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年味/原创首发
文/谷雨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特别是除夕这天,
从早上到第二天早上,
就是和唱戏一样,
有序幕,有高潮,有尾声,
戏里有人物,
有背景,有音乐,
每一个人都是演员,每一个环节都演得认认真真,
构成了一台
欢乐、团圆、喜庆的大戏。
春联
在初夕的早上,
每家每户都起得很早。
把最美好的词语,
泼墨在红纸上,
晒在大门口。
再节俭的人也不会
在春联的用度上吝啬。
不会写毛笔字帖的,
就去商店买好自己心怡的对联
每家都有一幅对联和福字,
楹在自己家的门上。
年画
年画多数是孩子的画面
有娃娃骑着鲤鱼跳龙门的
还有挂满五谷丰登的
这么多年一点没变
脸上写满丰收和富裕
年画贴墙上,
一般都保持一年,
待明年贴新年画的时候,
才能够撕下来。
从正月初一开始,
年画就成为亲戚朋友,
左右邻居拜年串门的欣赏品。
福字
对生活的渴望
多数人选择了要稳稳的幸福
迫切的人把福字倒着贴
还有横着贴的
窗花
精心裁剪吉祥
愿望淋漓尽致的展现
刻意装点节日
反正都是美好红火
灯笼
高大门楼挂纱灯
外面红来里面空
繁华总是取悦眼睛
红灯照得满堂红
感觉心里暖融融的
爆竹
就算希望一一在空中破灭
而新的想法又会在风中弥漫
飘向远方
爆竹璨耀,也象征着疫魔驱逐了
预示明年能走向辉煌的憧憬
年夜饭
年轻时纠结餐桌上的内容,
开始注重吃饭的水准和质量,
现在才发觉坐在一起的
不只是想着吃什么,
就是一种心情,
一个仪式。
就是很常时间不见面的亲人,
坐在一起叙叙旧。
压岁钱
给予的是希望,
收获的是祝福,
各有所得 皆大欢喜。
关爱和尊重,
在整合家庭伦理关系中,
达成了默契!
门神
秦琼和尉迟恭
只是其中的一对组合
辟邪除恶
践行的是否心甘情愿
而现实中的门神
迎来送往尽职尽责
接神
接神有两种方式
一是接财神
就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塑造了一个个无影的形象。
一种情感的寄托,演变成一项自觉自愿的活动。
二是接祖仙,就是祭祖。
“接神了——”
它是除夕夜祭祖、接神、守岁
三项活动最重要的一项。
接神顾名思义,
就是把神仙都接回来过年,
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图的是吉利,
是老百姓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托。
祭祖
在祖先面前
我只是默默跪拜
少提诉求
最想问的是
我的人生抉择是否正确
祭祖也有在初夕前几天
去坟墓祭拜的
忌口
就是从初夕夜到春节这一天
不能说最忌讳词语
以防神灵怪罪
垃圾这一天都不能往外丟
以防财运流失
放鞭炮
孩子们最喜欢放鞭炮了,
大人事先给孩子们准备好鞭炮、
点燃的蜡烛或者香火
在每顿吃饭之前
燃放鞭炮后才能吃饭
拜年
大年初一,吃过早饭,
各家各户的年轻人
开始给亲戚拜年。
大街上,人们互相见面时,
第一句话就说:过年好!
就这样,一直到正月十五,
年味儿才渐渐地淡去,
人们开始了平常日子的生活。
走亲访友
过年放假,借此机会,
走亲戚朋友,
互相请客,
增强感情交流,
把买回来的年货吃掉。
虽然说,小时候家里很穷,
过年没有几个菜,
但是大家却是把年过得有滋有味。乡亲们那种对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直让人感动。
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已经不缺吃少穿,
过年吃喝穿戴与平常一样,
平常日子与过年没有太大的区别。环境保护的需要,
不允许放鞭炮,
没有了接神环节,
拜年也就是动一下手机,
发个祝福。
没有了仪式感,
少了许多乐趣。
年的味道一年比一年淡了。
国家有仪式感,国庆节搞阅兵,
家庭同样也需要仪式感,
否则,天天都过平常日子,
人会疲惫的。
所以,要想把年过的有滋有味,
就是要保留年俗,
让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去粗取精,发扬光大。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