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年味(散文)
深山含笑
论年味最浓,当属我的家乡赤峰。不用说南方,就是在北方,赤峰也算屈指可数,甚至独一无二。家乡过年,总有那么几种特色风味,让你在舌尖上回味无穷,甚至垂涎欲滴。
或许是很久以前留下的传统习俗吧,过去的人们物质生活清贫,劳动了一年,又是难得的清闲,那些平日不敢奢望的也舍不得吃的东西,只有在过年时才敞开了肚皮吃。
时进腊月,各种美食美味依次登场。
腊八粥是赤峰必不可少的年味之一。
以前腊八粥是用大黄米加红芸豆熬煮而成,浓稠香软,粒粒顺滑,黏而不腻。尤其是吃剩下的腊八粥,更是妙不可言。母亲用猪油煎剩粥,那样粥不粘锅,煎好了再加点白糖,有了猪油和白糖的加入,剩腊八粥是我小时候最顶级的美味了。
如今,做腊八粥用的食材除了大黄米,红昙豆外,还另有江米、薏米、莲子、红枣、栗子、葡萄干等,并加些冰糖和芝麻,这样一来,那香甜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想吃甜的或者咸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记得有位南方朋友来我们家乡吃了碗腊八粥后神色诧异地问:什么地方的产品?太好吃了!哪里有卖?贵吗?他的话笑疼了大伙的肚皮。
浓浓的年味,就这样在热气腾腾的腊八粥里揭开了序幕。
过了腊八节,人们开始淘米磨面,撒年糕,蒸豆包。
撒粘糕是赤峰人的绝活。先说面粉吧,不能太干也不太湿,太干了,蒸好的粘糕类似于夹生,太湿了,撒上一层面粉就不爱上气了,还容易鼓起来,就没办法把一锅二三十斤的面粉都撒上。所以撒粘糕是个技术活,面粉里拌水要适度,有经验的人,总是把拌好水的面粉攥成团,抛起来接在手里,面团不碎,就可以放心地操作了。
粘糕面拌水太麻烦,长此以往,人们就在泡米上找到了经验,首先将黄米或江米浸上一天一夜,然后淘洗干净,滤干水份加工成面粉,这样经过长时间浸泡而加工的面粉是不需要拌水的。把煮好的红芸豆均匀的铺撒在箅子上,防止粘糕面露下去,又不会阻止热气上来,然后撒一层面粉,待热气上来后再撒一层面粉,满满的一大锅粘糕就这样在撒撒停停中蒸好了。
蒸粘糕时,滚烫的火炕上发酵着粘豆包面。粘豆包,顾名思义,就是用煮熟的芸豆捣碎做馅的食品。过去豆馅是用糖精调甜味的,现在的豆馅是用红糖或白糖增加甜度。粘豆包香甜软糯;粘糕,撒上红糖或白糖,筋道可口。
寒冬腊月,外面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可是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粘糕、豆包的香味氤氲在白色的蒸汽里。人们在烧火、制作、揭锅中忙得不亦乐乎。
我觉得腊月里蒸粘糕和粘豆包才更有过年的味道。
我们乡下有一句俗话说: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赤峰人对过年的重视可见一斑。腊月, 杀年猪,是最隆重的事情,请人帮忙、孩子们提水、大人褪猪毛、女人们做饭煮肉忙前忙后;请乡邻亲戚们吃猪肉喝酒划拳的热闹场面自不必说。要说的是杀猪菜和猪血肠。
杀猪菜是一道特殊的菜,平时很少吃到。初秋时阴干的白菜,又嫩又绿。有的人家晾晒干白菜就是为了杀猪这天,炖上一大锅香喷喷的杀猪菜。女主人在杀猪的头一天就把干白菜焯水洗净,泡上一天,滤干水份,这样炖出来的杀猪菜没有菜水子味儿。大片大片肥瘦相间的肉炒好后,放入提前焯水的干白菜,再放入调料继续翻炒,加水,盖锅大火炖,开锅后文火慢炖。一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杀猪菜炖好了,吃一口,唇齿留香。平时不杀猪,也有人馋了,会炖上一锅杀猪菜,但是怎么也吃不出腊月杀猪菜的那种热烈的感觉。
猪血肠,一道带有家乡标志性的传统美味隆重登场。猪肠被翻洗干净,灌上掺了荞麦面的猪血,猪血里放葱姜蒜和盐、十三香等调料,切碎的猪油在热锅里炼成液体油,一起搅拌在猪血里。煮熟的猪血肠,味道有独特之美,吃一口,足以惊艳你的味觉,超乎你的想象。米饭、杀猪菜、猪血肠,简直就是人间绝配。
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致各地对同一种食物的吃法不尽相同。辽宁的猪血肠里不放荞麦面,所以吃起来没有我们做的血肠利口,鄂尔多斯农村杀猪不灌血肠,以至于当他们吃到赤峰的血肠时,不得不惋惜把原来可以是这么美味的猪血白白扔掉。所以,家乡的猪血肠,豪不夸张地说在全国可算独一无二。
腊月里,人们依旧陆续地准备着各种美食:做豆腐、炸丸子、炸麻花、卤鸡,炖猪皮冻,这些美食的做法以及味道和其他地方大同小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食物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被人们做得越来越精细、精致。
对于年的忙碌,是家乡勤劳的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感恩;也是对新年新气象的期盼;更是对远方游子的呼唤!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年味特点,我听过一些走南闯北的人,说起过很多地方的年俗,感觉年味最纯最浓的还是我的家乡。也许是应了那句古语:月是故乡明吧!
家乡用她独特的方式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我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更独钟家乡浓浓的年味!
崔艳红,笔名深山含笑,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酷爱文学,喜欢业余写作,热爱生活。
