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的记忆(散文)
于素珍
母亲是山东人,性格倔强,心地淳朴善良,好善乐施。
母亲喜欢吃面食,也有一双巧手。
母亲做的面食,尤其是蒸的大馒头,在左邻右舍那是出了名的,经常有邻居到我家向母亲讨教厨艺。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那是段缺米少油的艰难岁月。
购买粮食要凭粮证,买生活用品都凭票。
平日里,母亲把白面、黑面、玉米面掺着吃,精粉面攒下来过年吃。总是变换着花样做面食,每到过年,都会给我们炸果子,炸麻花,蒸面鱼,面兔子,造型逼真,母亲做的大枣馒头,更是一绝。萱萱的,软软的,带着香甜的大枣味道,刚出锅的大枣馒头,香气扑鼻,沁心入脾。
在那个贫乏的年代,每个月的粮食是有定量的,家里每月的粮食,都吃不到月底就捉襟见肘,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难倒母亲。母亲想尽各种办法,不让我们挨饿。
春天,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是野菜飘香的季节。
母亲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南面很远的一片田地挖野菜。
一大早,吃过早饭后 ,我们挎着小筐,带着小刀小铲子,母亲还准备了一些吃的,我们兴高采烈的跟在母亲身旁,一路上小鸟似的雀跃着嬉戏着......
那时的交通还不是很方便,我们要从家里步行到那个大草甸子,尽管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但我们几个孩子还是很开心,兴致勃勃的,好像去参加一场春游……
那里曾经是一片荒芜的草甸子,好大的一片田地,长满了新发芽嫩嫩的野菜,松软的土地,被阳光嗮的暖暖的,我和弟弟跑来跑去,尽情玩耍着,追逐着,时而弟弟调皮的躺在草甸子上翻个滚儿,哥哥和姐姐蹲在母亲身旁,跟着母亲一边挖野菜,一边听着母亲说着各种野菜的名字,依稀记得荠荠菜、灰菜、曲麻菜、车轱辘菜、苦菜、蒲公英等。这些名不见经传的野菜,执着地支撑着一个盛大的春天。
母亲告诉我们,这些野菜都是宝,尤其是蒲公英,也叫婆婆丁,是一种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其功效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湿通淋,消炎消肿等。
我们用了几个小时,挖了满满的一筐,还有满满的一布兜子。那天,我们满载而归。
回到家,母亲顾不上休息,就在院子里,倒出挖回的野菜,然后仔仔细细的把野菜摘干净,拿到水里洗干净控干水,放到案板上切碎,把它掺在玉米面里,放入少许的白面,再放入一点点盐和花椒面,撒上一把葱花,做成一个个菜团子,装到带屉的大铁锅上蒸,我早已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守在厨房。
当母亲掀开锅盖,一股扑鼻 香味瞬间就溢满了整个厨房,看着一个个金黄中带着点点翠绿的菜团子,我贪婪地嗅着它散发出来的袅袅芳香,母亲微笑着递给我一个冒着热气的菜团子,我细细品尝着野菜团子,看着母亲额头耳鬓溢出来的汗珠,我的心湖漾起了幸福的涟漪,慈祥的母亲,在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我的母亲,凭着她那勤劳致家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凭着她那份伟大的母爱,带着我们走出了那段清苦的岁月。
我感谢母亲,从小就培养了我勤劳的品格,磨练了我的顽强和意志。
那野菜团子,成为了我艰苦岁月中最香最美的记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林林总总,举不胜举,野菜已成为当今最时尚最养生最珍贵的绿色食品。
每当我在餐桌上看到那些野菜时,就会想到心灵手巧的母亲,想到母亲给我们做的野菜团子,回想起来,依然存齿留香,回味无穷,它温馨了我的记忆,芳香了我的时光。
【作者简介】
于素珍, 系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歌唱家协会会员,吉林广播电视台《老有所乐》嘉宾主持人,桑榆文学社会员,作品散见于《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城市晚报》《新文化报》《绿池》《意文》《艺点文化》《卡伦湖文学》《海河文学》《桑榆文学周刊》等省市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