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 耿明

阿桂 诵读
阿桂朗诵《回家过年》作者 阿紫音频
回家过年
作者 阿紫 朗诵 阿桂
越往北走 天越来越蓝
擦肩而过的乡音
都长着 似曾相识的容颜
北方的冷
是裹在棉衣下的暖
一铺大炕 一壶老酒
让热透的身子 彻夜不眠
北方的门 一推开
扑出的都是笑脸
那有皱纹的 没皱纹的
反反复复 等待了
一年又一年
我不知道 怎么表达
才是最好的思念
到现在 才明白
能揣在胸口的 也会象父亲
沉默寡言
我喜欢
隔着一棵树 看雪
如同 看望我的从前
那时 雪白的
白成流浪后
在异乡 最痛的怀念
那些雪
在我哭过 笑过的日子里藏着
一别 就是那么多年
一走 就是那么远
到达老家的时间
是凌晨四点四十五分
不忍惊醒老娘的梦
在候车室里
让自己 笔直的
站在故乡的面前
上半夜 老娘肯定没睡
猜测着 盘算着
载我的那列火车
离家又近了几站
此刻 我已乘着夜色归来
正在等待太阳升起
等待照亮 日思夜盼的团圆
这些年
总在 一些特殊的日子
和父亲在梦里相见
每次 都问那里冷不冷
有没有棉衣可穿
每次 都没完没了的问
没完没了的惦念
听老人们讲
父亲生活的地方
是在另外的一重天
我依然 一次又一次的盼望
在天和天的边缘
和父亲 一次再一次的相见
故乡的风 穿过
一条又一条的街道
把我扬起的黑发
吻成 卷曲的
金黄的年少
故乡 真好
可以在老娘笑弯的眉眼下撒娇
听她讲述 小时候
我在大风天里
听到父亲脚步声的故事
可以翻开老箱子
闻一闻 隐约的樟脑味道
故乡 真好
可以一整天
躺在老家又大 又软的床上
追逐着 一大团一大团的阳光
晒着怕冷的手脚
可以穿上旧衣裳
从早到晚的素面朝天
从早到晚的饭来张口 水来伸手
可以暂时忘掉远方
忘掉 旅行箱里
还有一张回程的车票
天亮了
贴上 红窗花
贴上 红对联
红红的太阳 早早的
等在窗口 等在门外
门一开 窗一开
红红的吉祥
就大步流星的走进来
一上午
忙着 团圆饭
忙得 团团转
一大桌的饭菜
都是老做法
都是老味道
都是浓浓的 对过去的思念
在故乡
日子突然过得很慢
就连鞭炮飞起的纸花
也会飘成一种美
一种在旧时光里
才有的浪漫 熟悉的街巷
不时有熟悉的
或不熟悉的面孔出现
熟悉的 见了面
问短问长 问长问短
问的呀 短的也烫
长的也暖
不熟悉的
也会转过头 看你
猜你 是不是他认识的人群中
哪一家哪个人的亲眷
据说 有场大风雪要来
我在风雪前
告别 老娘
告别 那张满是皱纹
不舍 也得舍的脸
关上家门
糢糊的双眼 看不清门上的红对联
是几划 是几点
只记得 那牢牢粘住的等待
会完整地等我
再回家过年
送别的晚霞啊
请你不要 再把我的脚步追赶
替我回去看看娘吧
劝劝她 不要呆呆地站在窗前
空空的 屋檐下
那盏红灯笼啊
你是老娘盼我的春天
你要好好陪着她
再春 再夏 再秋
再迎我回来 再一个
雪花漫卷的冬天
其实
不管 在外苦了多少载
也不管 在外累了多少天
老娘在的地方 才是家
我那一年比一年衰老的娘啊
才是 我要过的年
除夕
作者 王骅
走过365个或晴或阴
或风或雨或霜的白天
走过365个或冷或热的黑夜
让大红灯笼画了个五彩缤纷的句号
所有的话都在爆竹和礼花的炸响里升腾
365天的汗水酿成了美酒
365天的劳作和思念化作了今天的盛宴
有多少苦难,就有多少幸福
有多少不顺,就有多少大吉大利
一切都在酒里
一切都在一道道美味中
一切都在每个人的脸上开花放光
脚的力量,心的盼望,还有很多的梦想
在这一刻全醉了
窗外的寒风你使劲的刮吧
今夜是你最后的道别
明天,就是春天的天下
春,一路吹着古老的唢呐
带着摧枯拉朽的大风
还有我的号子
向着明天进发
大地睁开了沉睡一冬的眼睛
推开门,就是下一个365天
更多的精彩在等着我们
去开发
去占领……
春节谣
作者 李树宗
新春到,新春好!
孙子要航模,
孙女要抱玉兔
登九霄。
儿子忙应酬,
儿媳要开网店
到天晓。
新春好,新春到!
捧卷乐逍遙,儿孙们争相
表演俏。
铺纸写春联,
大家出对一听
乱了套。
新春好,新年到!
疫情放开了。
反倒不出门
更自觉。
漫山遍野羊,
三年感恩国家
多么好!
新春到,新春好!
平日二人转,
今天喜庆满屋
齐欢笑!
满桌摆佳肴,
双春之年喜看
步步高!

童年过大年
作者 周战河
一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当听到这儿时歌谣,年近古稀的我又回忆起童年时想年、盼年和过年的热闹场景。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一进入腊月门,我所在的村庄家家淘米磨面蒸豆包,户户杀猪宰鸡办年货。每当到了年关,四邻八村的人们便涌向我们屯中的供销社购办各种年货,这些人中,有挑担的、有背包的、也有挎筐的……男女老少好不热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各个脸上呈现出一派喜庆欢快的忙年神色。我经常和一些小伙伴们去供销社凑凑热闹,观观风景,有时“点高”,碰上亲戚朋友还能给上几块糖球、鞭炮等小年货。
二
忙了一个腊月,盼了一个冬天,终于盼到了大年三十儿这天。这一天,我们一家人早早起来,早饭过后,家人便分工明确:父亲打扫院子;我和姐姐贴春联、挂年画、粘窗花;哥哥立起了高耸笔直的灯笼杆,大红灯笼高高挂,并在灯笼杆的顶端制作一个飞机模型的风呲篓,还要在风呲篓的轴上放上三、四枚古铜币,转动起来不仅声音清脆悦耳,还有“钱财随风来”的寓意;奶奶和母亲则忙着做供饭和供菜,我家每年制作的供菜不仅样式好看,而且颜色艳丽,其中必有的一道供菜就是用猪肚子制作的大象模型,用两颗绿豆粒做眼睛,猪肚子的细头涂上红色做大象的鼻子,并在红鼻子上插上两段绿绿的葱芯,嘿,原来这猪肚子插葱芯——也能装象啊。
到了中午,供品做好之后,父亲便恭敬地将家谱挂在北墙的正上方,同时也将和家谱相配套的春联、挂钱一同悬挂在家谱的前面。至今我仍记得哥哥写的春联是:臣尽忠子尽孝忠孝为首,田可耕书可读耕读传家。横批是:仙人在上、俎豆千秋、慎终追远。最后母亲再将供品、香炉烛台等一同摆放在供桌上。
到了日落酉时,我和哥哥便提着灯笼,带着香火、鞭炮去“接神”(意思是接祖先回家过年),在接神回家的路上,不许回头,也不许说话唠嗑。回到家中,要先在院中燃放鞭炮,烧上些黄纸冥币,还要屋门大开,然后再供桌上敬三盅酒,烧三炷香,点燃两根红色的金对蜡烛。最后父亲要带领全家人恭恭敬敬地给祖先磕头,以示对先祖的尊敬和怀念。春节供家谱这一习俗,我家一直传承下来,现在每年春节都要供家谱。
三
除夕之夜,天完全黑了下来,平时寂静的小村庄早已是万家灯火,欢歌笑语。各种样式的彩灯在高高的灯笼杆上犹如群星闪烁,整个村子火红一片,热闹非凡。哔哔叭叭的鞭炮声,我们小伙伴们的欢笑声在除夕的夜空中回荡。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手提红灯笼,兜揣小匣鞭(一种形状小、药量少较安全的鞭炮)边走边放,还不停地欣赏各家各户不同样式的红灯笼和春联,遇到新颖好看的便要驻足欣赏一番。记得当年有一户刚从外地搬来的王姓人家,据说这王老太太是“国高”毕业,她家门前恰好有一条人工修的水渠叫“幸福渠”。所以她家大门的春联是:门前一渠幸福水、流入公社大寨田(当时各生产队的丰收实验田都叫“大寨田”),横批是:幸福人家。嘿!这对联真叫绝了,我至今仍牢记于心。
当我们和“二捣蛋”等小伙伴们来到了五保户国爷爷家院子时,看到鸡架上写着“金鸡满架、六畜兴旺”的春联时,二捣蛋便借题发挥,大声念道:金鸡满架有蛋不下,满院瞎跑胡乱咯哒,奶奶就急爷爷就骂……。逗得我们哄堂大笑,这时墙角处“嗖”的一道白光,原来是看家护院的大白狗从窝里蹿了出来,二捣蛋光顾得意了,还没缓过神来,就被大白狗死死地扯住裤角,摔倒在地,新裤子的裤腿被撕开一道长长的口子,吓得他号啕大哭,手中的灯笼也被摔得粉碎,还弄得满身尘土,幸亏国爷爷闻声跑出来把狗打开,见到二捣蛋这副狼狈相,再次引起了我们的笑声,二捣蛋的这次恶作剧也成了小伙伴们后来的笑柄。
我们玩累了,疯热了,跑渴了。来到井沿(当时全村几百人只有一口露天的辘轳井),在井口周围的下端小心地掰上几根细小的冰溜放入口中,那真叫透心凉,好爽啊!比现在的冰淇淋都美味。然后各自在远离井口的井台附近打上几个滚,老人们说这叫“滚滚运气”,预示着新的一年交好运,财源“滚滚”来。然而,财运是干出来的、是拼出来的,并不是“滚”出来的。我们的前人不知滚了多少年,滚了多少代,还是越滚越穷。只有共产党毛主席和改革开放才给人们带来了好运。
四
我们“滚”得正起劲,玩得正尽兴。“铛铛铛”一阵锣响划破了夜空,紧接着有人高声喊到——发纸了!发纸了!!听到喊声我们各自赶紧往家跑,因为这农村非常讲究发纸这道年夜大餐,要“赶早”不“赶晚”,“先发先发”(谁家先发纸,谁家就先发家),这种说法主要是为了图个好兆头。
“一夜连双睡,五更分二年”这正是午夜时分,是春节最热闹最高潮的时刻。看!大年夜的天空——钻天猴直冲云霄,二踢脚腾空而起,炮打灯电闪雷鸣,十响一咕咚震耳欲聋……。除夕的夜空龙腾虎啸,色彩缤纷,整个村子沉浸在花的海洋、光的世界之中。
家家户户用芝麻杆燃起旺旺的年夜圣火,这“芝麻开花节节高”,红红的圣火可以驱妖降邪、趋利避害。预示着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四季平安。我们小孩也将早已准备好的“磕头了”(一种燃烧时间很短的小红蜡烛)点燃后放在粮仓、猪圈、鸡架门旁,期盼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家要在吃年夜饭之前,把煮好的饺子先捞出两碗,给祖先上供,并重新上香敬酒,叩拜磕头,乞求先祖保佑家人四季平安,幸福吉祥。吃过年夜饭,家人们团团围坐,其乐融融,啃着冻秋梨,嗑着瓜籽,吃着糖块,回忆刚刚过去的一年,展望已经到来的新一年,家人们在一起守岁。在一起守候着幸福、守候着希望、守候着未来。
五
大年初一,早饭刚过,小伙伴们又三五成群地到各家各户串门拜年,如有长辈还要给磕几个头,这时长辈们便要给我们塞上几块糖,揣上两把瓜籽。遇上家庭富裕的长辈还要给上三、两角钱,这时,我们还要给人家跳上一段“忠字舞”,唱上“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红歌以表谢意。
在我的童年里,老舅和二姑每年给我的压岁钱最多,可惜二位老人在我刚毕业参加工作时便过早病逝,没能享受到我的半点孝心,现在只能每年春节前到二老的坟前烧纸献花来报答他们的恩情。
六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童年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恰逢“十年文革”,尤其是农村文化生活极其困乏。所以每当春节,家家都要买上几张年画,以此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象《红灯记》、《箭杆河边》、《南征北战》等组装画,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象一些赞美工农兵的单幅画则色彩鲜艳、构思巧妙,这些年画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越看越爱看。这“鱼”,象征着喜庆祥和,年年有余更是人们的所盼所想。记得当时有很多人家都张贴一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年画《千里冰封捕鱼忙》,就是根据渔民们冬捕场景设计的,据说这幅年画是以我们大安月亮泡为背景创作的,至今我仍清楚地记着那幅画面。
七
东北大秧歌是我们这代人童年春节一道靓丽的风景。各个大队每年春节都要组织秧歌队,当时我们大队的秧歌队每年正月十五在全公社秧歌大汇演中,基本都能拔得头筹。这功劳主要得意于两个人,第一个人是从江苏苏州移民过来的霍喇叭匠——霍一财老先生。此人当年五十来岁,瘦高个,皮肤黝黑,稍有谢顶,有点驼背,他说的话我们小孩一般听不太懂。据说,他是唢呐世家第八代传人,他的祖先曾是清朝宫廷乐队的唢呐手。他的唢呐演奏可谓是技艺超群,手法娴熟。他可以嘴叼两支唢呐同时吹奏,还可以嘴叼香烟吹奏唢呐,更令人叹服的是他竟然能用鼻眼儿吹唢呐,他还有很多吹奏唢呐的绝活。他吹奏的唢呐声高清脆,音正腔圆。每年在全公社十几只秧歌队汇演中,他的唢呐可谓是一枝独秀,技压群芳,其唢呐声盖过其他所有的唢呐演奏手。给人一种“一鸟入林,百鸟无语”的感觉。每当这时老先生便即兴给人吹上一段“百鸟朝凤”“东方红”,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才艺。老先生多才多艺,除了唢呐演奏之外,还会一些魔术表演,每年春节他都要给乡亲们表演几段魔术,大大地丰富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他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这秧歌队的第二个功臣便是领头人,外号人称“小嘚瑟”的王大海。此人干活不顶剋,平时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可是到了春节期间,他却成了“香饽饽”,很多村都请他去组织秧歌队,由于他是我们大队的村民,大队领导当然不能放他去外村,并对他提拔重用,让他作秧歌队的领头人。他身披红斗篷,头戴戏剧帽,手拿五彩扇。扭起来简直身轻如燕,飘飘欲仙,宛如“仙女”下凡一般。他的动作变幻快、跳得高、扭得浪使人百看不厌。
现在的春节,再也看不到童年时大队人马的东北大秧歌表演了。
如今,已年近古稀的我,很多往事已遗忘殆尽,唯有童年过大年的场景仍挥之不去,梦里常回。
— Happy New Year —
耿明书法

李艳玲春节送福—福来 福满多多
李艳玲剪纸



— Happy New Year —
-END-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谷国宏、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吴 锐

本期编审 王国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