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爷爷的地瓜情(散文)李超然
精华热点
岂无良田,膴膴平陆。兽踪交缔,鸟喙谐穆。惊踪朝射,猛豨夜逐。芋羹薯糜,以饱耆宿。
地瓜,它的别名很多,又叫红薯、白薯、山芋、甘薯、红苕等。在沂蒙山区,它本是一种很普通、不起眼的农作物。然而,在我的爷爷心目中,它却拥有不同寻常的位置。因为,是它哺育了爷爷的成长,又是它教会了爷爷和我如何做人。
我的家乡在沂蒙山区东北部的一个山村,可能是土地瘠薄、十年九旱的缘故吧,这里从爷爷记事起就把地瓜作为当家粮,老一辈的农村人都是靠吃地瓜长大的。爷爷依稀记得,当他刚刚踏进三岁的门槛时,老奶奶就牵着他到村东的大食堂去打饭。食堂的师傅们给他饭筐里放上的是红红的、圆圆的、沉沉的营生。老奶奶告诉爷爷这是地瓜,是地里长的。爷爷瞪着惊奇的大眼睛,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才知道,那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时代。据老人们说,那一年风调雨顺,农业上是个丰收年,所以,地瓜还是能吃得上的,而且能吃饱。可是此后的几年,由于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作物大都绝产,只有地瓜还勉强地生存下来,但是产量却是极为有限。饥荒像瘟疫一样蔓延,听爷爷说,那年死了很多人,都是饿死的。没有硝烟和战火,却是一场无形的战争。这对我们来说,是历史,对老人来说,却是内心深处的伤疤,对国家来说,更是一场灾难。这时,大人们挖野菜、剥树皮充饥,数量极少的地瓜留给孩子吃。原本主要用来喂养家畜的地瓜秧这回也派上了大用场,将晒干后的瓜秧剁碎掺上豆饼做成渣豆腐果腹。经历了坎坷一生的爷爷,至今忘不了1960年的一幕。当时爷爷生了一场大病,持续高烧不退,什么都不想吃,唯独想吃地瓜。可是家中已断粮一个多月了,地里的地瓜还不到收获季节就已经连根带叶吃光了。面对发烧说胡话也喊地瓜的爷爷,老爷爷急得来回游走,老奶奶一个劲的掉泪。老爷爷是一位从不给人家添麻烦的人,到了这个份上,也只好走东家跑西家去借地瓜,最后终于借来大约五、六个生地瓜。还没等煮熟,爷爷就狼吞虎咽地啃,一气儿啃上三个。这时,爷爷的高烧竟然奇迹般的退下去,真是神了。全家人又惊又喜,老奶奶一边擦眼泪一边念叨着:“地瓜真是好营生!”打那,家中人认准了爷爷是“地瓜命”,平时,家中缺什么都行,唯独不能缺地瓜。为让地瓜尽可能长久的陪伴爷爷,老爷爷每年秋后都在村西头的黄土坡上挖一个又深又宽的大窖子,用来储存地瓜,这样,就能吃到来年春天。在那“地瓜汤,地瓜馍,离了地瓜不能活”的年代,可以说,是家乡的地瓜把爷爷养大。爷爷在地瓜的醇香甘甜中长大,年年岁岁吃地瓜并不感到腻烦,那是因为老奶奶能不断翻新地瓜做法的缘故。春天,她用地瓜面拌榆钱做蒸菜,新鲜可口;夏天,她用地瓜面做成凉拌粉条,开胃健脾;秋天,她把地瓜干砸碎熬成稀饭,沙沙的、面面的,百吃不厌;冬天,她用地瓜面摊成煎饼,滑滑的、细细的,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上学了,从小学到初中,是地瓜陪伴爷爷度过的。高中期间,因住校生活,地瓜霉得快,便改为吃地瓜干煎饼,每顿两个,每周四十个,月月如此,雷打不动,一直到高中毕业。爷爷参加工作后,因当时是农业户口的农民水利技术员,在开始的日子里,爷爷是啃着地瓜干煎饼搞施工。后来,国家劳动部门和粮食部门给爷爷办理了“周转粮”手续,方不用自带地瓜干煎饼上班了。但是爷爷还不时地把细粮带回家,再从家中捎回地瓜干煎饼来,相互交换着吃,就这样一直持续到1992年户口“农转非”。至此,屈指一算,爷爷与地瓜相伴的时间已达三十七年之久。这三十七年,爷爷跨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三个人生最关键的成长期。
地瓜,按《辞海》述:桑科。落叶匍匐小灌木,有乳汁。茎棕褐色,触地生细根,果埋于土中,球形或卵球形,红色。果可食,根、叶入药。单单看以上释义,地瓜与其它农作物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当朝夕与它相处并细细品味它时,就会发现,它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它的品格之高尚,精神之可贵,会令你肃然起敬。别的不说,单就它的坚韧性和奉献精神来说,就是其它农作物所无可比拟的。首先,它是与旱魔抗争的第一斗士。当旱情异常严重的关头,别的农作物纷纷枯萎、死亡、绝产,而它却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生长、伸展、结果。其次,它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中,而且茎藤伸展到哪里就把根扎到哪里,可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正因为有了这种扎实顽强的精神,才使它在战胜旱魔的同时,丝毫不惧怕狂风暴雨。什么台风、龙卷风,你能把房屋卷走,把大树拔起,但却奈何不了它;什么大暴雨、特大暴雨,你不但不能将它毁掉,反而它尚能以自己的身躯庇护着身下的土壤免受侵蚀。再次,地瓜对土地没有太多的要求,不需要什么肥料,一般熟地栽插后锄上几遍草,地瓜藤就会自然的生长,将地遮得严严实实,绿油油的一片。它以旺盛的生命力伴绿了农人单调和枯燥的生活,温暖了农人整个冬天的日子。然后,深秋时节,当无情的寒霜袭来之时,它虽然叶片由绿变褐,但果实和根系仍在继续生长,它正在用这有限的时间扩展自己,膨胀自己。当收获的季节到来时,地瓜向人们所奉献的是身体的全部,而不仅仅是红红的果实。果、茎、梗、叶供人们食用,根供人们药用。请看,这是怎样的奉献精神?除此之外,这世上还有哪种农作物能与它相比?
多少年来,地瓜的坚韧性和奉献精神曾无数次地感动着爷爷,感染着爷爷。由地瓜精神,爷爷联想到做人和做事。人生就应该如同地瓜一样,尽管出身低贱,尽管身处逆境,尽管生不如意,但不屈不挠,在瘠薄的土地上,在平淡的日子里,不负芳华,依然会吟唱出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正是有了这种联想,才使他的人生产生了不竭的动力,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勇敢的面对。当三年自然灾害降临,饥饿使人产生轻生的念头时,想想地瓜精神,遂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当数九寒天穿着露出脚后跟的鞋子上学,因奈不住严寒而与老奶奶赌气时,想想地瓜精神,立刻向老奶奶认错,咬咬牙挺过去;当奋战在水利工程工地上,因长期吃发霉的地瓜干煎饼而一天拉稀七八次,心中萌生“躺下休息”的念头时,想想地瓜精神,马上拖着病体进入了岗位;当现有的知识无法适应水利技术工作的需要,自学又缺少时间时,想想地瓜精神,索性把夜晚零点前的时间全部截留下来,用于攻读专科、本科课程……总之,是地瓜精神在始终激励着爷爷,使爷爷时时处处以它为榜样,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爷爷时常教导我,其实不论是小麦、玉米也好,土豆、地瓜也罢,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它们养育了我们,生生不息。我们没有理由不心存敬畏,不心存感恩。是它们的担当,教会了我们直面风雨;是它们的坚强,教会了我们无惧艰难;是它们的低调,教会我们沉稳内敛。
过去的地瓜曾作为主粮,是人们的充饥之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它早已退出主食的生活舞台,但作为一种美食,一种小吃,偶尔享用一番,还是别有一番风味。如今的地瓜成了新鲜、稀罕之物。每每品尝着现在的地瓜、地瓜叶,爷爷总要回忆他的从前,因为,他与地瓜有缘。地瓜对爷爷有恩,我对地瓜有情。这情印在我的心灵深处,岁月的流逝无法将它磨灭。暑假,回家看望爷爷奶奶,临走时,爷爷又给这又给那,生怕我在学校吃不好,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了几个熟地瓜。对我来说,大米白面,鸡肉鱼蛋,远不如地瓜蛋。对于它,我看着亲,吃着甜,想着美,对我们全家来说,它是命,是恩,是情,是念,是义,是根。作者简介:李超然,女,2004年生,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第十八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第十六届“冰心全国十佳文学之星”,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2022“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先后在《延河》《参花》《读者》《山东青年》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100余篇,有18件作品获省级以上文学奖,著20万字长篇儿童小说《都市小蜗》,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现就读于临沂大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