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瓜地
文/郑探空
故乡群山环抱,地处偏远,田间地头种出的瓜却个大皮薄,汁甜瓤脆,是远近闻名的“西瓜之乡”。
年轻时,父亲是村里受人敬重的“瓜师傅”:什么时候培苗,什么时候整畦,什么时候压蔓,什么时候追肥,父亲很乐意将自己摸索出来的种瓜绝活和乡邻们分享。每到卖瓜时节,父亲种出的瓜又大又甜,色泽发亮,看得来收瓜的瓜贩子眉开眼笑,直夸父亲的瓜好。父亲说,种瓜可是个用心的细活儿,同样的种法,人勤瓜才长。
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跟着父亲去瓜地捉萤火虫。春和景明的日子,掀开保温保湿的薄膜,氤氲着水气的瓜苗在阳光下娇嫩可爱,却极易招来萤火虫的啃食。萤火虫晚上在夜空下闪烁求偶,白天成群结队飞到瓜地,将刚长出几片嫩叶的瓜苗啃得千疮百孔直到叶面吸收不到养分慢慢枯死。捉萤火虫要眼尖手快,先从上方慢慢靠近瓜苗上的萤火虫,再悄悄张开双手突然将它拢在手中。那时常将捉到的萤火虫装进透明的玻璃瓶子里,到了晚上,看着满瓶的萤火虫屁股上一闪一闪发出亮光来,感觉十分有趣。等到瓜苗长到碗口大小,嫩绿的瓜叶变硬变粗,就再也不怕萤火虫啃咬了。
瓜苗抽出三四尺长的藤蔓时,节枝处开满黄色的小花,引得无数的蜜蜂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遇到天气晴好授粉成功,藤蔓上便结出一个个毛茸茸鞭炮大小粉嫩粉嫩的瓜纽儿。看着瓜蒂慢慢弯曲变粗坐了果,父亲赶紧给瓜挖畦上肥,剪蔓除草,半个月后藤叶下躲满了大大小小碧绿圆滚的西瓜。有时,父亲会摘下几个皮色变深的早熟瓜,一只箩筐装着瓜,一只箩筐坐着我,颤颤悠悠挑着回家去。瓜洗净后切成小片,青皮白肉,红瓤黑子,父亲喜欢看着全家人吃得汁水直流笑逐颜开。
西瓜大量成熟的季节,父亲每天夜里都要去看瓜,要不山里的野猪一夜之间就会将瓜糟蹋光。记得有一年瓜熟的夏夜,父母走亲戚一时赶不回来,于是夜里我一个人去看瓜。寂静的夜晚,到处黑漆漆一片,守着瓜棚心里不由得一阵阵发慌,幸好有家里的大黄狗作伴。熬到半夜眼皮打架,突然看见黑暗中两团绿幽幽的光正慢慢逼近,吓得我毛孔竖立两腿发软,手电筒一时又不知落到何处,举起手中的鱼叉正准备刺去,听见狗亲昵地叫着,大黄狗摇着尾巴向我走来。虽是一场虚惊,却再也不敢睡着。所幸没多久,看见远处手电筒光束乱晃,父亲熟悉的咳嗽声由远而近,原来父亲已连夜赶回,我趴在父亲怀里哇哇大哭。自此以后,父亲再也没让我独自看过瓜。
那些年,靠着种瓜的收成补贴家用,勤劳的父亲帮身有残疾的大哥娶了亲,积攒了我上学的学费,让一家人过上了清苦却自足自乐的生活。
父亲年纪大了,前些年又动了几次大手术,我们都劝父亲别再种瓜了,在家静养身体。到底闲不住,过完春节我们刚离开家门,父亲就拄着杖上了自家的坡地上的瓜地。每年新瓜上市时节,父亲都会托人捎来几大麻袋甘甜美味的大西瓜。
今年清明回家祭祖,细雨蒙蒙中只见父亲在后山的瓜地给瓜苗定根松土。见我回来,父亲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纳纳地说着挂念的话,叮嘱我在外头要注意身体。
连日阴雨终于放晴,想着家里的瓜也该开花结瓜了,于是给家里打电话。母亲接了电话,告诉我今年地里的瓜长势不错,为了让我端午节回家吃上西瓜,父亲又急着给瓜追肥去了。
放下电话,眼前浮现出七十多岁的老父亲佝偻着背,在碧绿的瓜地忙碌着的身影……
作者简介:
郑探空,79年生,江西临川人,教书为业,执笔取暖,文章散见于《海外文摘》、台湾《福报》、《散文选刊》、《教师报》等报刊杂志,散文《一庭栀子香》获2016年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