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永远活在晚辈的心中,才是爸妈的永生。
爸妈留下无价宝
——写在爸爸诞辰百年之际
吕 振 西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也是我的爸爸吕宇超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还是我的妈妈刘芝华诞辰98周年、继母王素清诞辰99周年的日子。
此时此刻,我更加怀念亲爱的爸爸和两位妈妈。
爸妈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我却仍然时常在夜半的梦中与爸妈相见,时常回忆爸妈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朦胧中倾听爸妈的教诲,体味爸妈的言传身教,感念爸妈的养育之恩。
爸妈给了我们无价之宝。这个无价之宝,就是爸妈留给我们的家庭、家教、家风的精神财富。简言之,这个精神财富就是:爱党爱国,忠良立家;崇尚教育,勤奋传家;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友善和家。
有了爸妈留给我们的这个无价之宝的精神财富,再由我们传承给了晚辈后人,我们乃至晚辈就能够忠诚做人,良心做事,自立自强,家国兴旺。
爱党爱国,忠良立家。爸爸妈妈都是山东省莱西县南墅镇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追随共产党参加革命的。他们听党的话跟党走,不怕流血牺牲,勇敢抗日救国,热心工作服务,为老百姓求解放谋幸福,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爸爸1942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因单线联系的区委书记也就是妈妈的三姑父郑宝敬惨遭敌人杀害,便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又在1944年重新找到党组织参加革命,1946年7月1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教育岗位、领导岗位、新闻岗位奋斗了40多年。
爸爸曾经在解放战争时期荣立三等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他1983年离休之后,曾多次捐款捐物扶弱济困,缴纳特殊党费支援地震灾区,还把珍爱了半个多世纪的旧柳条箱和旧砚台,无偿捐献给中共青岛地方党史纪念馆,作为革命先烈的文物替代品。
爸爸在2013年8月10日突发重病随即昏迷的弥留之际,眼睛不能睁,嘴巴不会说,可似乎头脑清醒心里明白,竟然神奇地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病床上,用他那拿了一辈子笔杆子的大手,摸索着亲笔写下临终遗言“党费”,表达了要我们替他向敬爱的党组织缴纳最后一次党费的夙愿,彰显了这位老共产党员忠诚于党的高风亮节。我们要永远铭记在心,坚定爱党爱国的信念。
妈妈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那时,南墅镇西院上村的姥爷家是中共地下党和八路军的联络站,妈妈和舅舅年少时就为共产党和八路军传递情报、接待食宿、掩护伤员、掩埋烈士。担任共产党和八路军情报站站长的二姥爷被叛徒告密惨遭敌人杀害。妈妈后来担任了村妇救会长,还领导过联合大村妇救会的工作。
1943年麦收时,国民党顽固派到西院上村抢粮,妈妈被以“女八路”的名义抓住,惨遭毒打,宁死不屈,保守了党的秘密。正当穷凶极恶的敌人要把被打得奄奄一息的妈妈拉出去活埋时,村里妈妈叫她三奶奶的一位老人冲上前去,勇敢地从将信将疑的敌人手中把妈妈救了下来。这样,才有了幸存的妈妈,也才有了后来的我们仨兄弟。妈妈这次惨遭毒打也使得她体弱多病,后来英年早逝。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候曾经问过妈妈,你那次被敌人捉住就不害怕吗?那时参加革命是秘密的吗?妈妈说,参加革命就不能怕死。保守秘密就要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诉妻、子。我们永远感激老革命的爸爸和妈妈的养育之恩。
爸爸妈妈为人忠厚处事谨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平平安安,给我们留下了清清白白的历史。家中的老老少少奉公做事,遵纪守法,没有污点。
崇尚教育,博学传家。我们的祖辈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爷爷奶奶发誓就是要饭吃也要供孩子读书。伯父于彬读书学成之后投身革命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是莱阳地区的著名教育家。
爸爸一生学习刻苦、思路缜密、工作勤奋。他开始跟随伯父读小学,中学毕业后担任刘家庄小学教师、日庄小学校长、莱西县第二中学副校长,后来担任莱西县教育工会主席,莱阳专区教育工会筹备处主任,山东省教育工会委员、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总工会宣传部教育科科长。1956年从中共中央第四中级党校(今山东省委党校的前身)新闻班学习(学制一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青岛日报社工作,先后担任编辑记者、部副主任、版面主编等职,还担任过编辑部党支部书记。
爸爸在新闻战线夜以继日地工作了近30年,为党报写稿、编稿、审稿不计其数,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资深新闻工作者。我们曾在亲友的帮助下,从青岛市档案局获取并珍存的父亲从1958年至1966年间撰写的200多篇、30多万字的《青岛日报》社论和评论的手稿复印件,就是他的心血和才华的结晶。青岛日报是党报,社论是旗帜,评论是灵魂。只有具有坚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功底、具有坚实新闻业务功底和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大笔杆子才能担此重任。
父亲紧跟时代、思路敏捷、学识渊博、尽职尽责,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家中晚辈学习爸爸妈妈的优秀品质,勤奋好学,品学兼优,成长成才。
我们仨兄弟,大哥是大学生,二哥和我都是大专生。四个孙辈都是大学生,其中有两个是理工科博士。
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爸爸妈妈的前半生在解放以前,灾荒战乱、饥寒交迫、勇敢抗争;后半生在解放以后,节衣缩食、生活简朴、勤奋工作,一辈子精打细算、生活节俭。我们继承了他们的好家风,从小知道动手动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我们希望这个好传统能够传承下去,即便是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勤俭持家。
尊老爱幼,友善和家。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是个红色文化人,妈妈不大识字,爸爸从未因此嫌弃过妈妈。爸爸妈妈一直互敬互爱,有事商量着来,从未拌过嘴红过脸。
爸爸和妈妈从1941年结婚至妈妈1978年不幸因心脏病突发瞬间逝世,共同生活了37年,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爸爸和继母从1979年结婚至爸爸2013年不幸因心肌梗死瞬间逝世,共同生活了34年,相敬如宾,陪伴终生。继母从1979年进入家门至2018年因无疾而终安然离世,与我们共同生活了近40年,慈爱之情,终生铭记。这是家庭和谐巩固的基础。
爸爸妈妈非常孝敬老人,即使是那些年日子过得紧巴,也要给生活在家乡的奶奶和姥姥姥爷还有姑姑送钱送物关爱备至。奶奶和姥爷还有姑姑病重直至去世,爸爸妈妈都体贴入微,或亲身照料或委托我们回家看望,还请姥姥到青岛生活了多年。
妈妈英年早逝后,姥姥执意回家乡生活,我们只得顺了老人的心愿,请二姥姥一家照料。爸爸曾多次委托我们回家看望姥姥和二姥姥给钱送物。爸爸和继母还曾带领全家专程回家看望二姥姥和姑姑。
爸爸妈妈对晚辈非常爱护。对我们仨兄弟全家,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和工作上严格要求亲切指导。对伯父家的振国二哥,对姑姑家的桂芝大姐、桂香二姐、希军弟弟和外孙辈,都格外亲切,问寒问暖,指导帮助。对继母家的亲戚,也亲爱有加,热情帮助。当然,晚辈们也都非常孝敬老人,爸爸妈妈非常知足。熟悉的人们都称赞说,这一大家子好人都走到一块了。
爸爸妈妈养育我们成长。由于爸爸常年在外工作,我的小时候是在老家南墅镇下吕家庄村生活的。是亲爱的妈妈,一口奶水一口饭把我喂养大,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拉扯大的。是亲爱的爸爸妈妈,搀着我扶着我领着我教会我走路。当时我只是朦朦胧胧地记得,理解还不深刻。直到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女儿,再后来有了女儿的女儿,在抚养女儿和外孙女的时候,才对养育晚辈的辛劳有了深刻的理解。
还记得,我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吃水要自己到井里挑;吃粮要自己种、自己收、自己运到场院上晒干收藏、先用石碾子粗碾再用石磨细磨;吃菜或是自己种或是到南墅镇的集市上买;穿衣要靠妈妈缝;穿鞋要靠妈妈做,先把旧布片用面糊糊打成的浆糊一层一层粘糊起来晾晒干成布壳,厚的要用针锥扎眼穿针引线密密缝,一行行一圈圈纳成鞋底,薄的要在表面糊上一层新布片做成鞋帮鞋面,再将鞋底和鞋帮鞋面缝合起来。那时家乡没有电,夜晚靠煤油灯照明。妈妈白天种地,夜晚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真的是挑灯夜战。即便是生活条件再艰苦,妈妈还是尽最大的可能让我们仨兄弟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得体面。
1957年春季过后,爸爸力主让妈妈带领我们仨兄弟进城来到青岛,这才彻底地改变了我们兄弟的人生轨迹。全家人共同在青岛生活之后,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没有变。爸爸精打细算,家中每天的开支花销都记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妈妈勤俭持家,起早贪黑做针线活,为我们缝制修补衣服,为外贸出口绣花和编织花边,到幼儿园当保育员,赚来辛苦钱贴补家用;我们仨兄弟节衣缩食,穿补丁衣服,养鸡生蛋,养兔子到西镇屠宰场卖点钱,钓鱼、挖蛤蜊、捡拾海带海菜、抅槐花、挖野菜填饱肚子,编织网兜、拆洗工作服赚得零花钱。全家人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爹妈不仅生养了我们,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言传身教,教育我们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教育我们忠诚为党为国效力,教育我们自立自强承诺担当,教育我们公私分明不能沾公家便宜,从而让我们深刻地懂得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应当做什么?我要到哪里去?亲爱的爸爸妈妈,您就是我们的启蒙导师,您就是我们永远的人生导师!
爹妈教导我们成才。爸爸既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是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是长期在领导岗位工作的“老干部”,还是写了一辈子文稿的“笔杆子”,是长期在新闻战线勤奋工作的“老新闻”。
妈妈虽然不大识字,未能成为共产党员,却是中共地下党和八路军的“堡垒户”、“情报员”,是为了保守党的机密情报而宁死不屈的“女八路”,还是解放以后首批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老积极”,是进城之后热心为街道为居民服务的“老刘同志”。
继母是15岁从家乡高密进城谋生的“老青岛”,做过卷烟厂、制钉厂工人,解放以后在外贸食品公司冷藏厂退休,一辈子勤俭节约,朴实善良,广结善缘。继母与父亲结婚后,互相体贴,相互扶持,抚养孙辈,慈爱亲友,友善邻里,对我们视如己出,关爱备至,深得我们的尊敬爱戴。
在父亲不幸逝世后,我们又精心服侍了继母五年,直至她老人家无疾而终安然离世,没有遗憾。继母不幸逝世之后,我们就将三位老人的骨灰合葬在了一起,祈祷他们的英灵在天堂里生活的安康。
回顾父亲和两位母亲相濡以沫的亲情过往,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地说,假若没有母亲的生死相依,我们的父亲不可能有着卓越的革命业绩和温暖的家庭;假若没有父亲的不离不弃,我们的母亲也不可能有着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安定的生活。同样地,假若没有继母的关心照顾,我们的父亲不可能有着幸福的晚年和高寿的健康;假若没有父亲的关怀爱护,我们的继母也不可能有着晚年的幸福和健康的高寿。
直到爸爸和继母相继去世之后,我们才整理爸妈的遗物。其中有:妈妈当年的衣服,爸爸叠得整整齐齐,用一个包袱包裹着珍存着,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对爸爸在弥留之际写下遗嘱的第一句话“我要去找你的妈妈了”的最好诠释;爸爸和继母的衣物,有他们自己置办的也有我们孝敬的,有的衣物上还保留着标签,这是老人一直未能舍得穿的。更为重要的,是爸爸留下的大量的书籍、资料、照片、日记、笔记、会议记录、亲友书信。
在爸爸的遗物中,我还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爸爸亲笔撰写的个人生平碑文和死后丧事从简的遗嘱,可惜没有标注书写的时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这是这位老共产党员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这句至理名言的人生领悟。
在2020年春夏防控新冠疫情居家隔离时,我一一认真阅读了爸爸留下的所有文字资料,再次与爸爸心灵交流,重新体味爸妈的仔细认真一丝不苟,体味爸妈的学识渊博高风亮节,体味爸妈的工作和生活的艰辛,体味人情世故和世态炎凉,思索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永远留存的传家之宝。
铭记初心,方得始终。在纪念爸爸妈妈百年诞辰之时,我深刻体会到,我之所以能够18岁参军入伍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能够20岁入党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时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能够22岁起至今在党的宣传战线工作了近50年功成名就,首先是得益于爸爸妈妈的亲切教诲,得益于从爸爸妈妈那里吸取的政治营养,获取的精神财富。
我为有这样的爸爸妈妈而感到骄傲,为能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之中而感到自豪,也为现在能有一个完美和谐的三世同堂家庭,使爸爸妈妈创造的优秀家庭家教家风得以传承而感到欣慰。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永远敬爱您、永远想念您!

编后感
这篇回忆性文章,由原青岛开发区工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党组书记吕振西先生撰写,由原黄岛区文化局局长、自然资源部北海局退休老干部崔明钦先生推荐。
文章作者吕振西先生为纪念老父亲吕宇超诞辰100周年,浓墨重彩地讴歌了父母那代人爱党爱国,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勤俭持家,敬老爱幼的美好家风,读后令人感动,值得推广。
吕宇超老先生出生在青岛莱西市南墅镇。这里西临平度,北接莱州,自古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也是胶东红色革命发祥地之一。老人家青年时代就在这里参加了革命工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经受住了生死考验。解放后,先后在教育、省直机关等岗位任职,后又被调到《青岛日报》社工作近30年。这期间除担任部门领导、亲自编审稿件外,还为党报撰写评论200多篇,总计30多万字,有力的配合和推动了党的中心工作。我的祖籍也是莱西,而且与吕老的老家相距不远。我为有吕老这样的前辈而自豪,也愿意为宣传他们和家乡尽一份绵薄之力。
——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认证主编兼总社长刘艳英


作者简介
吕振西,男,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人,1950年出生,1968年参加工作,2010年退休。曾在福建前线海军某部当兵,在青岛市邮电局,青岛市委对台办,青岛市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乃至如今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供职。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老摄影家协会理事、青岛西海岸新区文联名誉主席。
光荣在党50年,宣传工作50年。热爱哲学,敬爱党史,酷爱新闻,钟爱摄影,喜爱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