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系列小知识—元宵节
文字整理:牛丽君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等,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过了这一天表示春节正式过完了。
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又把夜称为“宵”,所以就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被永久保存了下来。

元宵节的由来自古至今说法多种多样,文化专家认为其中有三种说法流传较广。其一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氏之乱”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权旁落,密谋叛乱,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代王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其二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其三是: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这种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火把逐渐演变成彩灯。其实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仍有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的情景。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古时的元宵节,最初主要是流传在宫廷中的节日。东汉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元宵节民俗的形成和推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汉明帝崇尚佛法,为了达到弘扬和宣传佛法的目的,便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空中和寺庙里燃灯礼佛。佛教、道教再加上元宵节本身所处的时间节点,让元宵节从宫庭传到了人间,从中原传到了全国。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人们将圆满、团聚、幸福等太多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词汇赋予元宵节。因此元宵节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只是节期缩短为三天。

元宵节自古就有很多传统习俗被人们延传。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虽然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但大部分地区是差不多的。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谜语、舞龙舞狮子是元宵节几项重要的民间习俗,有不少地方还增加了划旱船、走百病、踩高跷、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表演。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赏花灯作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猜灯谜始于宋代,是元宵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是将谜语贴在花灯上,供人们一边赏灯,一边猜迷。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的代表,用舞龙的方式祈福。狮子被祖先认为是祥瑞之兽,舞狮可以带来好运。另外,民俗专家指出,在古代,元宵节还是未婚男女一年中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元宵节也缘此有了“情人节”的特征,堪称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在过元宵节的同时还要重视养生。此时三九已过,天气渐回暖,身体解冬藏,开始需要锻炼及调理温补,但乍暖还寒,也要注意倒春寒,外出要保暖以防寒气入体。所谓“春捂秋冻”,尤其要注意头部、腿部、脚部的保暖。此时气温会缓慢上升,适宜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元宵节也是万物苏醒的时候,要注意养精神,要高兴快乐、少生气、少忧愁、少思虑,让肝气通畅,有益身心,为身体健康打好基础。饮食上也要注意,元宵或汤圆热量高、不好消化,吃多容易伤身,特别是年老体弱、有溃疡、糖尿病、急性胃肠炎、高血脂、冠心病患者一定不要吃多。
辞旧鞭炮催春潮,迎新锣鼓闹元宵。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正从家庭走向社会。不论元宵、彩灯、烟花如何变化出新,元宵节延续的古老传统风俗依然没变。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始终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