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 与冲突》(七十二)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人类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及精神财富的历史沉淀,而文化则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结晶,也是是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它绝对不是某个大思想家坐在台前用笔留下的惟妙惟肖的文字符号,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留下的精神烙印与智慧成果。对于人类留下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绝对不能以“迷信”或“糟粕”之名轻而易举地打入冷宫,就像西方《圣经》中承载的文化道理与历史故事,从神话传说到《旧约》出现,再到古希腊时代撰写的《新约》,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部完整的《圣经》前后经历至少三千年以上,再例如东方的《易经》所承载的文化道理与自然规律,从伏羲画卦到文王演绎,到孔子对《易经.系辞传》及《十翼》,前后经历了三千年以上。这些世界经典中所承载的人类智慧为世界树立了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为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中华文明自伏羲时代起,阴阳之理就进入人类的生产生活,指导着中华祖先们的社会实践与人文互鉴,太极文化为诸子百家包括儒道文化创立了雏形。三皇五帝时期,儒家刚性的有为政治与道家柔性的无为政治在便在东方世界舞台上同台竞技,儒家崇向人文,道家崇向自然,儒家以人为本,道家以天为根,儒家积极乐观,道家清静淡然,儒家讲究人伦道德,道家讲究道法自然,然而正是人文与自然阴阳互补,相系辉映,才构筑了东方特有的天人合一的阴阳理论基础大厦。

中华文明自伏羲开始,一代一代的华厦领导人就采用了儒道结合的统治策略。在上层建筑方面古人大多采用道家的无为政治,在社会人文领域又大多采用儒家的人伦礼治。伏羲氏、隧人氏、神农氏等“三皇”时代的原始部落政治形态已无从查稽,但从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有文字记载的开始,也大都采用儒道结合的政治路线,“儒道互补政治”在尧舜禹时期达到顶峰运用,特别是舜以孝悌治邦,禹以道法自然治水,是儒道在当时的典型表现。

人类文明脱胎于宇宙自然,远古时期原始部落生存状态几乎“道法自然”,“日初而作,日落而息”,人类将自己的一切活动限制于顺从自然大道之中。自夏朝开始,中国统治者采用了“以德配天”政治方略,这里的德是指“人德”,天是代表“自然”,“以德配天”就是要求人伦道德合乎自然之道,实际上仍然是儒道结合的政治路线。但从古文献记载看,相对于远古统治者的依天道行事即道法自然,中古统治者更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与完善,但夏商时期儒道平衡政治的天秤开始向“重儒轻道”过渡。

我们知道周朝“以礼治国”,自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政治文化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若从整个中国历史大观,周朝颁布了儒风极浓的成文法《周礼》且实行“以礼治国”的政治路线,同时又颁布《吕刑》,又成为法家思想先锋思想,至此儒道法三家思想的结合使用让周朝国运长达八百余年。《周礼》作为一部中国成文法比欧洲古罗马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早了五百年,但比古巴比伦时期《汉莫拉比法典》晚了800年。但从以上分析中作出推论,“礼治”与“法治”也代表了东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不同走向,“礼治”重德轻法,“法治”重法轻德。

对于为什么周朝国运如此久长?历史上有很多种观点,我个人认为周朝采用以礼治国的政治路线的原因不可忽视,周朝权力下放诸侯,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这些都是国运长的原因之一,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周朝的宪法《周礼》所起作用非常巨大,,毕竟《周礼》及其礼治思想是周朝政治法律文化的核心。虽然中国很多法律学家将《周礼》定位于习惯法,我持不同看法,从广义上讲《周礼》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多个方面,既是对前人行为习惯等人文规则的总结,又是对后人思想方向的指导和制度安排,《周礼》是周朝八百年政治法律及社会实践的根本依据,将其称之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一点也不为过。

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周朝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并对中华文明做出巨大思想贡献,这个时代中国历史文化领衔人物集中出世,如周文王、周公、老子、孔子、孙子、鬼谷子、列子、庄子、曾子、墨子、韩非子等等 。而且三教九流中除佛教外的其他流派如儒、法、道、墨、纵横、阴阳、农、名、杂等诸子百家在这个时期全部出世立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周朝晚期文化大爆炸现象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上也是亘古未有极其罕见。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流派的思想之深,其作品之雅,其境界之高,其圣贤人数之多,自秦以后历朝历代再难以企及复现,汉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各朝各代的精英文化与周朝春秋战国文化现象相比,犹如小巫见大巫,简直难以比及!
很多历史学家在研究周朝的文化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其产生如此星光灿烂的领衔文化出现?这是中国太极文化在高度宽松的政治环境中生根发展的结果!高端文化思想的形成需要政治宽容,社会宽松,思想开放,人文荟萃。为什么如此定论呢?从因果关系说,伏羲画卦是中华文化的种子,百家争鸣则是《易经》文化开出的花果。历史告诉我们,自伏羲氏画卦开始,易经的阴阳文化就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代表儒家的阳刚有为文化和代表道家的阴性无为文化就开始主宰我们民族的思想走向,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儒道互补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也体现了我们祖先在阴阳互补中保持中庸之道的高度智慧,同时也符合自然规律中矛盾双方的相生相克统一对立的发展变化之理。这就犹如一个和谐的家庭,只有男性的刚阳之气与女性的阴柔之美形成互补,家庭才会稳定,感情才能笃深久长,但也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外部政治环境,周未王室的衰落,恰恰为人们的言论自由与思想开放提供了广阔舞台。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抗争中形成的这些土生土长的阴阳文化,体悟出自然之道,钦定出人伦之序。以阳性儒家思想治世,故有为而有所不为,以阴性道家思想修身,故无为而无所不为,阴阳互补的易经文化,蕴含着太多先祖圣贤的无尽厚爱与智慧,“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儒家阳性的“自强不息”与道家的阴性的“厚德载物”,取长补短,这就是中庸之道,中古时期夏商周三朝寿和共约两千年,那时民风纯朴,诚实守信,儒道结合的中庸政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太极阴阳文化中生克不息的关系才是中华文明没有中断消失的主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乱世用重典”,以高压政策为本的法家开始登上舞台,它的代表人物就是韩非子,商鞅,李斯,秦始皇等,中医有句名言“重病用猛药”,但用完后必须“休养生息”以体现出三份治七份养之理念,但法家人物例如秦始皇下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用法家打天下,还想用法家治天下,他违背了阴阳相生相克的太极之理,结果二代而亡。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道家的“黄老思想”开阜江山,无为而治,西汉中期又以“孔孟思想”儒家引领大汉倔起,开疆拓土,有为天下,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在西汉时期,同台共舞,尽展风采且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

东汉未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试探性地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法等文化发生碰撞并交融,从破冰到深水,从互鉴到融合,中华文明中“儒法道佛”四种文化很快找到各自的位置,互补互利,桃李争妍,“满园春色关不住,四枝红杏出墙来”,儒释道法共治华厦的格局逐渐形成。儒家讲究入世,佛家提倡出世,对道家而言,进可入世治国,退可出世修道,而乱世则用法家重典,四者文化形成了中国独有圆融集成文化格局。儒家提倡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基础上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夫下”的内圣外王有为功效,佛家在参禅修定中达到“心不住物”的无为法要,道家则在“虚极静笃”中升华“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道法自然之果,法家以高压惩罚与暴力作后盾,两千年中央集权政治中采用的“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被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统治者广为效纳运用。

如果将儒道佛法四家按阴阳分类,法阳属太阳,儒家属少阳,道家属少阴,佛家属太阴,后人提起“德主刑辅”的统治理念时,人们只想到了少阳儒家,而忽略了太阳法家,阴性的佛道思想则被无知之人视为迷信或封建残余戓文化糟粕!中国土生土长的以太极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认同,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澳门,新加波,马来西亚,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深受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孔子学院全球开花。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儒道文化、农耕文化、宗法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也许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儒道文化的政治性,农耕文化的稳定性,宗法文化的传承性,再加上西方文化的民主与法治精神,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文化即大同文化将在东方中国渐成雏形。


第十八届“三木秉凤”杯网络征文再次开启新程,我们依然期待着天下正能正见正义的文化作品百川归海,我们期待着才子佳人再显风采,共同扛起用文化作品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增砖添瓦的历史责任!为了使本次活动达到理想效果,我们征文内容做出部分调整,现将征文事宜公告如下:
一、征文种类:
现代诗歌、古诗词、散文,小说共四类。
二、征文要求 :
1. 现代诗歌类限投3首,没有字行限制。
2. 古体诗词类作品限投3首。
3. 散文、书评、随笔、杂文等散文类作品各限投1篇,字数限定在1500—3000字以内。
4. 小说类作品,包括即微短小说,也包括中长篇小说的某一章节或选段,但字数限定在1500—3000字以内。
5. 戏剧作品征文标准参考小说作品。
6. 参赛作品必须原创首发,同届征文中作者向多个诗文类种投稿,只限领奖一次。
三、投递要求:
1. 来稿请发裸文,并注明“三木秉凤杯第十八届征文”字样,无标注者将视作普通来稿不予参评。
2. 附作者简介及照片一张,并将作者真实联系方式主动告与征文主编,以备联系,暂无证书及奖杯。
3.评奖结果公布只按投稿时微信网名,敬请作者不要轻易修改自己的网名。
4.一经投稿,不管是否获奖,除政治原因外,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主编删除。
四、征文时间:
5. 本届征文计划2023年1月1日起至 2023年5月底截稿。
五、征文与评审流程:
1. 主办单位组织成立征文及评审委员会,负责征文与评审。
2. 初选入围作品要求:
(1)文质优秀,思想健康,正能正量,坚决杜绝三俗文化作品入选。
(2)阅读量300以上者可入围三等奖以上等级,阅读量500以上即可入围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范围。
(3)文章评审以文章质量为主,同时参照文章点击量量、尾评、打赏、阅读反馈等各种综合因素作出评定。
(4)征文的目的是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社会正能正义正道正见之文化作品,坚决拒绝三俗文化作品以及国内外各种负能文化作品列入候选。
(5)涉嫌购买阅读量点击量者,欢迎群众举报,我们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且永远不得参与本平台的赛事!
(6)特等奖由评审委员会以投票形式,从各位主编推荐出点击量高,且质量好的文章中优中选优。征文评审结果将在网络中公示七天!公示内容包括获奖作品序号、作品名称、作者笔名三个部分。
(7)为了鼓励广大作者书写出优秀文化作品,弘道承德,我们特别设立了优秀奖、鼓励奖各二百名,从阅读量未满三百但已满一百的优秀文化作品中择优挑选。
六、奖项设置:
特等奖1名:奖金5000元。
一等奖5名:奖金600元。
二等奖30名:奖金200元。
三等奖200名:奖金50元。
优秀奖200名:奖金20元。
鼓励奖200名:奖金10元。

投稿主编:希望之梦
微信:yangrrong123
邮箱:1628586637@qq.com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
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能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就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