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端笔底泛风流》之一:
耕耘不已续秋成
宋今声
冯耀廷是双辽市永加乡忠信村农民。少年时代,因为父亲冯世元常年有病,家庭生活困难,冯耀廷十四岁时,小学六年级没念完,就辍学参加劳动了。
父亲是“病号”下不了地,冯耀廷后来的犁杖怎么扶、锄头怎么使、钐刀怎么磨、高粱怎么割等一系列农活,都是村里的叔叔大爷们手把手地教会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普遍开展农业学大寨,讲“两头看不见,中午连轴转”,虽然贪黑起早劳动在田间,但是,在冯耀廷的业余时间里,除了读书写字,没有其它爱好。虽然地处偏僻,但是,通过各种渠道借阅,先后熟读了《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元曲清言”“三言二拍”和《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菜花》《保卫延安》等古今文学名著,《毛选》、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自然是日常必读书。
冯耀廷一边读书,一边写作,从写日记开始,写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身边所发生的各种故事。写多了,就“装订成册”,积攒起来,放在安全不受潮的房梁上。疾病缠身的父亲看见筋骨渐成的儿子虽然离开了校门,没有放弃读书学习,心中暗喜:“这小子行啊,将来一定有出息!”
冯耀廷十六岁那年,父亲病危,临终给他留下遗言:“耀廷,你是咱家唯一的男子汉,一定要撑起这个家啊!过日子要讲诚信、做好人,遵纪守法,勤俭持家。不论在家在外,都不要怨天忧人。记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在勤劳贤惠的母亲李忠秀(是永加乡新中国第一代接生员,一生中一共接生三百多个婴儿,全部成活,成为远近闻名的“送子娘娘”)的培育下,冯耀廷不但长大成人了,而且成为村里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无论是共青团还是民兵组织,他都是其中骨干,是忠信村青年当中的佼佼者。一九六一年,经人介绍,冯耀廷与本村姑娘周桂金结为终身伴侣。
1970年,冯耀廷开始动笔写小说《人在激情岁月》,同年,被选为大队革委会副主任,主管全大队农、林、牧和副业生产,兼管上山下乡知青工作。1973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熟悉知识青年学习生活,两年间,他又写出了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又是山花盛开时》,后改成《户长的选择》。小说记述了一位爱好软笔书法和古典文学的知青户长,与当地一名才女隐士的恋爱故事。
1974年,冯耀廷利用去长春办事机会,把两部小说的文槁捆好带上,去找吉林人民出版社,值班人员问;“你有推荐人吗?”
冯耀廷回答:“没有。”
对方一脸冰霜:“没有投啥稿啊?”
无奈,冯耀廷把两部沉甸甸的手稿又背了回来。
投稿“撞了南墙”!冯耀廷并没有灰心,在做好本职工作和操持上有老、下有小的八口之家的同时,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写作;中午不休息,晚上收工后,在煤油灯下,继续埋头学习写作。爱人周桂金就着灯光做针线活,一直到半夜才熄灯。每日冯家的窗户光亮,成为忠信村最靓丽的夜景。
1974年末,冯耀廷被调到永加乡农机管理站工作,负责全乡的农业机械化普及和农机使用管理;1979年春,被当时的双辽县农机校聘为专职农机教练。三个月以后,又被永加乡党委调回乡里担任乡综合厂厂长。因为一直是农民身份,乡财政没有条件开资。所以,冯耀廷辞去了企业厂长职务,回了忠信村。
忠信村党支部和乡亲们没让这个自学成才的年轻人把劳动汗水完全洒到田地里,又把他推到了村长的岗位上。
冯耀廷一边积极工作,一边勤奋读书写作,十几年来从未间断。他所写的散文、小说、日记等各类文章字数加起来超过120多万字。遗憾的是,2003年,他写的大部分稿件被妈妈当做废纸给卖掉了。他没有埋怨母亲,怕有违孝道。但是,自己的劳动果实瞬间化为乌有,哪能不心疼呢?为了这,冯耀廷默默地流了一夜泪。那是他二十多年劳动之余在夹缝的时间叠加起来的精神收获呀!原打算到花甲之年,在不能下田劳动的时侯,再整理成册,可是,这么珍贵的第一手原始材料,就这样走进造纸厂的纸浆池,怎能不让他扼腕痛惜呢?
有一失必有一得。冯耀廷虽然失去了他多年的写作成果,但是,他和周桂金养育的三女一子在艰难困苦中都相继长大成人,并且都有了自己的各自事业。
2004年,冯耀廷和老伴周桂金告别了故乡忠信村,搬迁到双辽市里定居,虽然老两口单过,但是,离儿女们近了,老两口能给儿女们做上一日三餐,大家经常都能见到,他们的生活自然很安逸幸福。
安顿下来以后,冯耀庭决心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写起。为了方便父亲写作,儿子冯金星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和复印机。有了电脑,冯耀庭便开始学习用手写输入系统在电脑上行文写作,以“田园风光”为笔名,把自己多年的腹稿上传到网络上,并在“江山文学网”开辟了自己的文学网页。现在,已经有《山村往事》、《久远拾贝》、《选择》、《又是山花盛开时》、《我伴共和国走过来六十年》、《村子人的故事》、《作家访谈录》和《人在激情岁月》《将军曰记》《彩阳酒店》《剑指伪满洲》《异志儿》《村瑰》《部长的女儿们》《梦幻仙侠》《乡音》《凄美官途》等十几部长篇小说相继问世。正在編创的《逃》,已经完成初稿,经再审后即将入网发表。

现在,冯耀廷每天能完成大约2000字的写作量,就是在每年春节除夕之夜,全家团聚,也没有停止他的写作进度,是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在同龄当中凤毛麟角,在中青年作家群体中也不多见。
为了编好故事,有时候,冯耀廷要坐在灯前冥思苦想到深夜;有时候,他的思绪重新回到了忠信村的东坡西岗、南田北地,来回走走,寻找少年时代的童趣和青春时光的各种美好记忆,从中发现创作线索、激发创作灵感。正因为如此,才使他的各类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其中《又是山花盛开时》(《辽水文学》连载)已经和影视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村子人的故事》(2013年在《双辽消息》副刊连载)原名《这个村子人浪漫又风流》,国内60多家网站接连转载,每天点击率高达千百余人次。
2009儿子冯金星响应国家召唤,参加了赞比亚中国医疗援助队。儿子身在万里之外,年逾花甲的父母亲哪有不朝夕惦念的?冯耀廷和老伴儿经周桂金常去市里几家大医院,东走走、西看看,他是想通过观察医护人员们的辛勤工作、忙忙碌碌的身影,看到儿子的形象,得到一些精神慰藉。触景生情,仅用半年时间,冯耀廷就写出了长篇小说《金牌医官》,并在江山文学网上得以发表。
告别了田间,坐进了写作间。现在,冯耀廷已经有了自己的书房兼会客室,有时候,相约文友在家里聚会,谈诗论文,好不惬意!他还受到全市文化艺术界同仁的尊重,经常被市文联、作家协会约请参加各种创作笔会和专题采风活动,交流互动,共同提高文学创作水平。
今年已经80岁的冯耀廷创作激情不减当年。现在,他已经在互联网各文学网站先后发表了17部长篇小说,电视连续剧本4种;成书短篇类6种;电影文学剧本18部,微电影剧本10部。正规出版的图书《书魂》已经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并发给荣誉证书。在《城市晚报》驻四平记者站站长高鸿的推荐下,四平市图书馆一共收藏了八种作品;双辽市图书馆收藏十种作品,均已发给证书。长岭县“火烧李村”农民收藏家李顺英在报纸上和省电视台新闻报道中发现了冯耀廷的事迹以及他的乡村题材文学作品以后,多次电话联系冯耀廷,并多次汇款购买他的文学作品二十六种。冯耀廷对至今一直没有见过面的农民兄弟李顺英以诚相待,完全满足了他的要求,成了未曾谋面的好朋友,经常电话联系。2016年,冯耀廷名至实归地加入了吉林省作家协会,成为一名国内为数不多的高产农民网络作家。
这位从田间走出来的作家,谈起写作初衷,冯耀廷感慨万端,他意味深长地说:“我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经历了农村发展的各个阶段。把自己多年来经历的生活艰辛和感情故事写出来,记录了我的人生轨迹,反映了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农村的生产生活画面,使后人了解农村的发展过程以及老一辈人艰辛的创业历程,懂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圆了我的作家梦。”这就是一位农民作家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不但值得我们称道,也值得所有自诩文人们的砥砺效仿。
正是:
人生已近耄耋年,
畅游文海鼓征帆。
巍巍皓首映日月,
铮铮铁骨砺风寒。
翻检往事歌故里,
情随妙笔著诗篇。
晚成何须翘楚早,
云雾散尽露青山。
写于2019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