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习俗系列】连载之二:
《除夕》
陶春中/撰文整理

“新年到,真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全家老少乐陶陶......”电视里播放着载歌载舞、喜气洋洋的《新年歌》。
触景生情。听到这歌儿,帮助奶奶准备年夜饭的爷爷感慨道:“时代进步了,新年的歌谣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喜庆、祥和了。”
客厅里,聚精会神观看电视的孙子,把目光从电视屏幕上移过来,说:“爷爷,你们小时候的新年歌谣是什么内容?”
爷爷略微思考一会儿,说:“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丫头要花,小子要炮......”说完,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怀旧表情。
孙子来到爷爷身旁,拉着爷爷的衣服说:“爷爷,你答应给我讲除夕的故事,啥时候讲啊?”

爷爷甩一甩沾满水珠的手,看着孙子渴望的眼神说:“现在就讲。”
“太好了。”孙子高兴得满脸笑容,手舞足蹈。
爷爷拉着孙子的小手,来到沙发旁坐下,说起了除夕的由来和习俗。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常在农历十二月的廿九或三十,故又称为大年三十。除夕与新岁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辞旧迎新。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写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说,古人除夕的时候要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是当时除夕的习俗之一。
说到这里,爷爷看了看窗上美丽的窗花和阳台上红彤彤的灯笼,接着说:“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到此时,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即使漂泊在外的游子,不管离家多远,也要赶着除夕前回家和亲人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
“关于除夕的由来,民间有很多说法。我们今天讲两则故事。”爷爷话锋一转,说起了除夕的传说。

第一:传说古代有一只叫做夕的四角四足恶兽,冬季大雪覆盖,食物短缺,夕就到附近的村庄里找吃的。夕的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人类带来很多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便整理衣物,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相传有一个叫年的孩子,聪明、伶俐,他想出一个除掉夕的办法,可结果让夕逃脱了。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希望有机会除掉夕。一年年过去了,为防止夕的到来,除夕这天有的人家就用燃放爆竹,门前挂红布条,来吓唬夕。你还别说,从此以后谁也没有再见过夕。久而久之,人们就有了腊月三十这天放爆竹,贴门联的习俗。

第二: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夕的妖怪。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吃掉。人们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拿它没有办法。相传有个叫七郎的猎人,看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每天,七郎带着猎狗到处找夕,可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才出来害人。七郎找了一年夕,腊月三十这天晚上,夕来了,七郎和夕就打了起来。人们听到外面激烈的打斗声,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些着慌、害怕了,想要逃跑,结果被猎狗咬住后腿不放。七郎趁机拉开弓弦,一箭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守岁、放火炮,驱除不祥,迎接幸福。
听到这里,孙子高兴地使劲鼓掌、叫好。然后,迫不及待地问:“爷爷,除夕还有哪些习俗呢?”
“别着急。”爷爷说。“除夕的习俗很多,比如年夜饭、贴春联、燃放爆竹、守岁拜年等等,听我慢慢给你讲。”

吃年夜饭,是除夕这天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摆满一桌丰盛的年菜,阖家团聚,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等等。一般两样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鸡,一个是鱼。“鸡”与“吉”谐音,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受气候、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北方人喜咸,吃饺子,南方人喜甜,吃汤圆。饺子一般要在除夕夜十二点以前包好,半夜子时吃。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
小时候的年夜饭,有两件事情终身难忘。按照家乡人的讲究,包饺子的时候,要挑选一分、贰分的硬币包在饺子里。吃年夜饭的时候,谁吃出来的硬币多,预示着来年万事如意、财运亨通。记得有一年,爷爷和弟弟比赛吃饺子、找硬币,结果被撑得够呛。
还有一件事,磕头拜年。一般拜年都在初一。而老家的习惯,与老人同住一起的子女,会在发完纸、煮好饺子、摆好菜肴的时候,让老人上炕围桌而坐,子女们逐一磕头拜年再一起吃年夜饭。而同住一个屯子的子女,会在吃完饺子的午夜后,到老人家里磕头、拜年,以示对老人的感恩和尊敬。

听到这里,孙子疑惑地问:“爷爷,现在还磕头拜年吗?”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老礼节也文明、豁达、简洁了。比如磕头拜年就被问好拜年取代了。”爷爷笑了笑。“下面说说贴春联的习俗。”
“贴春联,这个我知道,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脍炙人口啊。”孙子熟练地背出了学过的课文内容,爷爷高兴地竖起大拇指,继续往下讲。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工整、对偶、简洁、精巧,以时代为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资料记载,贴春联的习俗,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而真正的贴春联习俗则起源于宋代,明代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详细论述。
关于“桃符”,中国古代神话中是这样描述的: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座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发现并捉住它,用芒苇做的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后来逐渐演变成在象征红红火火、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两边,用以表达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春联的种类较多,依其使用场所不同,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如炕条贴在炕里的墙壁上,炕里,北方人俗称炕梢。还有抬头见喜、出门见喜分别贴在炕对面墙壁的上端、大门外对面的墙壁或者树干上;“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门、水缸、粮仓、影壁上。
在贴春联的同时,人们还在自家的屋门、墙壁、门楣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倒(到)”。其实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和家里的箱柜。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绘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燃爆竹,是除夕的习俗之一。我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清脆、震耳欲聋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也称“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叫作“鞭炮”、“响鞭”、“鞭”。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燃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说到这里,爷爷停下来,喝了口茶水接着说:“因为环境污染的问题,现在政府不提倡燃放鞭炮。以前制作的鞭炮小而简单,声音小,污染低。现在的鞭炮为了追求声音大、干脆、响亮,往往添加过量的硫磺、炸药,而且动辄把鞭炮制作成几千、几万响,燃放起来污染严重。因此,我们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适度是根本原则。”
孙子也接过话茬,感慨地背诵了‘万物,适则宜,过则害,无则败’的古句。
爷爷接着说祭祖的习俗。古时,祭祖礼俗兴盛。有“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的说法,意思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祭祖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还有的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三十晚上去墓地把烈祖烈宗请回家中和亲人一起过年。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火锅,按灵位设杯箸。

说到这里,爷爷突然忍不住笑了笑。我好奇的问:“爷爷,这是个严肃的话题,怎么还笑了呢?”
爷爷收住笑脸,对我说:“讲到请祖先回家过年这事儿,让我想起小时候家乡的一个故事。”
有一户人家,有请先祖回家过年的习俗。有一年,三十下午傍晚,那户人家的大人们到自家墓地去请先祖,回到村头的时候,一群孩子站在远处围观,里面也包括那户人家的孩子。这时候,有个淘气、使坏的大孩子,拿出一个“双响”。就是那种两个响,一个在地上爆炸助推,一个在高空炸响的爆竹。对那家的孩子说,调(读diào)个炮,迎接你家祖先回家过年。那孩子也没动脑子多想,接过双响对着村头的方向就点燃了。那些大人们一边走,一边嘴里嘟囔着“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吧,慢点走,别吓着……”。砰的一声,双响在他们前面炸响了。人群一片大乱,两个孩子的结果可想而知。后来,这件事被村里好事的人编纂、演绎成逗趣的故事,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调侃、逗乐的素材。

讲完后,爷爷特意对孙子嘱咐道:“这样严肃的场合,如此的玩笑是万万开不得的。”孙子点了点头。爷爷接着往下讲:
除夕守岁是年俗的重要活动,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民间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谚语。除夕时,人们在所有房子里点起蜡烛或油灯,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有的还要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即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至天明,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老习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据说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团圆圆的红灯笼,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压岁钱,是过年的另一个习俗。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压岁钱又分多种,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这是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体现晚辈对长辈的尊敬。追溯压岁钱的历史,最早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它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说到这里,爷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关于除夕的习俗,就这些了,不过呢,除此以外,民间还流传着一些除夕的禁忌。比如:除夕夜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等,据说是为了避免溅洒到神灵身上,惹神灵恼怒而降祸于人;忌说不吉利的字眼;吃鱼时将头尾留下,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孙子以为爷爷全都讲完了,正要说谢谢,爷爷接着说:“按照惯例,结尾呢,要吟诵一首有关除夕的诗词,今天咱们变一下方式,讲一个关于除夕诗的趣事。”
孙子高兴地说:“好啊,好啊!”
爷爷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翻了一个折页的地方诵读起来:

《全唐书》记载,唐朝零陵有个叫史青的人,聪敏,记忆力强。一次,他向唐玄宗上表自称,曹子建七步成诗,“臣五步之内,可塞明昭”。唐玄宗见表称奇,当即把他诏来。
恰好那天是除夕,唐玄宗即以《除夕》为题,命他作来。史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玄宗听后,大赞其才,当即授以左监门将军之职。
注:1.文中图片除题图外,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2.文中习俗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和文献资料整理。
【作者简介】
陶春中,曾用笔名文峰,赤峰市松山区人。文学爱好者,作品发表《中国汉诗》、《这一代》、《百柳》以及中国劳动人事报、内蒙古日报、赤峰日报、红山晚报、搜狐网诗歌专栏、世界诗歌网等报刊、网站、微信公众号。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

松州文苑投稿邮箱:3607922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