即埃及封锁了堤篮海峡,这样埃及与约旦就可以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以色列受到严重威胁。6月,以色列出动200架战斗机空袭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基地,摧毁大量飞机。后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就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叙利亚和约旦损失惨重。1973年,阿拉伯国家为了恢复失地,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参战国有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阿拉伯联军采取突然袭击,在伊斯兰教斋月和犹太教赎罪日向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同时发动攻击,首战大获全胜。几天后,以色列组织40万军队反击。首先攻击叙利亚,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并打击伊拉克和约旦的援叙部队。埃及出动1000辆坦克向以色列发动进攻,以色列也出动800辆坦克迎战。最终以军获得了胜利。
阿拉伯联军
10月24日,以色列和阿拉伯联军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调解决议停战。1970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他们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并在此构筑军事设施,不断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区袭击和炮击。巴解组织成为了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82年6月,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巴嫩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以军出动4个旅,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兵分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袭击。8月1日,以军攻占了贝鲁特国际机场,5日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6日空袭了巴解总部大楼。第五次中东战争以伊军胜利而告终。这五次中东战争完全就是由以色列大炮决定的公理。
1980年至1988年的两伊战争,是由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引发的战争。伊拉克和伊朗都是伊斯兰国家,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其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政权。伊朗什叶派还不满伊拉克并非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组成,而伊拉克以阿拉伯人居多,两族人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冲突,积累了不小的宿愿。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两国都支持对方的库尔德人的民族对立斗争,以此造成国家分裂。两伊为边境的阿拉伯河的主权产生争议,导致两伊战争的爆发。经过8年的战争,最后双方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战争结束。这场战争联合国也没法对哪一方定下为正义之国。
两伊战争
虽然俾斯麦的名言符合世界战争史中的许多战争,但并非适合所有战争。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50年的朝鲜战争,1964年的越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这些战争的正义性并非都在大炮射程之内。所以,每场战争的正义性都需要人民的判断,需要时间与历史做最后的裁决。
四
夕阳西下,玉门关和阳关的戈壁沙滩被染成血红色,犹如一片血海。狂风乍起,黄沙漫卷,沙浪推着时光,穿过玉门关和阳关,永恒地向前。世界开始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科技高度的发达,军事武器已达到人类可以自相毁灭的地步,公理与正义是否是离人类越来越远。但是,我坚信人类崇高的正义感是不会泯灭的,她将永远驿住在我们人类的心里。
2022年1月15日写于成都
【作者简介】
薛海,男,1958年6月生。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成都市建筑技术学院、四川函授大学教书。曾在四川日报社当过记者、编辑。小说《北川之恋》、《追杀》、《天才大厨》在网上发表。部分散文在网上和期刊上发表。现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