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一〇七)
事实上,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到1941年年底盟军反法西斯阵营的形成,五六年以来,中国一直以羸弱的国力,饥寒交迫的军队,以大厦将倾独木坚撑的勇气独力坚持着远东这个世界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
尽管艰苦卓绝,凄绝悲壮,然中国却从未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屈服和妥协。
正是这种宁死不屈的铁血抗战,让美英西葡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终于放弃了过去对中国的偏见。由美国带头,于1943年主动放弃了自清末以来与中国签订的历次不平等条约,改以与西方列强同等地位的资格重新签订新的反法西斯合作条款。
中国获得这样国际地位的重新定位,是用数千万条鲜活的生命和滔滔如江河般的热血换来的。

前文说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十万热血青年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到第一次滇缅作战失利撤回国内和印度,十万精兵已经不足4万。
当然,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也不是没有亮点。除了第200师固守同古城给予日军重大杀伤,以较小代价取得了防御作战的胜利之外,还有新38师取得的仁安羌大捷。
1942年3月,仰光被日军攻占,继而向曼德勒挥兵掩杀。
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中英共同组织了曼德勒会战。隶属第66军的新38师被急调入缅参加会战。
不久,日军第33师团直取有着战略意义的仁安羌油田。
在西线马圭一带布防的英军虽有英缅军第1师、英军装甲第7旅和英印军第17师等近万人的部队,却哪里是日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数量超过自己一倍的日军击溃。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英军已经被猛虎般的日军吓破了胆。现在不要说日军兵力更强,就是只有己方兵力几分之一的日军也打不过他们。
新加坡战役就是典型的例子。担任主攻的日军第18师团只有2万多人,却将有着15万兵力的英军打得屁滚尿流,溃不成军。
英军失川失地,死伤无数,13万5000多人做了俘虏。而日军第18师团只付出了区区100人的代价。
刚刚来得及破坏仁安羌油田的英军第一师和第七装甲旅很快就被日军包围。几经突围都以失败告终。
这一次日军抢占仁安羌油田原本只想掠夺战略物质的,没想到竟然在穿插中围住了英军的一支大部队,这简直是“搂草打兔子——意外的惊喜”。顿时把小鬼子高兴坏了。
由于英军向来以保命为主,所以从马圭外围撤退的时候就已经将大部分重武器装备丢弃,还将辎重粮草炸毁,所以到了仁安羌的时候,几次突围失败后就已经是弹尽粮绝了。
更糟糕的是,他们的水源地也被日军切断,抢水的士兵死了一拨又一拨,却没有抢到一滴水。
这个时候剩余的7000多英军还有500多英美记者、侨民商人以及传教士们,等待他们的命运除了见上帝就只有当俘虏了。他们已经万念俱灰,每天能做的事情就是祈祷上帝的保佑。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迂回穿插并包围他们的,是日军第33师团的作间联队,这支日军只有3000余人。7000人的英军被3000人的日军包围得动弹不得最后只能坐以待毙,这不是讽刺是什么。
英国人被吓破了胆,那点傲慢和绅士风度早被吓飞到爪哇国去了。英军驻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急忙向中国军队求救,并跑到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那里去请救兵。
在史迪威眼中,英国人此刻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亚历山大还有点勇气吗?灾难使他萎靡不振。”
连总指挥亚历山大自己也坦率地承认“我的人很害怕日本人。”他还说,想让英军守住一个据点,就像“想让一只胆小的麻雀到自己的窗台上来筑巢一样困难”。
终于,仁慈的上帝出手来拯救他可怜濒死的孩子了。这只上帝之手就是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
4月18日拂晓,在师长孙立人、团长刘放吾的指挥下,第113团果断投入攻击。在中国军队的突然而且猛烈的攻击之下,当面日军被击溃并撤退到平墙河以南。
我军渡过平墙河继续攻击,却因日军在南岸依托原来建好的工事顽强阻击而未能奏效。
至天黑,我军停止了攻击。
见激烈的枪炮声渐渐停息,被围困的英军指挥官斯利姆急了,直接给师长孙立人发电报:看在上帝的份上救救我们,我们已经弹尽粮绝、没吃没喝两天了!
孙立人给他回电:我们一定会把你们救出来的,哪怕我们战至一兵一卒!
当天深夜,113团在二营的掩护下,一营和三营渡过了平墙河。至拂晓,三个营全部悄悄地过了河,潜伏到了日军阵地前沿。新38师的112团也紧急驰援接替了113团的阵地并作为预备队。
19日天刚透亮,113团就在英军的坦克和火炮的全力掩护下突然发起了攻击。
已经数日担任迂回穿插作战任务已经疲惫不堪的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阵地很快就被我军突破。
接着,我军全力攻击501高地。

501高地的位置至关重要,谁控制了这里,就可以控制通往仁安羌城的整条公路进而掌控整个仁安羌。
争夺501高地的战斗从双方一接火就打成了白热化的炼狱。敌我双方反复争夺,整个山头火光闪闪,弹片横飞,就像一个散发着腾腾蒸汽的巨大蒸笼。
阵地三易三得,每当一方占领阵地,对方的火炮就立刻覆盖上来。日军除了火炮,还有飞机俯冲扫射,投掷航弹。
我方也不含糊,除了远征军的迫击炮和山炮等伴随火炮,还有英军的榴弹炮等重炮和坦克的直射火力,也炸得日军血肉横飞。
仅仅半天时间,501高地就演变成了一座恐怖的人间地狱,阵地前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双方士兵的尸体,到处是残肢和鲜血。

打到后来,战斗变成了中日军队的贴身肉搏,兵刃的钢铁撞击声,拳打脚踢、牙咬嘴撕的喊叫声,拉响手榴弹双方同归于尽的爆炸声不绝于耳,惊心动魄。打到最后,拼的就是双方的意志力,看谁更坚韧更顽强。
中国士兵一拨一拨地冲上去,一批一批地倒下,后来更多的人更像潮水一样前赴后继地冲上去。
激战中,第三营营长张琦身负重伤,犹振臂大呼:“弟兄们,杀鬼子,杀呀!”直到气绝身亡,为抗日救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目睹自己长官的壮烈牺牲,官兵们更是杀红了眼睛,前赴后继地冲杀向前,接二连三地拉响了炸药包、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阵地上腾起的火焰浓烟映红了半边天。
到最后,骄横的日本兵终于顶不住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自杀式的疯狂进攻,邪恶的武士道在正义的力量面前开始战栗颤抖。
从他们踏上东南亚,一路与英军作战,基本上没有遇上过像模像样的抵抗,甚至感觉比平时训练演习还要轻松。
这次突然遇上了中国军队暴风骤雨似的猛烈打击,一时间竟然被打懵,惊骇之下,日军的战斗意志被完全摧垮,越来越多的日军开始逃逸。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日军一旦溃败就如同水坝垮塌,一泻千里,溃不成军。都说日本兵训练有素,攻击起来迅疾如风,世上无双,没想逃跑起来也是快如闪电,天下无敌。
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掩杀,一举拿下了整个仁安羌油田,同时攻破日军据点敦贡村,解救了前不久被日军俘虏的200多英军官兵。向被围困英军移交人员的同时还移交了一百多辆载重汽车和重型装备。
此役中国军队伤亡500多人,其中阵亡官兵达204人,伤亡人数占了113团全部兵员的60%。

而日军的损失更大,据战后统计,日军的伤亡人数接近了1000人。惨烈的501高地之战成了缅甸战场的绞肉机。
被围困的英军第1师和装甲第7旅以及这边协同113团进攻的英军第13师当时都亲眼目睹了这场血肉横飞的惨烈战斗。而且被眼前这真实惨烈的战况吓得目瞪口呆。
这情景有点像中国历史上的秦末战争,十余路诸侯在巨鹿讨伐秦军,当项羽的楚军从血战中胜利凯旋回营的时候,各路诸侯都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足以体现他们被震慑的程度。
当这7000英军和500多侨民传教士被中国军队解救出来的时候,他们无不向中国军队敬礼,含泪高呼:中国万岁!中国军队万岁!
后来,这支英军在印度又偶遇新38师的官兵,虽然各自行进在不同的道路,但他们还是自发地停止了行军,面向中国军队行军礼致敬,有的人还热泪盈眶地向中国军队高声呼喊表示感谢。
这一次中国军队成功解救英军的战役被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战役”。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还在为此感谢中国。

仁安羌之战日军也有几个没有想到。没想到人数只有他们四分之一的中国军队竟然敢于主动发起攻击。(新38师113团只有不足1000人的兵力,而作间联队加后来的援军达到了4000人)
没想到英军这次与中国军队配合得如此密切,实施的炮火如此猛烈。(这也是英军受到了中国军队的感动,说到底中国军队是帮他们救人)
还没有想到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这么顽强。
这支劲旅的官兵大部来自湖湘子弟,在长沙和贵州都匀都受过正规严苛的训练,军事素质好且士气旺盛、求战心切。
他们的团长刘放吾参加过两次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战斗经验丰富而且敢打敢拼,富于牺牲精神。
他们的师长孙立人更是一代名将,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军事院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曾身经百战,9次负伤,受到过中、英、美等国的无数的炫目的光彩照人的功勋荣誉。

功高震主并不是好事。孙立人到了台湾之后就被老蒋安了一个“兵变”的罪名关押了起来,从此郁郁终老。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