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刘伯承元帅站岗
文‖王连生

一九八五年春,部队进行百万大裁军,统一实行“三三制”。我所在的中央警卫第一师第三团机炮营,就是这次我们团裁军的重点,当时我是营部的通讯报道员,因偶尔在报刋上发表“豆腐块”小文,年年受到营嘉奖,所以,营教导员王书印对我这个小兵特别器重,在他临转业之际,多次向团政治处推荐,于是,我如愿以偿地到了政治处宣传股工作。
进入新的环境,总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可紧张的部队生活,却不给我喘息的机会。到宣传股工作没几天,政治处突然传来了命令,让宣传股抽调三名同志到下面的三个营去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我便主动向股长请缨来到当时驻防在中央军委办公厅的三营七连。
七连连长丁文进很是支持我的工作,他专门为培训班腾出了两间光线明亮的宿舍,供我们学习写作。为了回报丁连长的关照,我主动向丁连长请缨上午学习,下午写稿子,晚上可以轮流顶替站站岗,缓解七连哨位多,人员不足的问题。打铁先要自身硬,这是部队的光荣传统。第一班岗,当然是由我这个培训班班长先上。夜里十二点,睡梦中的我被带班的哨兵叫醒,便迅速地穿好军装,背起半自动步枪,向设在连部的报到处走去。
到报到处不一会儿其它哨位的十几个哨兵也陆续到齐。下来由带班班长点名,布置各哨位哨兵任务,我被安排在25号哨位的副哨位置。
25号,就是军委办公厅的25号楼,因住着军委的重要首长,每座大楼都设有正、副两个哨位。正哨设在房号的大门位置,任务是保卫首长大楼的正面安全,检查来往车辆,登记进入首长房内工作人员的进出时间,配有先进的警卫通讯设施,可直接与军委警卫处联络,及时汇报安全隐患。副哨一般在大楼的后面,以山的地形地势而设,非常隐蔽,除了哨兵,很少有人知道,其任务也相应简单,只是从窗外观察首长楼道及环山周围的安全防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听带班的班长说,副哨除了明文规定的警卫职责之外,还有一个不成文而又有趣的任务,就是抓野兔。白天最后一班岗的哨兵负责下套子,早晨第一班岗的哨兵负责收套子。这样,在连队午餐的餐桌上,时不时便有野味可以品尝。
北京的初春,天气还比较寒冷,气温一般都在摄氏0度左右,虽然我们已脱掉了冬天臃肿的皮大衣,可棉衣还得穿到四月中旬,冷嗖嗖的风,时不时地从山上吹来,不由得让人把脖子向衣领里缩了又缩。在带班长的引领下,穿过一片野树林,爬上一处山坡,又下到沟底,顺着石砌的堤岸走了大约几百米,就到了25号副哨的位置。哨位的四周一片漆黑,夜风吹得树枝咔咔响,阴森森的有些吓人,远处不时传来黑老鸹的叫声。只有楼道的灯光彻夜亮着,能看见工作人员从首长的房间进进出出。带班班长吩咐:“这可是刘伯承元帅的房号,在两个半小时里,你要确保万无一失。”“是!”我立正敬礼,目送班长远去……
“呵,刘伯承元帅!”到了这时,我才知道,今晚我是为共和国的建立叱咤风云,立下赫赫战功的刘伯承元帅站岗,那个激动劲儿,别提有多爽了。以前,只是在电影和图书里,目睹过刘伯承元帅的高大形象,今天就这么近距离的接触,真是如同做梦一般。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内过道,盼望着刘伯承元帅的出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还是没有看到刘伯承元帅的身影,我有些失望,可转念又想,保证首长的安全是我们警卫战士的天职,首长日理万机,为国家呕心沥血,晚上能睡个安稳觉,好好休息休息,那也是国家之兴、人民之福呀!
大约是深夜两点左右,刘伯承元帅穿着睡衣,手拄拐杖,从房间里出来,在过道上踱步。我一看手表,是深夜1点50分52秒。刘伯承元帅若有所思地在过道来回地走着,且走走停停。一会儿面对着我,一会儿背对着我,当我看到正面的刘伯承元帅时,我一下愣住了!老了,老了,我们敬爱的刘伯承元帅真的老了。他为中国革命戎马大半生,老了还要为国事夜以继日的工作,把我感动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随后的日子里,我曾和丁连长谈起哨位上的所见所闻,丁连长眼含热泪又向我讲述了一个更加动人的往事。也就是在去年冬天,办公厅25号楼附近的一处电线被大风刮断需要修理,这件小事不知怎么就被刘伯承元帅知道了,他及时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送来了两付保险带,并再三叮嘱,修理线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之后,我让培训班全体人员以这个故事为中心,各写一篇通讯,稿件很快收齐了,经过我的综合整理,一篇题为《两付保险带、一颗爱兵心》的通讯稿,很快被《解放军报》、《战友报》采用。
恍惚间几十年过去了,刘伯承元帅也已离世经年,可他的爱兵情结,却久藏在我这个普通老兵的心中,任凭岁月风吹雨打,仍然挥之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