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初夏,我与夫人慕名来到陕西礼泉县土洞村,参观了著名军旅艺术家杨兴文老师的田园艺术馆,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为之激动,为之震撼,收获满满。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与杨老师更多更深的交往交流,对杨老师其人其艺其园有了自己更深的认识,这里不妨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盘托出,与大家分享。我主要说三层意思,也可为三读杨兴文,以表我对军旅艺术家杨兴文老师的多面解读。

一读其人
第一次与杨老师相见,是在初夏的一天,碧空万里,阳光灿烂,麦熟穗香,遍地金黄。我们去他的田园艺术馆里参观。这是一个经过十多年精心打造的田园艺术馆。一进园区,放眼望去,绿荫一片,层层叠叠,鸟语入耳,花香扑鼻,田园一幅大自然的风景,如诗、如歌、如画。真是:风景这边独好!园内的小院子里,御杏泛黄,核桃青果,挂满枝头。桃树、葡萄藤架、无花果树与柿子树等都结满了绿色的幼果。各种奇花异草,芳香缕缕,沁人心脾……此刻,不由得使人想起了"桃花园里可耕田……"的名句名篇。杨老师,不就是当今的东晋诗人陶渊明吗?于是,我心里也黙黙地吟诵起来:田园艺术景似画,艺术田园画胜景……

与杨老师会面的霎间,一种军人特有的气质从内向外扑面而来。他的握手,他的笑语,他的泡茶,他的请烟…都让人感受到了一个军人的热情,好客,真诚与率直……
也许是他温暖的话语,也许我们都是军人的缘由,虽是第一次见面彼此却没了生疏的气氛,倒有一见如故说不完的话题,还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几句交谈之后,才知道杨老师的老家就在这个土洞村上。小时候他在这片田野里,在北面这条泔河岸边,在唐昭陵脚下打猪草,捉迷藏,挖红薯,下河摸鱼捉蝌蚪。这里,留下了他多少童年快乐的时光和少年时的童稚趣事,美好记忆。后来他从这里走进了军营,从当战士做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努力前行,直干到副军级离休。军旅生涯,他频繁调动,经历丰富,熟悉军事和政治工作以及经营管理等等。每一岗位他不弱不逊,走到那里,干的总是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而在他整个的军旅生涯中,最为亮眼最为引人的就是他从来也没有放弃过的绘画艺术,几十年如一日,既便是在部队农场当主任或连队当军、政干部时,也没有放弃追求艺术的梦想。业余时间更是拼命三郎,大都用在了学习研究国内外绘画艺术上,从不间断也从没怠慢。后来从基层调到兰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做专业创作员,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更是如痴如醉。于是,才有了他今天艺术上的不斐成就。诚然,成就的取得,自然少不了师母李雪茹背后的默默支持和奉献!她是站在杨老师背后的一位真正的无名英雄!也是第一个观赏杨老师画作的特别观众。

当参观了他近百亩的田园艺术馆,再仔细观赏了他园内小院里墙上悬挂的几十幅美术作品,在鸟语花香绿叶掩映的图景中,不禁使人顿感:此处别有洞天非人间呵!那一幅幅艺术作品在太阳的光照下熠熠生辉。此刻,每一幅作品似乎不约而同与你对话。当你站在作品之前,需要像喝咖啡一样地慢慢品味,与作品面对面,好似与艺术家神交攀谈,又怎不使人浮想联翩,心生敬意,暗暗折服。他的作品独特而深邃,大气而高端。一生中见过不少艺术大师的精品力作,但还从没见过他这种风格和表达画语,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军旅艺术大家。
当参观完了他的画室,再次坐在院子的石櫈上,聆听杨老师滔滔不绝娓娓道来他对园子未来的谋划与设想,说到激动时,他手舞足蹈,不由自主地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他的艺术理想与追求。他真的像个天真稚气的孩童,眼中闪烁的全是无限的美好与向往。他说他想把这个园子打造成一座与众不同的艺术殿堂……而他的话题,却把我带进了另一条思绪的隧道。我在想,难道杨老师要开发文旅项目?在这片伊甸园里,一位已成名的艺术家,学一下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园里专心创作画画,种菜养鸡,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不好吗?这又何乐而不为呢?他一九五五年生人,离休了都奔七的人了,还给自已这么加压加码,这又是何苦呢?劳心费神去打造什么艺术殿堂?难道他是想用艺术搭台,让经济在这儿唱戏挣钱不成?他可不是爱钱的人呵!我毫不见外直接问他。这又是为何?也许这是我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当记者的职业习惯所致。杨老师停了停,笑着平静地对我说:就三个字!我又追问哪三个字?他说:做好事!为家乡做点好事,把园子打造起来,将来就留给村子了……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原来他是想用他的艺术打造一座殿堂,吸引人们来旅游,借此带动村民走向富裕。为村上贡献一位离休战士的最后一点余热。我彻底明白了,啥叫故乡情结,啥叫军人军魂!啥叫战士情怀!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不都藏着一个故乡情结吗?只不过是这个情结平时并不显山露水,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水分温度,它就一定会自然而然的生发。杨老师的心意我完完全全理解了。这还因为,与我退休时的情形产生共振,五年前我退休时也是同样的心境,为了抢救故乡阿尚村十年没耍的宝贝社火,不知那来的动力和疯劲,与几位游子合力发起了全村几百名在外游子捐款抢救阿尚社火的活动,最终培养了社火新艺人,完成了社火申报县、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杨老师想要做的不就是与我们几年前做的一样的故乡情结吗?他自从离开土洞村走进军营,一生都在追求绘画艺术,离休归来带着满满的故乡情结和不扉的艺术成果,乡音乡情乡愁始终没变藏在心里,他想以他的绘画艺术及艺术家的视角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打造一个艺术殿堂,为故乡留下永恒的文化遗产,也为村民们致富寻找出一条新路子。他似乎早早就看到了商机,为此也已足足做了十多年的准备。在部队还没有离休前,就谋后而动。每年的阳春三月,他利用休假回到家乡栽树造园,一年一年,硬是把村上一个沟沟壑壑废弃了的垃圾场改造成一片绿荫成林的田园艺术馆。为此,他付出了多少汗水与辛劳,出钱出力流汗,他与老伴的工资等,只要手头有一点钱,他都砸进了这个田园艺术馆,他穿旧衣,穿烂鞋,深耕在这片梦想的艺术田园,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别人问他,他说自己本就来自农村,来自农民,当别人的不理解和误解时,他暗暗伤过神,落过泪,但代价再大他说这算不了什么,他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回报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以艺术文化,完成故乡情结在这片园子里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兴村富民。

二读其艺
说起杨老师的艺术作品,因为我是个门外汉,不敢在专家特别是评论大家面前班门弄斧。但对他艺术作品看的多了,也就有了些许感觉,这里就谈点自己的感受。说实在的,对杨老师艺术作品的认识我有一个过程,也是凭着自已的第六感觉,初看他的画,与夫人同感。夫人说她觉得这画很特别,好画。夫人说好那一定八九不离十。说好自然也有她说好的道理。虽然她画不了画,但她通读杂书,喜欢欣赏世界名画,她的眼光和感觉一定不会错。我也觉得这画与众不同,无论是每幅画的内容,布局,画风,用墨着色,特别是色彩斑斓的红黄蓝绿非常亮眼,幅幅都让人眼前一亮!以感觉好不好来判断它是不是好画,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所以,如果有人此刻问一句这画好在哪里?我真怕一时三刻也无从回答。所以也就轻易不敢胡乱发言。后来经过一年多与杨老师的接触,交流,反复观赏玩味他的作品,尽管看他的画近千幅,但这乃是冰山一角,而印象和感受仍是若明若暗。
杨老师的艺术创作,从题材上说涉猎的非常广泛,内容丰富多彩。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一是他的创作内容在选择上多为大题材,主题宏大,宽度高度都非比寻常。比如说他表现自然生态的作品《沙尘暴》系列;反映社会民生的《下海潮》系列;《孤独》系列;《黑色的回忆》和《家族》系列;民生世相百态系列以及钟馗系列等等作品,这些反映人类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和民生生存的人的大主题作品,总是给人以视角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他将自然生态的恶化和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以无声的呐喊、呼唤,无言的挣扎和沉默的抗争等,以无情的批判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作品初看起来很是抽象,再看感觉就有了一些味道,回看便意蕴深远,灵魂叩问,给人启示,发人思考!所以,他的画不是一眼一次就能读懂,要反复的看不断的品,才能体味到它真正的内涵与价值。

二是在表现手段画法上尽管他运用了西画的抽象手法,却在其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元素交融表达,使各类题材的完成以别样的画面呈现。这种呈现也可说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但还不仅仅是为结合而结合,他是在结合中追求一种新的境界、一种再造的全新结果。可以形象的比喻一下,她就好比国人与外国人联姻后,产生的后代为混血儿,而这个混血儿不但形美体健,且表现出强盛的生命力,这是它结合后的最大收获。也是他要追求的艺术目标。
三是他将艺术家要表达的情感内涵融入在作品中,形成了独有的个性与自已的画风派别,让你在慢慢的品味中体会去读懂作品的真实涵义。无疑,可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中国式的当代表现主义混血新派,自成一体。我们不妨再看看他的钟馗系列作品,形形色色,神态各异,威武而神威,天然而善良,满满的正义,守护与公正等,都是他画钟馗不变的魂灵。它时而正面立刀守护一方百姓;时而横刀立马捉鬼除魔,笔墨落纸,无不寄托着艺术家的爱与恨,情与仇,传导着艺术家的心和声。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诚然,这些都离不开艺术家军旅生涯的锻造与积淀,他把威武,正义,守护,英雄等元素全都融入到作品中,也正因此,他的钟馗系列作品才出神入化,满满的血肉之躯传传递的精气神而有别于其它才不平庸,显示出了与众不同,为人们所厚爱,为众多的藏家们和大众的青睐与追捧。

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那么,我们可否这样去理解,歌亦为心声,画亦为心言,心语,心情,画也为心声。仔细观赏杨老师的画品,你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他是在用血与墨和着作画,每一幅都是发自骨子里,发自灵魂深处的情感洋溢,澎湃激荡,翻滚奔涌,或狂野,或怒发,或目空,或痴瘨,或醉骂……都是发呼于情,融入水墨,泼洒于纸,从心底里迸发出的狂浪,喷发出的彩珠,射向四方,滴滴飞溅,墨落成画,惊天地,泣鬼神。
他对钟馗情有独钟,除了以水墨画表现各种形式的钟馗外,我们再看看他园区里的一片空地上,他正在精心打造的铁艺作品《双面钟馗》和《四方钟馗》,这是他雕塑的力作。目前,以铁艺雕塑表现钟馗的作品尚未听说,而这些铁艺钟馗,无不表现出钟馗的那种善良,包容,公正,正直,正义,威武,嫉恶如仇,英雄守护天下苍生的英雄气概和人间浩然正气,彰显出艺术家厚重的生活积淀与文化底蕴,也许,这将成为一个时代新的文化符号,更寄托着艺术家的理想与追求,传导着艺术家的灵魂与魂祈。

其实,杨老师的抽象画并不完全抽象。不少评论家曾赞誉他是中国的毕加索,我初始参观他的画品也这么认为,而杨老师却不以为然,并不同意这种谬赞!为什么如此说呢?纵观他的民生系列等大主题作品,那一幅幅红黄蓝绿相间的搭配,大红大黄,花花绿绿的涂抹打扮,总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在我们中国的民间文化里,在逢年过节的民俗社火里,在跑竹马,走柳木腿,耍大头娃等等民间故事的演绎活动中,无论是表演者的衣着服饰,还是脸上的化妆色彩,无不就是红黄绿的搭配吗?大红大黄大绿,节日喜庆,载歌载舞,热烈非凡,亮人眼球。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的民间艺术大师”的旬邑“剪纸娘子”库淑兰的剪纸作品,仿佛在杨老师的作品中也能找到影子,但当你要去认真找寻时,却发现怎么也找不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杨老师的作品在兼收并蓄,它不单是纯粹的拿来了事,而是在消化之后,为我所用,汲取传统中优秀的精华,创造出属于中国式的表达和独自的艺术特色风格。才使作品赋予了无穷的魅力,这也是他作品呈现表达的第四个特点。
总之,读他的画,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感知,感受与感动:那就是画中传导出的一种活着的灵魂,或赞美歌唱;或呐喊呼唤;或嫉恶鞭鞑;或守护向往;或悲天善良;或自由狂放……犹如炎炎夏日中,行走在戈壁滩上渴了喝下的一口甘霖雨露;又如用力摇动着的啤酒瓶突然打开瓶盖喷溢出来的缕缕白沫;还如卡在喉咙里的鱼刺终被拔出后的那种舒畅……但绝不是无病呻吟,也绝无为画而画,它画中有话,画中有声,始终传导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和艺术家的追求与梦想……
有人会猜,杨老师一定是位美院的高材生。初识杨老师参观他的作品时,我心里也在这么想,他一定是美院的毕业生!可是我们都猜错了。了解了他的艺术生涯后,才使人吃了一惊,原来他没有上过一天美术学院。不少专业美评名家都曾发出唏嘘感叹,我们美院咋就培养不出这样的大才,看看当今美院出来的,大多都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死守教条,缺乏突破,没有自我。而杨老师的作品,无拘无束,画我心意,画我所思所想,画我所爱所恨,见了他的画就像见了他的人。这恐怕就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吧,而天赋是学院里学不来的,那是娘胎里带出来的。

但天赋之外后天的努力也需要承认。一个人的天才是他的左膀,而后天的努力则是他的右臂,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杨老师的艺名叫熬之。一次我问他为啥起艺名为熬之?他讲起了这个艺名的来历。他说小时候,父母亲给他起的幼名叫熬娃,父母亲都是文盲,等他稍懂事时问过他的名字,父亲对他说,以后长大了不论干啥事,都要熬,功夫熬到了,事也就好了。可见,他的父亲是多么的足智见远,从此以后,父亲的这句话就种在了他的心里,融进了血液中。成了他的座右铭,后来他就把父亲的这个意思融入了画名中,取名熬之,以时时铭记,以熬换得结果,以时间换取目标,以坚持坚持再坚持去实现他的艺术梦想!后来,他偶尔看到了一个词句"熬则熬,忍则忍,熬字下边四点水;忍字头上一把刀”,他明白了凡事要熬,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凡事要忍,不忍成不了大事。他以熬和忍锻造他的性格,在人生的道路上,以这种信念,朝着自已酷爱的艺术拼命的学习探索,多少年来,他苦于画,他观画展,拜名师,研理论,临名作,全凭自学,废寝忘食,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多少个春秋与寂寞为伍,与孤独作伴,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练在艺海里搏击泛舟,后来,他的作品接连不断地在《文化艺术报》《艺术界》《水墨》《美术文献》《文艺报》《西北军事文学》《西北民兵》《人民军队》报、《解放军报》《 解放军生活》等全国多种报刊杂志上刊发,并被全国多位美评专家在报刊上热评,一时引起了不小的热议与轰动;作品数次参加国展并多次获奖;先后在北京、西安、深圳、兰州四次举办大型个人画展,一次又一次引发轰动,为多家媒体聚焦及众多美术评论大家热评广议,作品为多家国内外机构和个人及收藏家们追捧收藏!
他的书法与诗歌亦别具一格,用心书写,用情吟唱,与他的绘画作品一脉相承。无论是书法还是诗歌他都将此当作一个有形的承载,而表达他内心的无形,再传递出他的多愁善感,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悲天悯人,有趣灵魂的有形……像一股股久违的清流,从心灵的缝隙里千迥百转,涓涓流淌,带着他的痴情醉意,本真本色,带着他的不屑世俗,一路放歌,一路向远……从而受到读者的称赞!

三读其园
说起杨老师的土洞村田园艺术馆,这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十五年前,杨老师在休假时回到老家,村上一位要好的乡党告知他,村北边泔河东边与西边的两块地都被西安的老板租用了,说是要开发文旅项目,剩下夹在中间的一块地现在还没人租,你在部队有人脉,要是能将这块地租下来,也算给村上父老乡亲办了件有益的大好事。杨老师听了后当机立断说:走,现在就去看看。他来到这块地里还没待转完,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尽管村上已将这块地废弃了变成了村民倒垃圾的场地,但他不在意这些。此时,这里的光景是:地块荒芜,臭气熏天,一片光秃秃的黄土景象,而他却神差鬼使地被这沟沟壑壑迷住了心窍。在他眼里,这里有沟有水有坡也有平地,更有黄土堆成的天然大土包,尤其是那一层一层一块一块的土地中央,独立的耸着一座黄土包尤为显眼,这是天地的造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在他眼里,满含兴奋,这可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呵!住在这里,它能时时激发你艺术创作的灵感。转身北望九嵕山,唐昭陵近在眼前,泔河北岸便是皇家陵园,多少王侯将相大臣陪葬在这儿,东边不远处还有唐代御道遗迹,这儿曾经繁盛一时,小时候常在泔河两岸玩耍,听上了年纪的老人传说,这里的土里,埋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唐王李世民在此与妃子戏水钓鱼,守军在此护陵的神秘传说,举目东望,唐十八座陵墓依九嵕山山脉一字排开向东,直延伸到富平县境内……他心里激动无比,他说他当时高兴的像怀揣着兔子,心跳都加速了,不由自主地掉下了兴奋的泪花。整整一个下午他就坐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直到天上亮满了星星才不舍地离开。

第二天他就去找村上干部办理手续租下这块土地。而此事在村子很快传开,村上不少同龄人也在劝他别脑子发热,说这块地有啥用?租它你白花钱!也有讽刺他的:一个军官竟看上这么一个臭垃圾场,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便是脑子进水了……风言风语,他不为所动,也一言不辩,可有谁能读懂这块满是垃圾黄土沟坡的灵性呢?又有谁能猜透杨老师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呢?此后,他卖画,他借钱,他将他的工资和师母的工资一年一年往里砸;生活虽苦点不算什么,他咬咬牙,清运垃圾,修路挖渠;栽树种花,建造鱼塘,他拉运石料,修补保护自然景观,尽力维护原生态面貌……年复一年,以艺术家的思维造他心中的伊甸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硬是把光秃秃的黄土沟坡变成了绿荫荫的艺术田园。如今,站在园区入口处,北望整个田园,七叶树全覆盖,郁郁葱葱,画室掩映在翠竹丛中,在通往画室的小路上,葡萄架搭起的绿色长廊簇拥着,一直伸进那座独立的大土包上,真是一处神仙境地呵,而他的多少幅艺术大作就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
每当杨老师陪着一拨拨前来参观的人,他总津津乐道地讲述着他对园子的每一块土地的恋情和解读,谈到未来的设想,说到兴奋处,总是情不自禁地指点比划,像个单纯的孩童,憧憬着,完全沉浸在他梦想中的艺术殿堂。
园内的一花一木,一石一阶,都是经过了他的双手,他以他艺术家的视角在设计打造着他心中的艺术田园,梦想王国。

园内十多间民宿客房,每一间的砖石椽木檩条,都是他精选设计,亲自建造的建筑艺术品,他不仅精通绘画艺术,懂得经营,熟悉管理,还通达建筑美学。民宿内的书画作品布局悬挂,都是他亲力亲为设计创造出的不一样的民宿景观客房。
他说,未来他将用三年的时间,在园子内打造一百件内容各异的铁艺作品,各种形态的钟馗若干件,特别是要在园内独立的大土包上雕塑一个高15米,宽12米的巨型《四方钟馗》,四面四身,形象各异,以表现钟馗守护天下苍生,护佑四方生灵的文化载道,精神传承的传世力作,并将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还将雕塑一组巨型铁艺作品沙尘暴系列;除此之外,还要为三年的世界新冠疫情雕塑画像,雕塑一幅巨型的黑色地球铁艺作品,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一世界性的全人类的共同灾难……
而这些作品,所用的材料你绝对想不到,竟然都是些废铜烂铁,他说要化腐朽为神奇,变废铜烂铁为艺术精品。
是啊,真令人拍案惊奇,叹为观止!此时此刻,我仿佛才真正走近了他,走进了他的心里,读懂了他的艺术,读懂了他的心意和他对这片园子的热恋与痴情,厚爱与梦想:田园艺术,艺术田园!以此为舞台,唱他心中回报故乡父老乡亲的歌!
我也终于明白,难怪那一拨拨前来洽谈合作的老板,却一个个地激流勇退。没能成功!杨老师说,谁来合作,我都欢迎!热情的欢迎!热烈的欢迎!盛情地接待,但你要读懂这个园子,读懂作品,真正读懂这片土地……更要读懂他的心意……也许因为没有读懂,所以无缘对面不相识。于是,那些想来搞农家乐的,想来搞保健养生的,想来搞养老院的……都被他统统地婉拒了!

他在寻找什么呢?寻找懂他的人,懂他艺术的人,懂他为何苦心经营这个园子的人。他一直在寻找,也一直在等待!在寻找中等待,在等待中不忘前行……
在这片多情灵动的土地上,在这片自由飞翔的创作天地里,他要自由的放飞他的艺术理想,追逐他的梦想,以他的水墨丹青与他的铁艺作品双双联姻,他要在这里为她们喜结伉俪举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婚圣典礼赞,让水墨作品与铁艺作品在这里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相敬如宾,相映生辉,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世界,永恒不朽的传世作品,打造出一个理想中的田园艺术殿堂,申报文化遗产,留给故乡,造福乡里,回报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留给世界,不负今生。
如今,乡村振兴的大幕已经开启,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雨露滋润,凝心铸魂,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
未来,土洞村田园艺术馆座落在西面通往礼泉昭陵的南北旅游大道与南面通往礼泉烽火的东西旅游大路形成的夹角上,使这个田园艺术馆的区位优势更加凸现,这里注定将成为一处艺术打卡的网红景点,实现杨老师的故乡情结:艺术兴村富民的文化梦!

我猜:这便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一趟,生命的底色与本真;
我想:这也是他穷其一生的追求,精神世界财富的拥有;
我读:这就是他走过人世间这一回,生命的真正价值与全部意义……
2022年12月16日

于咸阳毛猴阁
鲁建超,男,笔名:灵奇,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店张街道办阿尚村人,1957年2月7日生。中国国际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长城书画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协会员,咸阳市书协会员。
自幼喜爱文学书画,曾在部队任新闻干事,退役后,一直从事报纸新闻工作,供职于《咸阳日报》社,已退休。先后数次在中央、省、市多家媒体和杂志发表新闻、文艺作品千余件并多次获奖。
诗歌《走出窑洞》、散文《魂系三峡》分别获首届中国微型文学作品大展二等奖,并被收入当代文学丛书。《初恋的回声》获全国首届“情人岛”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
著有《五味集》《追梦》。2014年10月6日至8日毛体书法作品参加“文化中国梦”毛体书法北美展后被永久收藏。作品入选第三届“长城杯”全国书画展。其独创的书画作品《双猴献寿》《猴寿》和毛体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国内外展览后被多家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现致力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和文学事业的助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