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情缘
文/马啸
8月的一天,我和校团委的同志去看望参加第二届石榴节开幕式排练的60名学生演员。来到体育场馆,只见同学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练《古城·榴梦》。他们随着激昂奔放的音乐声起舞。“古城会理,像一颗镶嵌在群山里的蓝宝石;会理石榴,是振兴地方经济的一根支柱产业……”背景音乐声中,解说员富有激情的解说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1982年的中秋节。一个看中了我姐姐的小伙子请媒人带着来到家里提亲,带来一篮硕大的石榴。那些红红的石榴色泽鲜艳,好像都咧开了嘴向着姐姐笑。母亲让我称呼这个小伙子叫老表。老表说,他家里种了三亩石榴,每年除了自家吃,还能卖上好几百块钱。在那个还在用分币,七八角钱可以买10个鸡蛋的时期,这种家庭收入是令人羡慕的。
父亲对这门亲事不是很满意,让母亲带着大姐去看看门户再说。来到老表家房前,扑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翠欲滴的石榴林。老表指着屋后的一片丘陵浅山介绍说:“这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优越,是生产石榴的好地方。我准备再承包几亩坡地来种植石榴,再过几年,仅石榴一项的年收入便可达一万多元”。母亲觉得他是一个有梦想有志向的青年农民,今后自己的女儿跟着他一起努力,一定能够铺就一条致富的小康路,过上幸福的生活。她回家说服了还有些犹豫的父亲。因为这石榴,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
我的家乡也有石榴,只是个头不大。读小学时的一天,我放学后去偷摘邻村姑奶家房背后靠水沟边的石榴。同村的伙伴童年小宝爬上树把石榴摘了递给我,我把背心紧紧的扎在裤腰里,在树下接了顺手就兜在背心里。刚摘了几个,就听见“汪汪汪”的狗叫声,接着是主人家开门出来的声音。我急忙把背心往上一提,兜里的石榴全滚进水沟里,拔腿跑开了。同伴的脚慌乱中被夹在树杈里,最后反倒让我那姑奶家的人过来才把他从树上抱下来。
读高中时,语文老师推荐我去参加县里组织的作文竞赛,我拟的题目是《家乡石榴笑开颜》。我写道:“饱满、鲜美、甘甜的石榴,她的籽粒像珍珠,似玛瑙,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引用了杨万里《咏石榴》的诗句:“雾谷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文章在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我考上大学到校报名时,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我将石榴带到学校。同寝室的是来自省内外的同学,初来乍到,开始大家多少显得有些生疏。我拿出石榴,用小刀把果子的嘴部和底部呈圆形削去,再在它的身上划开几道口子,轻轻一掰,晶莹剔透的籽粒就露了出来。大伙尝一尝,都说味道好。几个石榴吃完,大家亲密了许多,同时也记住了我,记住了我的家乡——会理。
参加工作后,学校的后园也种植着几亩石榴。只是管理没跟上,挂果不多,经济效益不高。比起我的岳父家,那就差远了。
岳父家在三岔河村。从地名上就知道有三条河流在这里交汇,水源丰富,群山环绕,冬无积雪,夏无酷暑。山坡上的紫色土,饱含着氮磷钾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种植石榴的条件得天独厚。岳父是这个村的老支部书记,老党员。“县上刚发动种植石榴那阵,别家不种我就带头种了几亩。”岳父说,“后来等大家尝到了甜头,不用发动,家家跟着扩大种植面积,户户靠着石榴发家致富。”现在,村里成立了石榴协会,三岔河村已成为一村一品示范基地。
如今,家乡的石榴已名扬四海,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每年石榴成熟的季节,都要给我那帮工作在省内外的哥们儿托运几件,用印着“中国石榴之乡——会理”的专用箱子送出去,嘿!这家乡的石榴就显得更有品位、更上档次、更加气派了。
作者简介:
马世权,笔名马啸,中学语文教师,会理县作协常务副主席,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长期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写下水作文。作品散见于《凉山日报》《彝族文学报》《凉山教育研究》《教育导报》《中国石榴信息》《西南商报》《华西都市报》《云南日报》《青少年作家精选》《中外文艺》等报刊。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