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江的万有引力学、生态学、美学
文/张龙才
从暗恋到深爱,居然是被高原明媚之夏和田园景致的淳朴收了胃。
以美学角度看待古典和现代气息混合,只需站立在玉龙雪山最高峰,就能回味古城横跨800多年之后的一种典雅风韵的满足感。
潜藏许久的生态学被海洋气势和纳西文化风情的神秘感包裹。有着人们肉眼看不见的返璞归真和上万年摩梭母系社会的明丽透鲜。
尽收眼底的碧蓝天幕,映衬在古木苍翠。让人误以为自己走进了遮天蔽日神秘度极高的原始森林。
若能站立在丽江上游(长江第一湾,若是在第一湾以上,也叫金沙江。因此,丽江被许多人喊作:丽水金沙)。就有看不尽的风光,品不完的丽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丽江才是名副其实的西域女子,万种风情勾勒人们的心驰神往,一种特殊非同凡响的魅力,又怎会被三言两语就描述清楚的。
丽江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在远古时期就是非常重要的必经通道,由来已久的称号自然不是随便可得的。
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对丽江好奇,总有些奢望和疑惑,不能自解。刨根问底的心态日日固执起来。
探访长江经济带,要从丽江起步。或许,是因为源头在此。其实,我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过,却猜对了关于源头的说法。
丽江与长江有着藕断丝连的渊源。明朝时期的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300多年以前,就有过长达四年之久的询江问源,以他的学识渊博足以证明长江源头(金沙江),绝对不是《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岷江。
“用脚步丈量中国”的三百多年前的旅游博主也是要多硬核,就有多硬核。
青藏高原与一路奔流往东南的金沙江源头的浩浩荡荡的气势,又有着一种必然关联。在丽江玉龙县石鼓镇,忽然来个急拐弯,并毫不犹豫地朝东北狂奔去,原本湍急汹涌的水势,顿时改变性格平缓下来。
当它流过石鼓镇时,又一次失去了温顺,瞬间恢复虎啸狮咆的奔腾状。“长江第一湾”也就顺理成章闻名遐迩。
丽江与其他水源有不同的优良生态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也是将它推向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三大世界遗产的主要因素。
因此,这里被带动的旅游业也就得心应手起来。若带朋友来,千万别忘记告诉他们,不要忽视自然美景和璀璨文化。这两者相结合,才是了解自然生态保护,能够真正看清丽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丽江人民对长江保护义不容辞,也是由来已久,从未放松。听丽江导游提及,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德静,在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东巴经》,曾经说过“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人类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亲姐妹一样对待大自然,如若不然,定会被灾祸祸及”。忽然想起赵忠祥老师主持的动物世界,此两者如此相似。
站在“杨柳两行绿,水天一色清”的金沙江柳林旁,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当地村民种植在金沙江两岸的植柳,从维护生态专家们的行动,更多了解玉龙县坚持做好生态修复项目之后,又加大森林资源管理力度。
毕竟,在2010年投入了3.5亿县林业,大规模种植形成的一种延绵能够让金沙江得到生态保护,恐怖的泛滥被扼制了。615公里的丽江约占长江总长6300公里的十分之一,占金沙江总长的四分之一。因区位特殊,地理位置重要,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才成了极其重要的环节和保障。
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助于旅游业发展。游客喜欢雪山草甸牛羊成群的风光,也有喜欢小桥流水古色古香小家碧玉一样的诗意美景。他们跟我一样,被丽江旅游产业规模的日益壮大,体系逐步的完善吸引了。循序渐进的还有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经济结构以战略性的调整方式,现在的丽江还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以脱贫致富的价值观有力推动丽江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Xi近ping总书ji曾经在2016年就已经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曾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的第一位,共同抓好大保护。
同样的会议在武汉座谈会也反复强调:必须正确把握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在绿色新路,要有一定的新要求,新观念、新阶段。
现在,丽江人民没有闲着,他们不断抓绿水、抓青山。因为崔茂虎说过,抓紧这些等于抓住了金山银山,抓紧了金沙江生态保护的修复,也就是抓住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本源。
此刻的丽江正在按照领导提出的新方针,新路线提升生态文明和环境的新要求,新起点,新路子。沿金沙江615公里的区域已经建设了上百个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同时也是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地区。
现在的上游已经形成一条精彩绝伦、又适合旅游业的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这条珍珠项链的出现,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得到了双重叠加。
勤劳的丽江人民紧贴着这条经济发源地,与我们同时穿过了没有屏障的屏障区。
【作者简介】
张龙才,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