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椴 叶 飘 香(散文)贾玉新
精华热点
“六月六,看谷秀”,是我家乡的一句谚语。说的是到了农历六月初六前后,看谷子的长势,就可断定秋天的收成好不好了。渴盼粮食丰收是每个种田人的希冀。于是,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每到六月初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用黏米面蒸的饽饽,也叫“粘耗子”,用来表达对谷物丰收的祈盼,做为一种民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米、白面对于农村普通人家来说还是稀罕物,不是逢年过节是很难吃到的,平时能吃上黏饽饽也是件很开心的事。因此,家家对“看谷秀”这天都很重视。到了五月底,提前好几天,就要把粘米(一种是黍子磨出来的,叫大黄米;一种是红壳谷子磨出来的叫小黄米)放入小缸或大瓦盆里用水泡上几天,淘出来晾干后用石磨磨成浆,再经过沉淀发酵,就可以用来蒸饽饽了。用这样的面蒸出来的饽饽黏性大、滑润、口感好。制作“粘耗子”需要一种特殊的材料------香叶(段树的叶子)。包“粘耗子”之前,要把新鲜的椴树叶子用清水洗净,在叶子的正面涂抹上豆油,把活好的黏米面铺在上面,再包入用红小豆做成的馅,捏合在一起,象个大饺子似的,然后上笼屉蒸。由于椴树叶本身含有一种类似茉莉花的清香味道,当与黏米面、红小豆融合在一起时,椴树叶独有的清香味就发挥到了极至,说是香飘四溢一点儿都不为过。如果有条件的话,再蘸上点儿白糖,那可真称得上是天下绝佳的美食了。 香叶是从生长在山里的椴树上采摘下来的。五月底六月初,椴树的叶子就基本长成可以采摘了。这时节,也是我和小伙伴儿们最盼望的时候。“看谷秀”的头一天,天还没亮透,我和同村的五六个小伙伴儿,有邻居家的秋菊、后院的刘杰,村西头的杨二军等,早早地起了床,揣上一块玉米面大饼子,做为中午吃的干粮。把“打点滴”用过的葡萄糖空瓶子灌满水,带上装香叶用的布袋子 ,沿着小路,趟着露珠,向山里进发了。我们要去的四楞山离住的村子有十多里地。赶到山里的时候,太阳刚刚冒红,还不到一杆子高。站在山上向西望去,牛头山水库波光潋滟,鸥鸟飞翔;东面十几里外的松花江,像条银色的白链,翻卷着浪花,蜿蜒北去;林子里各种不知名的鸟儿刚刚睡醒,站在枝头唧唧喳喳叫个不停。此时,正是椴树花开的季节,一株株高大的椴树上开满了黄色的、白色的小花,林子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新香气。进林子之前,我们约定好了集合时间和地点,就开始分头去采摘椴树叶。这时的椴树叶子颜色亮绿,叶面柔软光华。四楞山的椴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糠椴,一种是紫椴。糠椴的叶子要大一些,叶面上长了一层细细的白色绒毛,作为包“粘耗子”的用料,略显得有点儿薄;紫椴的叶子虽然相对小一点,但是叶面毛少,光亮厚实,更适合包黏饽饽。我们从这棵树上下来又爬上另一棵树,从这一坡又转到另一坡,爬上爬下,汗水打湿了衣衫,枝条刮破了臂膀也不觉得疼。邻家秋菊比我小一岁,打小就在一起玩“”过家家”。上学后我比她高一个年级,上学放学都是一路去一路回,称得上是青梅竹马。平时我总把她看作小妹妹护着她。女孩子不擅长爬树,我俩就结成对子,我爬到树上掰叶子,她提着袋子在下面负责捡拾叶子,这样我就减少了爬上爬下的次数。正在我站在树杈上聚精会神的挑选香叶的时候,在下面捡叶子的小菊忽然惊慌失措的叫起来:“妈呀,不好了,蛇.....蛇”,听到小菊的喊叫,我不顾一切地从树上出溜下来,抄起一根枯树枝,把蛇向一边挑去。这是一条比大拇指粗、约一米多长的青蛇,由于它的颈部长着绿色的鳞片,当地村民称之为“野鸡脖子”。这种蛇一般情况下不主动攻击人。尽管如此,它的样子也还是很吓人的。被我挑到一旁的蛇,知道自己惹祸了,知趣儿的一伸一展地匍匐着快速离开了。胆小的秋菊脸都吓白了,泪花滴落在脸颊上,躲在我的身后,双手紧紧地搂住我的腰,吓 的大气都不敢出。见我把蛇赶走了,这才松开手,破涕为笑。我刮了一下她的鼻子,说:“胆子这么小,下次不带你来了”!说是这么说,看她可怜兮兮的样子,能舍得不带她来么!时近中午了,每人带来的布袋子都装满了采摘下来的椴树叶子,伙伴儿们脸上个个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因为大家伙心里都清楚,这些叶子谁家都是用不完的,留出一小部分家用,剩下的就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十张叶子能卖五分钱呢。虽然没有多大的收入,可是对于我们这些穷孩子来说,已经是很知足的了,添置点儿文具、买几本小人书还是富富有余的。在山上“打完间”(简单吃带来的干粮),伙伴们背起装满香叶的袋子,兴高采烈地向镇上集市走去。人们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我们来说可不是这样,因为早一点赶到集市上,就意味着能多卖出几张叶子 ,多有一点收入。所以,不知不觉间十几里的山路就甩在了后面。来到集市上,我们几个就分散开了,各自找到一个合适的摆摊位置。伙伴们用在山上割来的马莲,把香叶每十张捆成一捆,整整齐齐的摆放好,嘴里不停的喊着“新采的香叶 ,五分钱十张!”稚嫩的叫卖声在嘈杂的市场里显得格外清脆。胆小的秋菊,别看在山上胆小,在集市上卖香叶胆子可比我大多了。不仅叫卖声比我清亮、好听,点子也比我多。“五分钱十张,新鲜的香叶,买五十张送十张”还真别说,秋菊的促销办法还真管用,来我们这个摊上买香叶的人越来越多。由于是无本的买卖,又有不少来买香叶的人都是熟人,大姨大妈的,卖来卖去,就不仅限于买五十张送十张了。薄利多销,没等到散集,我俩的香叶都出手了。当清点着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收入时,心里那种高兴劲儿就甭提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青涩少年,也都过了花甲之年。很多同学也都失去了联系,包括秋菊。去年冬天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省城一个大型超市的冷冻面食成品柜里,发现了多年不见的“粘耗子”。精美的包装盒上醒目地印着“秋菊香叶食品合作社”。再一细看,公司地址正是我的家乡小镇。难道真的这么巧,是那个当年买五十张送十张的小秋菊么?我忐忑不安的拨通了香叶公司的电话。电话里果然传来了既生疏、又熟悉的女人的声音,是她,正是当年那个既胆小又胆大的秋菊!老同学分别多年,又在电话里相见,真的是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电话里得知,我参军走后的第二年,秋菊做了回乡青年,后来通过高考,进了省城一所商校。毕业后在商界一干就是几十年。退休后,发挥余热,与老家的乡亲们一起,利用当地出产优质黏米和香 叶的优势,投资办起了以粘饽饽为主打的香叶食品合作社。别看合作社规模不大,由于质量好,讲信誉,货真价实,很快打开了周围几个县市的销售市场,而且,堂而皇之的闯进了省城的大超市!在众多的当地土特优食品系列中“秋菊香叶”也榜上有名!末了,秋菊约我到“看谷秀”的时候回趟老家,到她们的合作社做客,请我品尝正宗地道的“香叶粘耗子!”我满心高兴的接受了邀请,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贾玉新,河南省南乐县人。1954年8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会员。作品散见于《炎黄春秋》《作家文摘》《吉林日报》《长春日报》《文存阅刊》《春风文艺》《往事》《艺点文化》等主流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天边的晚霞》《岁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