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泽湖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洪泽湖大堤,运河枢纽,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灌区,正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淮安市洪泽区古堰管委会主任、区运河办主任许正文介绍,洪泽湖是水利之经典,旅游之名牌,江淮之绿肺,是中华民族之瑰宝。近年来,洪泽区组织文化文艺工作者围绕洪泽湖开展创作,涌现了大批优秀作品。
夏宝国,洪泽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辞赋作家,喝洪泽湖水长大。十年磨一剑,2013年以来,他立足洪泽湖,激情澎拜,创作赋文60多篇,在文坛独树一帜。 今日推出他的《赋韵洪泽湖》八赋中的第二篇《洪泽湖石刻赋》,敬请欣赏!
洪泽湖石刻赋
夏宝国
九州悠悠,名湖众多,石刻遗存,数不胜数,涉及黄淮,兼蕴济运,文史共丰,乃数洪泽。
夫百里长堤,或誉文化长廓,溯之神禹,筑于元龙,凝季驯之智慧,聚康乾之良谟,蕴靳辅之赤胆,藏陈潢之忠心,洒工匠之血汗,诚水利之经典。石刻遍布,遗存众多。北至码头,南达堆头;远及明代,近至今朝;上至庙堂之高,下及江河之远,皆有所涉。论其分类,或曰工程碑记,或曰御题碑刻,或曰吉祥图案,或曰吉言祥语,或曰工头工尾,或曰工程遗址或曰残存碑刻。
斯《新筑草子河堤碑记》,乃现存最早碑刻之一,时属明代万历二十二年,筑堤人督抚李戴,“令砻碑刻记”。工程建设,财务状况,一一公开。工程管理,“分界看守,画地巡视,遇坍旋修”,“栽柳三层,以拥水浪”。信为今大堤管理之鼻祖。苏茂相《清口灵运碑记》录其久旱躬祷求雨之情切,亦状雨后运口畅通,千舟竞发之风景。是时为官者忠君爱民,可见一斑。林家西滚坝,张鹏翮躬身经画,李楠韩文煜之共筑,“气势宏壮,坚固完美”,“高堰益坚,淮扬永奠”,意义重大,财务公开,言之凿凿,古今罕见,诚为洪泽湖大堤工程建设之典型。御题石刻,当数乾隆,百里之距,十通有余。《乾隆辛未春阅高堰工有作》碑;“皇考重河防,神谟定庙堂。帑金颁太府,高堰安淮扬。济运南输北,安流清汇黄。申咨惟善守,千载固苞桑。”夫高屋建瓴,挈领提纲,其他御题无不关乎洪泽湖大堤,多涉“建堤以为民,民安赖堤利”,叹“洪湖实巨浸,高堰为障蔽”。吉祥图案,或称“普庆安澜”,或称“狮子盘球”,或称“鲤鱼化龙”,或称“马上封侯”,或称“如日中天”,或称“如意长升”,或称“丹凤朝阳”,或称“福禄进爵”…,图案精美,内涵丰富。
吉言祥语。若名“一统万年湖平工稳”,若名“风平浪静”,若名“国泰民安”,若名“普颂安澜”。若名“永保群众利益”,若名“人民屏障”,若名“保民生安全”。斯名“金堤永固”,多达八处!寓意深刻,叹为观止。
工头工尾,工程遗址,残存碑刻,各有千秋,亦透施工者之智慧,彰设计人之匠心,若弥足珍异。
龟山石刻,品种丰富,内容博大,斯圣旨碑,斯重修淮渎庙碑,斯移建安淮寺碑,斯陶澍龟山访禹迹碑,斯麟庆奏再查洪泽湖淮渎碑,不胜枚举,皆淮河文化之奇葩,运河文化之瑰宝。
裴君寻访,连续多年;慧眼识宝,巾帼梅娟;愚翁不舍,梦萦魂绕;累计发现,四百余处。精心编纂,集锦出版。东海妙笔,盛情序言;张公细审,反复阅研;多方努力,共谋成书。中国文史,力推佳作;运河文化,乃为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