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远的“放牛班”
此时,还有多少人记住田野,耕牛,还有乡愁。
——题记
文/王才干
在一片“分牛”声中,队里的四头牛,“名花有主”了,我家拥有了其中的一头,放牛班也宣告成立。
当知了吹响集合哨后,我们四个放牛娃便不顾太阳的百般阻拦,不顾大人们的牵肠挂肚(当时,最大的15岁;最小的我,8岁),便急不可耐地随牛泅到那一河之隔的“东荒田”里,――其实那是一个长满野茨菰、开满狗尾巴的百花园!河水悠然地歌唱,鱼儿在白色的浪花间飞蹿。青蛙与田鼠捉着迷藏,牛虻边扇着碧绿的翅膀,边寻觅着什么。鸟在我们的头顶上飞旋,云在鸟的啁啾声里朝我们招手。四头牛则徜徉在飞花碎玉间,抒情诗般:一幅巨大的油画赫然在目!
我们四个小伙伴呢,一钻入“油画”里,早就分工开了。老四负责生火,那只半旧的煤油炉子,周身漆青,小巧琳珑,像月宮里的蟾蜍,那是他中午从家里偷运过来的。“细猴子”洗锅抹碗,锅呀碗呀,当然也是按着计划分工而带来的。我和“大眼睛”去摘豇豆(“灌畦杓泼菱塘水,缚架绳牵豇豆秧”,夏天,农家的上桌菜,豇豆是常见的)。赤日炎炎,田野里果蔬成熟得快,西瓜滚圆滚圆的。茄子是倒挂的梨,放射着紫色的光芒。就在对岸不远处,豇豆垂挂在竹杆上,翠绿欲滴,风起处,互相扑腾、吵嚷……我们很快就摘了一脸盆豇豆,只管饱满的,不问谁家的。就在准备往牛船(木头敞口子,约一顿半)游时,“大眼睛”还顺手牵羊抱了一个大西瓜。
豇豆下锅了,真是“白水煮面”,盐都忘了带。老四他们在嘀咕着。我呢,早已躺在载满水的船舱里,逍遥地数着蓝天怀抱里钻进钻出的鸟儿,白鹳,苍鹭,灰雁,还有匆匆忙忙的布谷鸟……那分惬意,至今难忘!
豆味飘香之际,老四先给我这个最小的挑了一碗(用芦柴做的筷子)。牛儿在岸上嚼得饱饱的,我们几个躺在水中吃得美美的。吃饱喝足之后,“大眼睛”把大西瓜往河里一扔,大家又往河中抢西瓜,打水仗了。
清凉的河水是夏日的馈赠。碧波间,一会“细猴子”把“大眼睛”闷到水里,一会儿老四又把我擎出水面,一会儿“大眼睛”还在水里逮住了不少小虾,活蹦乱跳,晶莹透明若白玉,便又迅速生火;更多的时候,他们几个干脆往嘴里一扔,酣畅漓淋。这般场景,让我便想起了村里人吃蛇胆,活剥生吞—据说利眼疾。
脚下的泥土,硬硬实实的,几乎没有水草来缠脚。不像现在,“水中藻荇交横”。水草都被祖辈父辈们萳泥时,运到田野里当做肥料,滋补着这“十里荷花,三秋桂子”。早些年,那些披着中山装、脚蹬百页底的生产队长(负责一个小队的人事分工、菜米油盐,当时的大学生都是靠他们推荐),一说“上工啦”,所有劳力,全民皆兵,起早贪黑地下田干活,萳泥的、挖墒的、除草的、施肥的、打药水的……真是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歌舞”的景象。
“来呀,追我啊……”那欢快的戏水场面引来一群放鸬鹚的老渔父围观、戏骂。那褐色的水鸟,还有那两头翘起的扁舟,浑如威尼斯的公朵拉……
晚霞与流水共色,童年与群鸟齐飞。
哞,哞,哞。牛背上,我们犹如得胜还朝的将军般,其威风,其酣畅,非一般人想象!
哞,哞,哞。那也是温暖而难忘的“放牛班”的集合哨,那更是我们人生画卷里原始而纯粹的底色……
作者简介:
王才干,1974年1月生。笔名,思考的芦苇。江苏兴化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歌报选稿一群、二群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做过特约通讯员,工会副主席,党委秘书。现任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校报《文正风》编辑部主任。
业余笔耕不辍,公开发表诗歌若干首,散见于《中国诗歌报》《中外诗歌散文精品集》《当代诗词家》《长江诗歌》《作家导刊》《2016年江苏新诗年选》《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诗歌卷》《扬子晚报》等刊物。其中,《母爱》一诗在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著有电子诗集《芦苇的思考》。诗集《远方》拟筹出版。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