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人生 字正腔圆
一一薛飞先生京剧与书法印象之三
作者/韩广华
淡定的人生因为看得透,所以不躁,因为看得远,所以不妄;因为站得高,所以不傲;因为行得正,所以不惧。一个淡定的人,更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更能走出寂寞的泥沼,将生活调节得有滋有味。心怀淡定的人,必将是最坦然、平和、幸福的人。
真的出乎我的预料之外,薛飞先生的书法却与京剧联在了一起,弄清原委之后,我对薛飞先生刮目相看,一种钦佩之感便油然而生,让我肃然起敬。
我问及薛飞先生,书法与京剧到底有哪些内在的联系?薛飞先生告诉我,京剧和书法都在艺术中追求着真性情。京剧以声腔为主,以情带腔,书法靠笔锋,以中锋用笔最见功。书法横平竖直,追求的是气息,京剧字正腔圆,讲究的是味道。两者达到精致和完美非常重要。
薛飞先生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教育家庭,他的父亲曾担任过板泉中学高中的校长。薛飞先生从小就受父亲和叔父的影响喜爱京剧,他所在的山东省临沂市板泉镇大薛家村是远近闻名的“京剧村”。父亲拉京胡、唱京剧,叔父则在村里的剧团里教京剧。每到春节,村里的京剧团都为父老乡亲送上一次“丰盛的文化大餐”。
2018年春节,薛飞的父亲决定在春节后的正月初九,举办一次家庭京剧演唱会。县书法、京剧艺术界的许长恩、吴家坤、李德堂、刘华述、时桂华、张炳年、蒋兴英、冯兆远、张兰、薛康平前来参加演出。薛飞父亲的农家院里挤满了前来观看京剧表演的父老乡亲。一曲皮黄韵、万分家国情的《迎春曲》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象征着春天的万物复苏和浓浓的春天气息。无价宝、听惊涛!、春秋亭外;为国家,娄山关、枪林弹雨……一段段、一曲曲,千锤炼万推敲,走过春,迈过夏,唱了几十年,珍贵无价。
中国人爱京剧如爱中华,听一声皮黄腔,爱国又爱家,唱一段:“为国家”,忧国又忧民……
薛飞的77岁的老奶奶赵殿芝还登台为大家演唱了京剧《沙家浜》 片段,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胸有成竹寄情处,曾是義之兰亭时,中国书法协会会员许长恩先生挥毫泼墨赠墨宝,《清风明月》、《冰雪聪明》、《雪里梅花》、《似兰馨香》,恰与江山之清风,山河之明月,沁人心脾。
京剧爱好者薛飞先生告诉我,书法与京剧都是在空的帷幕上追求和探索。京剧,不需要布景,完全通过演员的念唱做打,表现出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书法,没有复杂的背景,那单纯的黑的线条才得以有纵横挥扫的广阔天地;狂放的草书如驰马在高山、平川;蕴润的楷书如入沉静之宝;高古的隶书如临古代战场;神密的金文使人沉醉于青铜时代的血与火之间。一个舞台,一张白纸,都是演员与书家借以运筹帜帷幄、导演雄壮之剧的战场。天地之上,喜怒哀乐、雄强悲壮,都可以一泻千里,尽情抒发。
薛飞先生告诉我,不论京剧还是书法,都是个程式,唯其有程式的规范,才使得善于运用程式的书家能自由地挥洒,否则,书艺无限,挥笔成字,聚墨成形,就如同连台步还不会走的戏曲演员,想走一步创造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让薛飞先生谈谈怎样才能写好隶书,薛飞先生告诉我,最关键的是临帖,要锻炼腕力,要善于转笔,这是基本技巧。隶书主要讲究圆润,不管是圆头还是方头隶书,圆润清秀的表现转笔至关重安,要做到“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笔法规则。
薛飞先生的四十年学书写涯,京剧爱好为他的书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有时他便唱便写、便写便唱,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薛飞先生那种“挥毫泼墨写春秋,笔走龙蛇抒情怀”的艺术境界深深的撼动了我的心灵,在他的京剧与书法中,我看到了他的果敢和进取,看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
衷心祝愿薛飞先生在今后的京剧、书法艺术道路上,用心唱好戏,用笔写好字,为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演绎书法神奇魅力而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韩广华,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机关工作。从事新闻报道、材料撰写三十余载,先后在县广播电台、《临沂日报》丶《大众日报》、《中国人口报》、《农民日报》、《农村大众》、《山东人口报》、《致富月刊》、《党政周刊》(中廉在线)等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发表稿件2000余件。期间兼搞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华夏子孙》、《昨日军人》报告文学集。为开拓人生的情感和美的灵魂,我愿苦苦追寻,用文字来报效淳朴而厚重的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