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识的散文名家邢秀玲
红榜作家 张义涛 (青海)

(邢秀玲)
临近兔年新春之时,收到重庆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散文作家邢秀玲老师,寄来其《西部神韵》《西方名人逸事》两本散文集及其夫君黄树勋老师拍摄的一本家庭摄影集《旅途光影》无疑,给我疫情之下寂寥、无趣的日子,增添了几分欣喜与厚重。

《西部神韵》《西方名人逸事》和《旅途光影》
与邢秀玲老师相识于四十多年前、那个激情燃烧、让人无比怀念的年代。打倒“四人帮”,思想大解放,人们冲破了种种思想的禁锢与文化的枷锁,纷纷以诗歌的形式,发出压抑已久的心底之音。我作为那个年代的业余写作者,也不由自主地汇入诗歌写作的洪流之中,涂鸦了一些自以为是诗的东西,分别投给《青海湖》《雪莲》或《青海日报》那时每次投稿,又不忍心装信封、贴邮票、投邮筒,担心万一编辑收不到呢。不像现在有电脑、手机或电子信箱,只要手指轻轻一点即可搞定,而只能骑着自行车,把精心誊写数遍的诗稿,亲自交到编辑手中才放心。就这样,久而久之地与几位编辑相识而熟知了。
其时, 邢老师在《青海日报》任“江河源”副刊编辑。对于我们这些写作的初习者,见了让人仰慕的编辑们都是诚惶诚恐、恭恭敬敬的。而在邢秀玲老师面前,却很少有拘谨而不知所措的窘况。她不仅慢声细语、热情平和、宽厚善良、温情娴雅,且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散发着作为知识女性的气韵,一下子拉近了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她不仅对每一篇稿件认真审核、校勘,而且许多时还颇费心思地动笔润色、斟酌再三。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来自企业的工人与部队战士,那是另眼相待、大力扶持。记得在那个时间段里,时常见报的有部队作者王宗仁、朱海燕、雷献和、李晓伟等及地质局的常江、杜连义,山川厂的金元浦、李镇、王度、刘明欣,微电机厂的纪振玺,齿轮厂的殷家璠,造纸厂的蒋兆钟,海山轴承厂的王永平等,让这些诗歌爱好者获益匪浅、收获良多。对于从青海走向全国的诸多文化名人,在起步之始,往往借助于《青海湖》杂志与《青海日报》副刊,这个不可或缺的媒介平台,而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向辉煌与荣耀:著名作家王宗仁,出版作品四十余部,散文集《藏地兵书》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朱海燕出版文学专著近四十部,并荣获“范长江新闻奖”;李晓伟转业至青海电视台后,出版文学专著12部;雷献和在兰州军区电视艺术中心任职,前不久,由他编剧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在央视播出……还有早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学科带头人的金元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高级编辑的李镇……毋庸置疑,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个人的努力、坚韧、聪慧、博学、天赋与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但与最初的邢秀玲与同仁的推波助澜,也是功不可没。我想,他与他们,我与我们,都会难以忘却而铭记在心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个年代,邢老师的真诚、热情,人品与文品,在业余作者群中,是有口皆碑的。难怪许多人敬称其为邢大姐,其中就包含着尊崇与敬重之意。

(一次文学活动,左二邢秀玲,左三作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深知,由于“十年浩劫”,自己只读了小学四年级而学识浅薄,极度缺乏应该具备的文化底蕴,不可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这样,于1984年10月,参加了青海省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高考。虽全力以赴地一心扑在学业上,两年下来,在完成汉语言自考全部规定课程而取得大专学历的同时,却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而长期失眠,不得不远离文学圈达二十年之久。期间,邢秀玲老师于九十年代初,随夫君调往重庆,任《西南经济日报》副刊部主任。至此,我与其失联多年,在她于1993年夏天来青海省亲时,却始终没有忘记我这个依然困于企业的工人,四处打问、想方设法地与我取得联系,并一起与几位文学朋友小聚。把酒言欢、畅叙过往,让早已远离文学圈的我,又得以燃起早已冷却的激情,一直延续至今。
邢秀玲老师是个重情重义而富有人文情怀的人。在去年9月与10月间,青海著名散文作家裴林、重庆著名诗人傅天琳,先后因病故去。她随即写下颇为感伤而动情的文字《昔日温情今犹在》与《永不消逝的“天琳风景”》以表达对两位亲密文友的深切怀念与追忆之情;然而,这样不幸的消息却接踵而至,2022年7月,青海著名女作家肖黛于成都英年早逝,她十分哀伤而痛惜地在微信里给我留言:“在她离去的前十几天,我还与其通话,询问病情与治疗情况,咋说走就走了呢。”不禁令人唏嘘不已,让她发出“知交半零落”的感伤与感叹。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活动与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小,当年那些激情四溢、豪情满怀的文学朋友,或远离故土、客居他乡;或退隐江湖、不知所踪;或时常听闻某位故交、知己离去。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李振、张昌灿、刘宏亮、王度、刘明欣……相继步入另一个世界,让人不免心生哀婉而戚戚然,以至于“便纵有千万风情,更与何人说。”
身居山城恋故土,心系高原抒真情。邢秀玲老师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虽然离开青海三十多年,却一直情系高原,不忘故土。始终把目光与笔触,更多地关注故乡之青海高原。她深有感触地说:身处青海之时,并不感觉有什么,而当离开之际,方觉那里的山水、那里的文化、那里的风情……是如此厚重而让我魂牵梦绕。可以说,在青海生活的几十年,对于我人生的历练与成长,是不可或缺而珍贵的财富。是的,她没有须臾忘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其散文《乡愁是一生情》字里行间都浸润着其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尽管身居重庆,写了那么多的作品,却大部分文字都与青海密切相连。
今天我收到的这两部散文集与摄影作品集,是早在一个月多前的约定,而由于疫情原因,直至今天才收到,让我大有迫不及待、一读为快的热望。《西部神韵》分为“岁月留痕”、“故园回眸”、“西部萍踪”、“渝州唱晚”等4个版块,或书写作者人生的风雨历程,或记述家世、亲人起伏跌宕的人生;或怀恋与文友之间欢愉的日子……《西方名人逸事》则由“不朽的旋律”、“远去的巨人”、“王者的背影”、“曼妙的旅程”4辑构成,让读者在阅读中,似乎聆听到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那美妙绝伦的天籁之音;感知巴尔扎克、普希金、安徒生、歌德等文学大师们内心世界;体验亚历山大、恺撒、路易十四、拿破仑等英雄豪杰的勇气、霸气与王者风范;引领读者走进卢浮宫、古罗马、庞贝城、地中海、泰姬陵……
在重庆市散文学会与重庆市作家协会分别举行的邢秀玲散文集《西部神韵》《西方名人逸事》研讨会上,对其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作者多年来笔耕不辍的坚守精神与为人为文的风范。著名散文作家王宗仁认为,邢秀玲是从青海高原成长起来的作家,走进生活,感悟生活,才创作出如此淡泊明净、纯粹超然的好散文;时任重庆作协党组书记、著名作家王明凯,用“三美”、“三真”概括了《西部神韵》的内容与特色,即“韵味美”、“柔和美”、“文采美”,“真生活”、“真感情”、“真学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扎实功底;著名作家、高级记者、《重庆经济报》原总编辑许大力,则在序言中这样写到:“跟随她流畅的笔触环游世界,总被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所吸引……这部书兴许不是流行大趋势里的畅销书,却是一部值得拥有、值得阅读、具有正能量的好书,因为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丰厚的知识,看到生活的光亮。”
是的,在让读者敬重与感佩其超人的精力与驾驭文字不凡功力的同时,更让人叹服的是,邢秀玲老师虽已几近耄耋,却依然笔耕不辍、码字爬格,至今已出版《情系高原》《眼中的星空》《紫调欧罗巴》《西部神韵》等多部散文集,并有诸多作品入载《21世纪中国经典散文》等几十种选本。
也许是与其从事的职业有关,亦或是性情使然,邢老师是极喜爱旅游的。不仅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而且从九十年代初就出游亚洲毗邻的几个国家。而后,在十几年中,与夫君游历了北欧、西欧及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三十几个国家。每到一处,她总会抓紧时间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摄入镜头、收入眼底,并形成精美的文字。前些年,从其夫君拍摄众多的作品中,遴选出六百余幅精美图片,并由其亲自作序、儿子编辑、女儿出资负责制作出装帧精美的家庭摄影作品集《旅途光影》分别赠送给亲朋好友,与读者一起分享她的幸福与快乐,不仅充满情趣与情怀,而且很有价值、很有意义,非常珍贵而值得收藏。让我们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邢老师晚年的日子是何等地安逸而开心,尽享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美好时光。

(全家福)


(婷婷的爱女和活泼的外孙女)
人常说,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风景。是的,汲取了岁月的精髓,走过人生的风霜雨雪,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人间最珍贵的情怀,什么是人生最美的风景。而今的邢秀玲老师,登上人生的第八十级台阶,凭栏远眺:夕阳如画、晚霞如诗,峰峦起伏、层林尽染,正可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张义涛 : 涛声依旧 •青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