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真正哀败的原因

祠堂文化的兴起突现了一个问题,同一姓氏一统计,你村多少人,那村多少人,有的过万,有的几百,个个踊跃促人捐款,却忘记了一个重大问题,为什么那村会有这么多人口,自己村人口却区区百十来人?这就是家族责任这个观念没有在这个村几代人中形成思维习惯的问题。

一个村同姓人口的多少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一代一代的人有没有一个系统的家族观念的传承。一个村落的发展往往决定在村里几个老人的身体力行思维身上,一辈子之中自己该做什么事,用什么思维去影响、指导后一辈的方向至关重要,每个家庭有没有吃的?有没有人口?有没有得到发展和得到族里好的照顾?是村里老人应该看得到的和帮得到的。人口的多头发展单靠自己的一分支短时间内是很难得到发展的,村与村之间的较量往往只归结于一句话:你有没有人?同样,单个家庭发展的状况也是如此,你有没有人?没有人你还谈什么发展?

众所周知,以前地主与官宦家庭的后代到如今都很少会过得很差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烂船三斤钉,而且多数依然发展得家大业大,磨难只是一时的,只要给人家喘息的机会,同样活得比大多数人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就要说到另外一个原因了,是长远的规划和胸襟,这种东西不是说有就有的,要培养出这种特质需要两种条件,要么族里有人做高官要么有人成为一方商贾,有了这两种可能才可以培养出“格局”这种特质。

自己有而且影响后代或他人也会有,形成一种Dna式的传承,把眼光和习惯刻进家族繁延上,就算其中一代人的没落也不会影响后继家族的发展。看看中国传承了七十二代的孔式家族,因一个人而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范仲淹为官后期在家乡捐地筹款建立义庄,为同姓后代建立了一个保障,源源不断为家族培养输送后备人才,这就是眼光和格局,不单自己富后代代代也要富。有句话说得很好,眼界这个东西一旦打开了,就很难阻止这一代代人的发展,但总要有一代人要悉先打开眼界。

一个村落人口的发展涉及几个问题,一个是要有几个有眼界有格局的老人为后代指明方向,方向对了其它生活中的嗑磕碰碰就不成为问题,谁家地少了,大家让一点,谁家揭不开锅,大家帮扶一下,谁家办事,大家搭一把手,哪个小伙故娘该考虑个人大事,大家督促一下,一代一代的平衡发展,和睦共处,渐渐的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安居乐业,人口就自然发展起来了。老人是影响村落人口发展的一大因素,没有一个好的指导,后代就要摸索走很多弯路,懂事了自己也老了,而且这个村没有所谓的凝聚力,一盘散沙,凭个人能力横行,谁也不服谁,到该发挥力量办大事的时候就找不到主心骨人了。

家族衰败的第二个原因,是榜样的力量,是为官为富的榜样,坏的就不说了,村里出了个大官或出了个大富对整条村甚至地方来说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幸事,而这个官或富不持傲放旷,而乐于助人,对本村人就是一件幸事,权力和金钱是打开眼界的最重要方式,胸襟打开了很多小问题就迎刃而解,由这些人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和人事上的纠纷,团结力和个人上升力就会更进一步,生活中很多现实中的小问题往往会成为生活中的大问题,不容小窺。第三个家族哀败的因素,是个人各自为战的因素,每个独立成年人甚至亲兄弟之间凭借一时得意,都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看不起别人,怕你富,恨你穷,怕惹麻烦,少了慈悲之心菩萨心肠,却多了狠毒之意,手生五指尚有长短,一母同袍却要分高下,不生帝皇家,却行帝王事,同姓相仇,兄弟相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不外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江山与黄金可争,长几岁或长一辈自然获得先无优势,祖父辈生你先是要你引领后一辈的,凭先天优势而欺负后来者,这个家族又怎会有好的发展呢?到最后,恐怕就要连一个种姓都难发展。可惜,正因为这些自私自利的族人的存在,家族发展的难度在无形增大。

家族哀败的第四个因素,是每个人都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手停口就停是最被迫的生存方式,每天手在不停干活,头脑跟着手忙,就没有时间去思考前因和后果,来路和出路,一旦身体哀败,生存的压力立马涌现。人一旦老了没了体力,你该怎么办?这是很多人想又都不敢想的问题?家有余粮心里不慌,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有这一个思想准备,但余粮怎么来?做一日得一日粮的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俗话说工字不出头,出上头是土,务农,这个显然大家都厌了;出下面,是干,工人,天选打工人,这个的作用也是众人没有信心,那应该做什么好才会有更多的余粮?纵观天下自身没有能力就只有一个方法,抄袭别人的方法,东方抄西方,西方抄先进,谁好就抄谁的方法,的确好用,成功的前人行过的路,方向有了,经验有了,路踏平了,后人要做的就是跟着抄就行,当然还缺一点胆子,开车怕车翻,坐船怕船沉,这样担忧的人一辈子就这样穷下去吧,连神仙来了也救不了你,世间千千万万的人都在走过的路,你却认为是错的,就真的是想拉你一把,都不知你的手在哪里。胆小怕事,思维太缜密的人往往做不了事,也成不了事,山上有没有老虎,自己不敢去就跟着别人走一趟不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