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下的记忆
文/武保军
土地和庄稼是农民的魂牵梦绕,一辈子为之而流血流汗、不惜生命而钟爱的对象,侍弄庄稼是农民的一种踏实,一种自豪,一种依赖,其实,人类的生命离不开土地也离不开庄稼,然而,农民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亲近,相依相融,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劳作、收获,土地是生命的父母,庄稼是人的依托。
我记忆最强烈的篇章在哪里?不是生离死别的恋情,也不是一生中遇到的挫折,更不是游历过的名山大川,那些都是过眼的烟云,我的篇章,我的记忆在乡下定格,在土地与庄稼中彳亍,在田间的晚风和霞光中始终徜徉……,这就我是儿时的记忆,在乡下一段难忘的时光
抹不去的记忆,难忘的童年!
小时候乡下的庄稼和现在的作物虽然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麦子、玉米之类的,其实那时的种植的方法和收割方式限于生产要素的桎梏有着天壤之别。劳力!劳力!劳动就要靠力气,没有力气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庄稼人。
那时农作物的产量要低的多,更没有化肥,农家肥是关键,毛主席说过农业的八字方针: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可见肥料的重要性。
母亲告诉我,她们孩提时代麦子打得更少,麦穗就像苍蝇那么大,俗称:蝇头穗。记的我们小时候,麦子的产量也还是很低,一亩地打不了三百斤,那时没有化肥,只有农家肥,主要依靠圈肥,那时对肥料的重视程度很高,只得在夏季里由社员们把青草或者是烂柴禾沫子填在沟里封闭起来,利用夏季的高温造肥,为了庄稼的高产,社员们每年都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
农民养大一个猪不容易,没有粮食,泔水又喂不肥,但圈肥还是能造出来的,把圈肥从猪圈里起出来后,推到队上规定的场地,排成方,队上的负责人测量后按方给工分。另外还有一种肥料,也值得说一说,庄稼人的土炕过几年就要烧坏,得重新起新的,旧土坯经过柴禾几年烟熏火燎都成了黑黢黢的“黑汉子”,炕坯使在田地里也是不错的肥料,社员们把换下来的炕坯砸成小坷垃状,交给队上换工分。
春季和冬季未上冻之前,村上的劳力费力地用小推车往田里不停地运送农家肥,牲口的粪便当然是更好的肥料了,但是,没有多少,队上养不起过多的牲口。
每天早上,勤紧的老农还会早早地起身,在霞光微露中背着筐头,手拿一个粪叉在村口街头拾粪,起得早拾得多。
从种植方式上来讲,要分别留下麦田和秋田,不像现在收了麦子接着种玉米。那时为了种上小麦留出种麦子的土地,叫“留麦地”。那个年代寒冷来得急,抢种麦子是关键,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这农谚在那时是相当地管用,要是过了秋分还没能种上麦子,这季的麦子就要“交待”了,由于寒冷的猛烈,在没有充分分蘖时就被冻得萎缩了,来年的麦子一定株少苗稀,孤苦伶仃,产量就没保障。
冬天的麦苗一直是人们喜欢的食物。
有人早出晚归偷偷地揪上冻后的麦苗,做麦苗馅的大饺子,也有的悄悄地去牧羊,记事中,一开始几年队上对揪麦苗持放任的态度,观点就是:反正不影响来年的产量,后来就不允许了,恰恰是说会影响产量。
那个年代土地的利用率很低,还得留白地种稙棒子。
稙棒子对百姓来说是相当地重要,稙棒子籽粒是白色的,因此,磨出的面子也白色的,庄稼人在过节和有大事,(比如红白事),需要白面饽饽招待人时,往往在白面里掺一些白棒子面,以解决白面严重不足的窘境,因此每年都要种,它是白面的一种补充。
稙棒子收割早,因此,闲下来的土地就做留麦地了。
既有稙棒子,就有晚棒子,那时的晚棒子就一个品种,名曰:灯笼红,这个品种棒穗小,但是籽粒相当地饱满,充满了黄红的光泽,煞是喜人。
晚棒子地里一般都套种绿豆,由于成熟地晚,同时劳力有限,一时间也不能完全地把地腾出来,就种不上种麦子了。
收割棒子的方法是,用镐贴着地皮把棒子秸秆砍倒,堆成一堆一堆的,叫“一铺儿”,过后社员们再一铺儿一铺儿把棒穗掰掉,掰棒子需要认真仔细,尽量不能落下棒穗,队长要检查,但是,一个人又检查不过来。
那时村上有派性,人心涣散,队长的管理有困难,有的社员留着心眼,故意不把棒子掰净,做下记号,不定哪一天就会放开让社员们来拾,谁捡拾了归谁。开放后,先奔有记号的地方去,做的要有度,不能太明显了,如果太过了,就会有人告发,要扣当天的工分或者是挨批。
那时大田里另一个主要作物就是高粱了,因为百姓的当家粮食就是高粱,玉米次之,最珍贵就是麦子,产量都不高,还要交公粮。
那时的高粱品种叫“分头留”,籽粒成熟后往下坠着,像是长头发的人留着中分一样,因秋天易涝,所以“分头留”的秸杆高大,高过一般人,后来才有了矮杆的杂交品种,叫“关东矬子”,这是后话。
高粱地里套种黑豆或者是黄豆,那时的黑豆产量高,种的要多些。要说百姓们最喜欢的高粱品种:矮的比不过高的,“分头留”籽粒是红色的,秫面味道浓郁,做出来的食物有劲,口感也相对好一些,“关东矬子”籽粒是白红色,磨出来的秫面远不如“分头留”好吃,但穗大,能密植,产量高。
这种高杆的分头留在籽粒的下面有一节秸秆,叫“挺杆”,用来做“连子”,现在不少的家庭放饺子用的“连子”就是来自自此品种。
每年的秋季,社员们都要弄些挺杆回家,以淘汰旧的或是拿到集市上卖掉。
家乡一带的收割习惯是先收割地里的豆子,一堆堆地放着,然后用镰刀把高粱削倒,留下有一尺多高的留茬,然后,社员们在队长的统一安排下,带上爪镰(一种专门割高粱头的工具),再把高粱穗钳下来,用细些的高粱结捆成捆,由看青地看护着,再由马车拉走。
留茬地里立着,镰刀削过的茬口有一个斜面,十分地锋利,社员们在里面劳动要十分地小心,若是不慎跌倒,随时会被扎伤或者是扎到致命处就有生危险了。
拾秋的人在留茬地里捡拾丢下的粮食或者是拾柴禾时常被扎到,就用土来止血,小孩子们则天真地在地上划上两道,口中念叨着:一道两道,中间的是好药。然后就用两道线中间的土把自己的伤口处理了。
不过,留茬实在是挺危险的,密密麻麻的留茬就像是一个个陷阱里的竹签子,记得有一年,村上一个能干的女人由于在留茬地里搂柴禾,搂了高高地一篓子,太沉,一个人背起不来,就用手拽着前面的留茬想用力背起来,就在她努着劲要站起来时,篓子的绳子断了,一下子失去了平衡,这女人扑在了留茬上面,扎进了心脏,死去了,实在是不幸。
每年,留茬要在地里撂好长的时间,甚至是第二年的开春才分给社员们。
留茬还是挺有生命力的,没多久,每个留茬上就会活蹦乱跳般地钻出一两簇绿油油的高粱苗子,迎着秋风,不停地摇摆着,远远望去煞是动人,充满了绿色的诱惑,给这即将荒芜的原野带来了生命的感动……
留茬上的绿色,绿的实在,绿的鲜嫩。
庄稼人也是实在和现实的,歇歇时便到里面薅这嫩绿的苗子,背回家喂羊或者是猪吃,不浪费一点的时间和机会。
那时的秋后,你看吧:在这旷野中,裸露的大地,变得空旷和野性,失去了庄稼的土地在真实和深邃中沉睡。
田地里还有另一种高粱,就是野高粱,不同之处就是成熟后一触碰它,其高粱粒子就会带着自己的帽儿落下来,回归大地,等待明年的发芽。野高粱看似一无是处,可它掉落后留下的苗儿到有用处,可以来扎“炊厨”,就是刷锅用的炊具,百姓们在出工时都留意着,因苗子坚实、细密而又不带高粱帽儿,每年的冬闲时,手艺人就会走街串巷吆喝着刨笤帚,妇人们便拿出来刨成炊厨,很是受主妇们地喜爱。
其实,大田里的高粱也有像玉米一样不长粮食的,棒子的叫“枪杆”,高粱的叫瞎高粱,不出穗,而是长出一个百姓们叫“污胆”的东西,嫩着的时候可以吃,口感不错,在地里干活,遇到“污胆”,农人们都会掰下来吃掉,有甜丝丝的感觉,老了就成了黑粉,没法吃了。
由于劳力紧张,豆子收割后一时顾不上来,要在田里放一段时间才能拉回场院,有些豆子会曝荚,落在了地里,每年都会有拾秋的人要捡拾这点豆子,庄稼人爱惜粮食,那时管的紧,是劳力都要出工下地,拾秋的人都是些妇女,偷着出来躲躲藏藏,用小笤帚连带豆叶一起扫进篓子里,回家后再仔细地清捡。
豆粒小,不少就会落在土缝里,来年春天万物复苏时,田里的豆子就会随着和煦的春风萌动发芽,这时,庄稼人又来拾豆芽,以孩子们为最多,用小铲子刨,不能等到老了,每次都能采上小半篮子嫩嫩的豆芽,开水一烫,凉拌,是最好吃的蔬菜了。
高粱秸不能做甜棒,成熟后的秸秆早没了水分,只有棒子秸里水分高,有心计的农民掰棒子时都会连带着尝食秸秆的甜苦,甜的,修理好方放进自己的筐里,每天下工都要弄一抱带回家,储藏在背阴的烂柴禾堆里,以待冬、春熬渴时嚼着吃,不过,放得越久,水分失去的就越多,到后来没了水分也就不能吃了。那时没有多少人家能给孩子舍得买甘蔗,这替代品就显得越发地让人待见了。
高粱秸自有它的用处,除了做烧柴外,手巧的农民每年都挑些整齐、壮实的秸秆一破两开,用碌碡碾压几遍,去瓤,做成席眉儿,编篓子,编炕席,自家用不了的还能换些钱,用来维持日常开销。
麦收时,放了假的小学生们还要编草帽辫,把挑拣出来的麦秆儿泡在水里,滋润透,就开始编,走到哪带到哪,灵巧的人编得又快又好,村上的供销社敞开收购,总能换回上学用的纸张和笔墨。
还有一事值得说一说,那就是耩上麦子后,在大地没有上冻之前,绿油油的麦田里会长出一种蘑菇,因外表和鸡腿的皮一样,故叫鸡腿蘑菇,这种蘑菇只在这个季节生长,不是很多,但口感好,有营养,在太阳出来前生长,据说是在豆棵根上生出来的,为此,不少人在鸡叫二遍时就急急忙忙地往地里赶,在麦田里寻找着一个个的白点。
有的还没有长成,最大的能长出地面一拃长,此时不能急于采摘,采蘑的人知道啥时候下手最好了。这种蘑菇生长速度极快,老了就软塌、成黑色了,勤快的人一个早上能收获半篮子,回家后用开水烫一下,做菜吃。
庄稼人有庄稼人的算计和活法,因为活着就有活下去的方法。
勤劳、算计、艰苦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也是农民顽强、乐观的体现,努力地为自己开拓生存的渠道,增添生活滋味是农民智慧的体现。
这就是农民的生活印记,更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不能说是斑斓的,但也是值得怀念的过去,因为那是我们的历史——不能错过和没法跳过的历史。
家乡有我的情思,有我的记忆和我的成长,更有我脚踏的土地,这土地让我变得壮实和成熟,让我知道满足,知道感恩。
因此,乡下的记忆永远是鲜艳、栩栩如生的!
作者简介:
武保军,河北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目前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在实体媒体和网络上发表(其中《母亲的鞋样册》及小说、散文、寓言在省及市的报纸上发表),长篇小说《男人,女人真没劲》、《网里的男人女人》、《狐仙小珏》、《媚子的故事》分别在新浪读书、17k、起点中文网上发表,长篇小说《媚子的故事》版权已转让起点网站上架销售。另有大量的短篇在网站上发表。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