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 年味(散文)
薛振堂
红红的灯笼挂起来,红红的对联贴起来,红红的窗花艳起来,欢欢喜喜过大年,浓浓的年味飘起来。
三年的疫情过了,今年的年味似乎比以往更加浓烈。腊月里,河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2023年春节社火表演的安排,城区街道办和阳村乡得各个村迅速行动起来,根据各自的特色,开始进行社火表演的文娱活动排练,河津的年味在腊月里就来开了序幕。
腊月集是一年中最热闹、物质最丰富的集。早在里七十年代,河津的腊月集市就非常繁华。像樊村、南午芹,进入腊月,供销社就组织各地的门市部,在腊月里进行一周的物资交流大会,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整个大街弥漫着一股热烈的年味。平时逢集,逛集的人不多,街头几乎没有摊点,门面店铺也时开时闭,进入腊月的集,那才叫个集,热闹非凡不用说,沿街两行,摊位林立,摊点一层一层,卖衣服的、卖蔬菜水果的、卖调料的、卖米面的……琳琅满目。人头攒动,叫卖声、讨价声嘈杂一片。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除夕的年夜饭,初一的八大碗,年馍麻花和年糕,正月的年味充满着幸福快乐得滋味。
在河津,你眼中的年味是什么样?是相聚团圆的笑,是繁忙的厨房案头,是张灯结彩的热闹气氛,是各村那别具一格、各有特色得文体娱乐活动。今天带你来看看,具有合金特色的浓浓年味。
河津的社火年年闹、多处闹;汾北闹,汾南闹。闹它个过大年,闹它个十五元宵,闹它个一正月,闹它个红红火火的好日子,闹它个国富民强盛世年华。
闹社火,离不开那雄壮铿锵得锣鼓。河津锣鼓以它的粗犷、雄沉、威风等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它既富有新时代的风采,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河津锣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种类主要有:《上庙鼓》《取雨鼓》《十不闲》、《乱刮风》《三迁花鼓锣鼓》《端阳锣鼓》《威风锣鼓》等多种,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三迁村的花鼓锣鼓更是独树一帜,相传源自宫廷鼓乐,主要曲目有:《欢庆锣鼓》和《丰收锣鼓》,由架鼓、手鼓、苏锣、斗锣、旦锣、苏钹、小镲八种乐器组成,这种编配的方法在整个山西民间锣鼓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端阳锣鼓,是高家湾村祖传有名的民间器乐曲。以前每年端午节,村民们都抬着天神塑像,敲锣打鼓,鸣鞭放炮,游街上庙,敬祭天神。如今,端阳锣鼓大有发展,已成为高家湾人庆丰收、闹红火、悦人心的喜庆锣鼓。
威风锣鼓,流传甚广,主要流行在晋南的洪洞、霍州、临汾、浮山、襄汾、河津等地,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所以俗称为“威风锣鼓”。最早表演人数一般为30 人,分工是四人挎扁鼓,三人拍铙,四人击钹,一人敲小斗锣,18 人敲锣鼓,表演时可原地、可行进,姿势变换灵活。后来人们逐渐扩大阵容,由30 人发展为百余人,重大节日还专门组织几百人的大型表演。参加人员除青壮年外,还有老年和少年,表演时演奏者身着民族服装,或黑色武士服,配戴墨镜,跨双腿,挺起胸膛,仿佛有使不完的力量,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擂出了黄河的“威风”。
如今,河津锣鼓已上升成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表演时少则二三十人,多可上百人,演奏者们排开方阵,众臂齐挥,那动人心魄的鼓声,如波澜冲击九霄,似雷霆滚过天宇,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和撼天拔地的伟力,一展黄河儿女的阳刚之气,也擂出了中华民族激昂奋发的伟大精神。
抬阁是流行于河津市小梁乡马家庄一带的民间传统艺术,因其造型优美、机关奥妙、装扮细腻而誉满龙门。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抬阁人物全都是由一群4到9岁的孩童装扮而成,经过前期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上装、上架、装扮后,以典故或戏剧人物的形象出现,在高空中他们也是毫不畏惧,不停的向观众招手。
抬阁作品十分抢眼,有“三打白骨精”、“贴墙挂画”、“仙女下凡”、“槐荫树”、“西湖借伞”“小老虎招亲”六个作品。每台抬阁都是精选的民间故事或戏剧情节,通过彩制景物的巧妙衬托、布景道具的艺术布局,构成一幅富有诗意,别具风趣的图画。
多年来,马家庄抬阁以独特的艺术造型和优美的人物形态艺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曾先后赴运城、临汾、河津及周边地区表演并获得好评。如今,作为该村的一项年俗文化,每到春节前后村民都会进行表演,给传统的春节增添一番风味。
在河津闹社火的大型彩车上,除了表演富有晋南特色的蒲剧,主要展示河津得土特产:干板腔、山底小曲和小花戏。
河津干板腔俗名“撂干嘴”,源于汾北沿山一带。它是河津的特色文化品牌,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于1973年被正式列为山西省新曲种,2014年跻身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河津干板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萌芽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繁盛于解放后至文革前,文革中处于低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进入振兴时期。在长期实践中,河津干板腔形成了“节奏明快合拍,句脚同韵同声,吐字河津方言,语言风趣幽默,内容健康向上,表演生动活泼”的独特格律和特点。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干板腔艺术骨干的带动下,河津干板腔由单口、对口段子,发展为干板腔剧、干板腔小品,由春节闹社火街头表演发展到登舞台上银幕,逐步成为一门群众性的特色艺术。那些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的优秀段子,或弘扬道德,表彰先进,或针砭时弊,激励落后,都曾经凸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涌现出许多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好人好事、描绘新时代新面貌的优秀段子和优秀节目,使河津干板腔焕发出光彩夺目的艺术青春。过去闹社火表演干板腔,主要是骑着驴,坐着小平车,现在则是在大型彩车上。
河津传统社火约定俗成的程序主要形式大致为跑“报马”——跑“鼓车”——放“锺”——伴以“帅字旗”或“牙旗”的“前行锣鼓”——踩“高跷”——跑“旱船”——花车——干板腔,小曲——打“花鼓”等。在音乐类的节目中,不难发现主要以唱小曲为主。传统社火表演均选自代表地方民俗以及人民日常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可见,小曲在河津音乐文化的重要性。约定俗成的一年一度社火表演也为小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比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侯海生为代表的老唱家们便活跃在年节社火热闹场所,他们在传统年节社火中演唱传统老段子《剜瓜》《锄田》等,欣赏观众达万人以上。唱词中反映了农耕社会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生存状态。与此同时,为保证每一年度社火节目的新颖,唱家自发性地新编了有关歌唱翻身喜悦、反对买卖婚姻的段子。
另外,由于河津人民“争强好胜”的天性,各村落之间存在文艺比拼活动。河津小曲作为河津市年节社火的必备节目,也是日常流行于各村落文艺比拼的重要节目。各乡镇每一年度会组织邀请外村优秀的小曲唱家前来教学,以求在各乡镇文艺比拼中拔得头筹。比如,西卫村民曾奔赴僧楼镇、张吴一带教唱小曲,主要目的是帮助各乡镇完成为小曲演出。在这样特定的地方风俗活动中,承载小曲的是河津人民约定习俗的日常活动。“一方人”为小曲的发展推波助澜,其势不可挡,动态式地融入人民生活中,得以传承是必然的。
河津市城区街道办西王村是小花戏的故乡,也是汾河谷底最为热闹的文化村寨之一,全村百分之八十五的人都会哼唱几声小花戏。因而,西王更有“戏乡”的美誉。
西王村有着每年“过三节”唱大戏的传统习俗。即:过年、元宵节和清明庙会。但最红火热闹的莫过于元宵佳节,其演唱规模之最又当属“小花戏”。往往在演戏前几日,人们接女婿、叫亲戚、迎亲家、接姑姑,那热闹场面可想而知。待月上树梢,村里东社、西社、南社三家社火在各自的社戏舞台演出正酣时,有好戏者则在三社戏台前来回转悠,之后大加评论。这就叫“三头萝卜都要切,就看好戏数哪社”。
西王小花戏是西王村一幅“劳者歌其志,饥者歌其食”的生活画卷。清道光年间,南社文人翟全福编写的《卖黄瓜》和《王二小赶脚》反映了西王村封建末期贫富不均的阶级矛盾;《摘酸枣》《走娘家》《李二娘研磨》等流传至今的四十多种小花戏则是西王村一部浓郁的民俗风情史。
腊月十六晚上,河津市李家堡村李怀俊夫妇表演的转花灯在河津电视台1+1节目中播放,得到了河津人民的美誉。李怀俊是河津转花灯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常年从事转化的的制作、表演和宣传,为河津的转花灯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津市僧楼转花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是河津僧楼一带独有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起源于唐玄宗元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转花灯表演的队形很别致壮观,它由铳队、前行牌、流星队、转花灯队、灯笼队、锣鼓队、龙斗虎队、花鼓队等多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组成,长达一公里多。真是:大街小巷火龙腾,父老扬眉舞转灯。
溢彩流光不夜堡,铃铛鼓乐颂升平。
排在表演队形最前面的是铳队。铳队后面是前行牌,也叫前门牌。接着是一个或者两个、四个直至一二十人组成的流星队,活动在前行牌与灯笼队之间,给转花灯表演开道清障。流星是用细铁丝编成直径十厘米大小的小笼,然后在笼内装上燃烧着的木炭,用细麻绳系笼,用两手前后、左右、上下、交叉抡耍,一会儿像是银河落地,一会儿如同天女散花,忽而又流星滑空,特别好看。每个表演者风采各异,给转 花灯表演艺术增姿加彩,锦上添花。耍流星又名轮火弹,古时称轮火把。火把是流星的前身,是用上等油松橡蘸上棉籽油点燃后由青壮年男子扛在肩上,轮流递进,称为轮火把,把街道两旁照得炯亮。
随后便是表演队的主力军,跑转花灯队。由数十名甚至数百名训练有素的儿童、青壮年小伙子和体格强壮的老者组成。跑转花灯有单人跑、双人跑和多人跑。凡参加跑转花灯的人员,都要进行一番化妆。他们身着马童装,头扎英雄巾或其他形状的冠帽,肩佩各种响铃、串铃,腰绑三四十斤重的大铁钟(咕咚铃)、邦子铃,两腿系小耳铃,跑步前进,来回颠绕,前后穿梭。铃声乍起,呼哨连天,花灯飞转。跑灯者手持灯架,持灯架之臂和身体保持9°,挺胸抬头,目视前方,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小碎步拖地前进。同时两裆要夹紧,以裆内夹个小铜板不掉下来为最佳,姿势特别好看。他们时而直线前进,时而交绕前进,时而s形前进,犹如银蛇伏地;时而穿插前进,如同仙女织布。
北方平村的元宵节社火――花灯,人们叫跑花灯,属于熊猫级的宠儿,全国稀有,也叫转灯与龙虎灯。
北方平兴平堡的龙灯就是内燃蜡烛,由十三节组成,全长十四米余。龙头的制作栩栩如生,口含火球,头上有三个角,属锐角直立,中间的角较低。整个龙头的构造,棱棱角角,格里旮旯,空间狭小,十分复杂。晚上表演时,龙头内、龙角内、嘴中火球内、唇须下莲花灯同时点上蜡烛,十分好看。
河津“南原花鼓”是流传在山西南部黄河岸边的河津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相传,“南原花鼓”是明朝初年外出逃荒卖艺的凤阳人,把“花鼓”传入晋南。在河津,经过当地群众的加工改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搬上了舞台。
河津的年味,还表现在打花鼓上,各村的社火都离不开打花鼓。打花鼓的的种类很多,其中南原花鼓的打鼓动作淳朴、健美,感情豪放。鼓队中,通常由一个打花鼓者、一个打锣者、一个打拨者和四个打手锣者组成。花鼓表演分成高鼓(胸鼓)、低鼓(腰鼓)、多鼓(多鼓表演时,可从三鼓、五鼓逐渐增加到七鼓或八鼓,展现花鼓的独特技艺),鼓点主要有“一点油”、“紧三锤”、“四锤”、“流水”等几十种。“南原花鼓”的表演套路丰富多彩,有风搅雪、狗撕咬、干炒豆、一点油、鸭子浮水、凤凰三点头等。若在宽阔的广场表演,还会有白菜卷心、龙摆尾、十字花、倒扳磨、踏四角、蝉脱皮等。舞姿方面则有掏腿、掏腰、绕膝、秦琼背锏、狮子滚绣球、凰凰展翅等高难度动作。除此之外,南原花鼓还与杂技结合,增加了桌上打鼓,凳上打鼓,杠上打鼓等技艺。香港回归时,南原花鼓曾赴港表演,轰动一时。2017年11月27日,南原花鼓配合歌手王理博《二架架梁上闹红火》曲目走上了央视“星光大道”,为家乡争了光。
河津社火也不是死模式,各村有各村的特色,各家有各家的绝活,比如跑灯、跑锣鼓、耍狮子、耍龙灯、太平车、冰山等等,都像一朵朵奇葩,在闹社火中吸引着广大人们。
河津的正月,年味浓烈。东村的社火在西村表演,汾北的社火到汾南表演,你邀请我,我邀请你,各村各社的社火互相交流,互送温暖,加强了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少村子和乡镇,都以社火表演为契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人们所说的“亲戚村”。这,也是河津年味的一大特色了!
作者简介
薛振堂(1956,8出生),山西河津人,大专文化,教育工作者。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协会会员、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火炬》杂志社通讯员、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走进新世纪丛书一级撰稿人、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楹联协会会员、河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人民网、黄河新闻网、《人民代表报》、《中国老年》杂志、《中国火炬》杂志.《中国社会报》、《中国教育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关心下一代》杂志、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映像》杂志等全国各类报刊100余种.2020年获河津市最美阅读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