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流淌着文化之光
文/张泽新
鼓浪屿一直是我心中的诗和远方。那鼓浪之波的旋律,椰风海韵的风光,静雅清幽的环境,中西合璧的建筑,高雅迷人的琴音,在冥冥之中召唤着我。盛夏,我坐上开往厦门的动车,奔赴一场追梦之约,开启古典风格与现代时尚重叠的鼓浪屿时光。
“鼓浪屿”,这个名字满含诗意、富于律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海浪拍打岸石的声音,又仿佛是锣鼓敲击的声音。鼓浪屿面积约1.88平方公里,外观略显狭长,犹如一艘停泊在海湾的巨大彩色舰船,更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厦门湾的碧海绿波之上。一踏上这片土地,我就感觉这里特别宁静、特别洁净、特别从容,拥有世外桃源般的超凡脱俗。岛上气候宜人,海风温婉,街巷短小,纵横交错,树绿藤青,草碧花艳。漫步街上,庭院里洋溢着怡然自得的美丽气息,巷道口散发出浪漫而浓郁的异域风情。穿行在窄小的街巷,仿佛游走于江南园林,无限的明媚,无比的祥和。长须髯髯的古榕,虬结在一起的气根把上百年的光阴缠绕其间,强壮成顶天立地的枝杆,那些伸向天空和远方的榕枝又垂下一条条新生的气根,生命在蔽日的榕冠中生生不息。登上最高峰日光岩顶,真有“洞天搏浪鼓传声,鳞波浴日鱼龙舞”的感觉。环顾四野,红瓦白墙,绿树浓荫,流光溢彩,仿如置身彩云之上。周边环岛公路,如裙似带;厦门市区,楼宇万千;鹭江舰船,争流津渡。远眺金门,云遮雾障,海天茫茫。我伫立岩顶,尽情让海风吹拂,拨动思绪。大海那辽阔博大的胸怀,那烟波浩渺的风采,那汹涌澎湃的力量,令人精神振奋,心襟壮阔。
鼓浪屿的美,不仅在于它迷人的风光,更在于它厚重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近四百年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鼓浪屿的名胜古迹都带有浓厚的特别文化。岛上迄今留存的千余幢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风貌建筑,继承了中式建筑的精美文雅和西式建筑的庄严肃穆,向世人呈现着“万国建筑博览”的艺术氛围。其精致美丽的西式外表之下,铭刻着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动荡与沧桑。
早在明清时期,鼓浪屿只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孤岛,岛上的建筑物有着浓厚的闽南风格。清朝末年,很多西方人前来鼓浪屿定居,这里出现了很多别墅、公馆、教堂等。自那以后,西式建筑风格开始在这座小岛上立足生根,先后有十三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馆,英、美、法等国也先后在此兴建教堂、开办学校、医院以及洋行。二十世纪上半叶,大批华侨纷纷到鼓浪屿创业建宅,兴建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私家宅院,鼓浪屿的建设达到历史最高峰。他们在吸纳外域文化的同时,将熔铸于血脉里的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岛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让处于动荡飘摇中的小岛,始终跃动着不灭的中国文化之火。
位于中华路的“四落大厝”,是富有闽南特色的被称为“红砖厝”的传统院落式住宅建筑。这处庭院是由“草埔仔”黄姓族人陆续兴建的一处住宅,是目前鼓浪屿保存最为完整的闽南传统式建筑庭院。创始人是同安石浔人黄有山,经过祖孙三代努力,才建起了“大夫第”“四落大厝”等族众的生活聚居区。“四落大厝”前“两落”,是黄有山的长孙黄琨石在鸦片战争前夕荣归故里后兴建的传统别墅住所。这两处民居,实际上是厦门海上贸易和“海商文化”的遗迹。
位于安海路的番婆楼,是华侨建筑的早期发展,由福建晋江籍菲律宾华侨许经权为孝敬母亲而建,建成于1927年。因其母亲穿戴像“南洋富婆”,街坊邻居称她为“番婆”而得名。该楼色彩鲜丽,造型别致,某些洛可可特点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得非常和谐巧妙,这在鼓浪屿别墅群里并不多见。
始建于1907年的八卦楼位于鼓新路,体现了多元建筑风格的引入。它的原主人林鹤寿借鉴巴勒斯坦、希腊、意大利和中国的一些经典建筑风格,设计出这幢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独特仿古建筑,造型典雅大方,中西合璧,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因其红色圆顶有八道棱线,顶窗八面朝向,又坐落于八边形的平台上,故称“八卦楼”。
菽庄花园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号称海上别墅,是世界级园林,由台湾富绅林尔嘉建于1913年,以其字“叔臧”谐音命名。园内有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十二洞天等多个景点。其中的壬秋阁建成于1923年即壬戌年秋天,结构独特,水陆各半,其名取自苏轼名篇《前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其牌匾字体来自苏轼书法,显得气韵悠长。这座花园以“藏山纳海”闻名,利用天然地形巧妙布局,既让人感受江南园林的雅致,又体会大海的雄浑壮阔。它的建造,体现了建造者林尔嘉的高雅情怀,以及闽南人“以小博大”的胸襟。
有着“中国第一别墅”之称的黄家花园,位于鼓浪屿晃岩路人民体育场后面。内部北、中、南三幢建筑呈“品”字状分布,以中间的主楼最为“重磅”。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内部精美奢华,富丽堂皇,超过了鼓浪屿上所有豪华别墅。建筑的墙面结合门窗框、壁柱、拱券、山花、女儿墙都进行了精心装饰。山墙具有巴洛克风格,与中心花园的风格相呼应。主楼高两层,四面回廊,外形整洁华贵,气势非凡。黄家花园融合了法式建筑、德式建筑、中式建筑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典型案例。它的主人曾经是一个平凡的剃头匠,后来经过艰苦奋斗,成了印尼爪哇四大糖王之一,他就是黄奕住,黄家花园是他1920年修建的私人住宅。
具有中西建筑艺术特质与风格的海天堂构,是鼓浪屿上唯一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建造的别墅建筑群,堪称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它位于鼓浪屿福建路,共五幢三层式楼房组成,是菲律宾华侨黄秀烺和同乡黄念忆在1920年至1930年间建起的别墅群,占地6500平方米。穿过门楼,由近及远赫然呈现一大片中庭式广场与四周的一大片建筑,甚为壮观。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以中轴线上约700平方米左右的中庭为中心,正上方是中楼,中楼和中庭前方左右各有一楼。左右两侧楼房皆为西式,唯有中楼是仿古式中西合璧,形成前两后三夹中庭的布局。五幢别墅中尤以中楼最有个性,其廊柱为方形,红砖砌成,色调自然和谐;正厅由四个垂柱花篮与栏杆上的花盆上下对应,特别是以斗拱装饰走廊外沿,显得格外稳重。
海天堂构的对面便是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的黄荣远堂,为晋江菲律宾华侨施光铭于1910年左右修建。施光铭当时在菲律宾和鼓浪屿都是鼎鼎有名的,曾连续多次担任菲律宾华侨总商会会长。后来,施光铭举家搬到菲律宾,这座别墅由其亲家转让给了越南华侨黄仲训。因黄仲训开的公司叫黄荣远地产公司,这座别墅因此被称为黄荣远堂。别墅既有充满希腊元素的立柱,也有彰显西欧风情的窗棂和廊柱,还有洋溢中国古典气息的亭台,堪称西洋、中国、古典、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典范。在这里,既能感受到西式建筑的浪漫时尚,又能感受到中式建筑的典雅幽静。
这些风格多样、形式新颖、保存完好的建筑,共同构成了鼓浪屿遗产主体,犹如中国近代史微缩版的文化视窗,历经沧桑,见证风雨,洞明世事,隐含人情,完整地记录了鼓浪屿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和鲜明的风格转变,见证着东西方文化在这座小岛碰撞、交融的过程,彰现了传统文化特色。穿梭其间,仿若穿越于不同的时空隧道,可以体会到在时光长河里建筑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从盛到衰,再从衰到重生的历程,可以聆听人类最富艺术性的天籁,可以触摸时代最具时尚的风骨。正是这些历史建筑,助推鼓浪屿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鼓浪拍波,海岛琴吟,鼓浪屿还是音乐的沃土。和建筑一样,音乐也是鼓浪屿最知名的特色,是鼓浪屿文化里的一抹风情。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音乐开始涌进鼓浪屿,传教士没有通过音乐把当地居民引向上帝的天堂,却将鼓浪屿人带进了音乐的殿堂。从此,琴声与优雅的人居环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屿的音乐传统。是的,借着鼓浪屿之波听钢琴,实在是一件美事。岛上有大量居民通晓乐器,居民家里大都拥有一架钢琴,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鼓浪屿是音乐家的发源地,最盛时,鼓浪屿拥有近五百架钢琴、近百个音乐世家,培养出了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陈佐煌、许斐平、许兴艾等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足以证明鼓浪屿与音乐的缘分。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使鼓浪屿享有“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的美誉。
正是音乐将胡友义与鼓浪屿紧紧地连在一起。出生于鼓浪屿、旅居澳大利亚的世界知名钢琴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曾在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主修管风琴和钢琴演奏艺术,之后移民到澳大利亚,在房地产和股票行业取得成功,回到鼓浪屿在菽庄花园内听涛轩设立了一座“国内首家、世界一流”的钢琴博物馆,在八卦楼内建立了“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2000年、2005年,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相继建成开馆,胡友义先生为此倾尽心力。馆内二百多架钢琴和风琴就来自他近四十年的收藏。
在钢琴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生产于十九世纪的钢琴,外表看起来像是中国古董,线条优美。胡先生请了澳洲的工匠,用原色细木进行了装饰:在琴板上镶嵌了红鸟,琴身侧面镶嵌了两只厦门市鸟白鹭,这也是胡先生把这架琴称为“思乡琴”的由来。“思乡琴”并非中国制造,而是英国科勒德公司出品。另外一架罗杰斯牌钢琴完全以“中国风”装饰,琴身上印有山水、杨柳、花鸟,看起来就像一件标准的“中国古董家具”。胡先生在苏富比拍卖行一眼看中,并于2010年以高过起拍价数倍的价格购回。此外,馆内还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古老的手摇钢琴、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我想,钢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历史的记录。
东海祥云飘荡地,高山流水育精英。深厚积淀的闽南文化,加上近代以来中西方文明的对话交流,本国居民、归国华侨、外国居民汇聚于此,文化、艺术、教育繁盛一时,这里曾是古老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前哨之窗。人文荟萃是鼓浪屿的独特文脉。中西融汇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大批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蜚声海内外的社会精英,让鼓浪屿名人辈出、星光熠熠,如汉语拼音文字和标点符号的创建者卢戆章,中国现代音乐先驱周淑安,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著名声乐家和声乐教育家林俊卿,著名钢琴家李嘉禄,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何碧辉,著名天文学家余青松,著名科学家卢嘉锡……他们在语言学、文学、教育、体育、科技、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声名远播。鼓浪屿名人史迹众多,这里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岛上大批珍贵的摩崖石刻,虽历经长年风雨洗礼,依旧保存完好。60多位鼓浪屿籍名人故居、陵墓都在鼓浪屿岛上。

大美厦门湾,诗意鼓浪屿。鼓浪屿还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思想者的岛屿”。拨开历史的烟云,可以清晰地看到,林语堂、巴金、弘一法师、郭沫若……一位位文化名人,都在这座岛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1905年,林语堂十岁时,转到厦门鼓浪屿养元小学读书。十三岁小学毕业后,林语堂进寻源书院读书。在林语堂的人生中,鼓浪屿是他“与西洋生活初次接触”的地方,他在这里迷上了西洋音乐,迷上了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开始了他“脚踏中西文化”的旅程。1930年秋,巴金第一次来到鼓浪屿,曾住进岛上一家旅馆二楼临海的房间。1932年春,巴金再次来到鼓浪屿,在岛上停留了一天。这年,他出版了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故事的发生地就在鼓浪屿。1933年,巴金与两位朋友坐“划子”来到鼓浪屿。事后,他回忆说,“我一生最快乐的日子就在这土地上度过的”。1935年,巴金在日本横滨眺望夜空中的星星和住处前的大海时,触景生情,怀念起鼓浪屿并写下了《月夜》。1936年5月26日,弘一法师来到鼓浪屿日光岩寺闭关八月,潜心著作,创作了疏铭传记数篇,还完成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阿弥陀经》《药师本愿功德经》三部经书。1938年4月26日至28日,弘一法师应邀来到鼓浪屿,在鼓声路1号的了闲别墅讲解《心经》三天。1962年11月,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到达厦门,下榻鼓浪屿干部招待所。翌日,郭沫若参观日光岩、郑成功水操台和郑成功纪念馆,挥毫写了一首七律《登日光岩》。当代诗人舒婷正是这岛上诗意栖居的著名作家。鼓浪屿,以其动人心魄的魅力在诸多名家笔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
鼓浪屿,这个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就像一张烫金的文化名片,不仅是厦门的风水宝地、中华文化瑰宝,也属于全世界。慢游鼓浪屿,好比品茶一样,越品越有味。愿这颗“女王皇冠上的宝石”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熠熠生辉,永远散发高雅精致的人文魅力。
本文写于2018年8月,改于2022年12月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